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鱗硨磲

鎖定
鱗硨磲是雙殼綱硨磲科的一種貝殼。在拉丁文中的意思是“鱗”。整個貝殼上有數排大鱗片,很多生物都以其作為避難所,像小螃蟹、貝類及其他無脊椎動物。本種為印度洋和太平洋熱帶海區分佈很廣的種,為純暖海性種。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貝殼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內,僅露出腹緣。生活時外套緣紅褐色,極為鮮豔美麗。
中文名
鱗硨磲
別    名
Fluted Giant Clam
拉丁學名
Tridacna squamosa
動物界
雙殼綱
硨磲科
亞    科
硨磲亞科
分佈區域
東非至南太平洋
尺    寸
25cm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鱗硨磲基本信息

鱗硨磲
鱗硨磲(8張)
貝殼是對稱的,當需要時會閉合的很緊。一般生活在鹿角珊瑚叢中,用足絲固定着。長長的觸鬚長在開口處向內的地方。在水族箱中能夠長到24釐米或更大。

鱗硨磲形態特徵

鱗硨磲,貝殼卵圓形,厚重堅實,殼長約200mm,殼高約130mm,殼寬約136mm。兩殼大小相等,兩側亦近等。殼頂位於背緣中央,殼頂前方有一長卵形的足絲孔,孔邊緣具有肋狀突起若干條,近殼頂的大而突出,排列緊密,向前端漸稀不清。殼背緣稍平。外韌帶黃褐色,長約為具殼後半部的3/4。殼表黃白色,生長線細密,具有4-6條強大的放射肋,肋上有寬而翹起的大鱗片,肋間溝內又有寬的放射肋紋數條。肋與溝使腹緣彎曲呈波狀。於殼頂附近常因磨損而使鱗片脱落。殼內面白色,具有光澤,鉸合部長,左殼有主齒及後側齒各1枚右殼有主齒1枚及並列的後側齒2枚。後閉殼肌痕卵圓形,位於殼中部。外套痕明顯,生活時外套膜緣紅褐色 [1] 

鱗硨磲近種區別

播報

鱗硨磲
特徵
長硨磲在水中生活的環境與鱗硨磲相同,不同的是長硨磲在水下露出的外套膜的顏色是藍色的,而肋上的鱗片比鱗硨磲要小的多。這是區別兩種硨磲外殼最明顯的特徵之一。 [5] 
長硨磲常常易與番紅硨磲混淆。當它們都很小時,這兩種硨磲只能通過解剖來區分。這是因為在幼體時,這兩個蛤的顏色模式相似,它們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彩色披肩,圖案複雜。 在外觀上非常相似,經常混淆。它們的差異可以通過它們的貝殼和它們的腺體逐漸變老來確定。隨着它們的成熟,長硨磲常與番紅硨磲的殼變得非常不同,區別在於長硨磲的形狀略微拉長,而番紅硨磲則更粗壯粗短。 [5] 
圖片
鱗硨磲 鱗硨磲
長硨磲 長硨磲
番紅硨磲 番紅硨磲

鱗硨磲生態習性

在海里生活的鱗硨磲,當潮水漲滿把它淹沒時,便張開貝殼,伸出肥厚的外套膜邊緣進行活動。它們的外套膜極為絢麗多彩,不僅有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豔的顏色,而且還常有各色的花紋。
鱗硨磲棲息於20m以下深的潮問帶珊瑚礁間或岩礁海底,熱帶純暖海性,大部分埋入珊瑚礁內,僅露出腹緣。以堅硬的足絲固着在珊瑚礁上,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帶進體內,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夏季繁殖,幼時生長較快,壽命可達百年左右 [2]  。但鱗硨磲不光靠這種方式攝食,它們還有在自己的組織裏種植食物的本領。鱗硨磲和蟲黃藻有共生關係,這種關係對彼此都有利。蟲黃藻可以借硨磲外套膜提供的方便條件,如空間、光線和代謝產物中的磷、氮和二氧化碳,充分進行繁殖;鱗硨磲則可以利用蟲黃藻作食物。

鱗硨磲種羣分佈

主要分佈於南海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中國大陸、台灣,常生活在潮間帶珊瑚礁間。我國分佈於南海的海南島、西沙和南沙羣島。海南島產於萬寧、三亞沿海 [3] 

鱗硨磲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