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風

(山東省文聯原主席)

鎖定
魯風(1908-2002),原名馮毅之,現代作家,詩人,筆名魯風。1908年8月生。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人。1929年在濟南高中求學時,就崇拜魯迅,愛好文藝,受胡也頻的影響,接觸了進步文藝理論,並從事左聯的文藝活動,開始學習寫小説和詩。在上海馮雪峯、王學文辦的暑期訓練班學習過。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曾任北平左聯組織部長。在北平拉過洋車,寫過一本《洋車伕日記》。1934年後,寫過許多農村題材的短篇小説和詩。後編為短篇小説集《西瓜》、《日月星》、《母與子》。1937年冬,參加抗日工作,歷任八路軍四支隊營長、益都縣長兼縣大隊長,益、臨、淄、博四縣主任,青州市長兼城防司令員、軍分區司令員,魯中區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主任等職。1946年出版詩集《怒火與炮火》。解放後,加入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協會。1949年出席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工作者代表大會,為華東代表團副團長。曾任中共華東局文藝處長、中共山東分局及中共山東省委文藝處長、山東省文化局副局長兼黨組書記、山東省文聯主席兼黨組書記、山東藝術學院院長等職。 [1-2]  [4] 
中文名
魯風
別    名
馮毅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2002年
代表作品
《熒火詩集》

目錄

魯風人物生平

馮毅之,男,1908年出生,山東省青州市(原益都縣)人,原名仙舟。20世紀20年代末他在濟南讀高中時,受到了胡也頻楚圖南老師的教誨,促使他嚮往革命,愛好文藝,並當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因在學運中得罪了國民黨當局,隨同胡也頻、丁玲逃亡上海,在由胡也頻介紹參加的文學暑期學習班中,得到了馮雪峯魯迅茅盾夏衍潘漢年等文化名人的指點,參加了上海左聯。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左聯組織部長。1931年起,拉過洋車,當過兵,教過小學和師範,寫過《洋車伕日記》,短篇小説《日月星》、《母與子》、《西瓜》,以及詩集《寒夜行》等現實主義作品,奠定了從事革命文學的基礎。 [3] 
抗日戰爭期間,馮毅之曾任八路軍四支隊獨立營營長,益都縣大隊隊長,益都、臨朐、淄博、博山四縣聯合辦事處主任。在抗日最艱苦的日子裏,其兄在抗日中英勇犧牲,繼而其父、妻和三個女兒,在馬鞍山戰鬥中壯烈殉國,被抗日民主政權授予“一門忠烈”的光榮匾額。其間作品有短篇小説《向木蘭》、《流氓司令》、《難逃法網》和詩集《怒火與炮火》以及《抗日戰爭日記》等。解放戰爭期間,任青州市長、魯中文協主任,作品有《解放戰爭日記》和詩集《苦難與歡樂》、小説《淄流》等。 [3] 
1949年6月,馮毅之作為華東區文藝工作者代表團副團長,赴京出席全國第一屆文代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山東省宣傳部文藝處長和省文聯黨組書記,山東省文化局長兼黨組書記。他全神貫注忙於山東文學藝術的領導工作,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3] 
1957年整風“反右”運動中,馮毅之作為省委整風領導小組成員,1958年被劃為右派。1961年黨內被甄別平反。“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更大的摧殘,家破人亡。1979年平反。1980年聘任為山東藝術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1983年離休。1990年出版《馮毅之六十年作品選》,1999年編輯出版了二百餘萬字的鉅著《風雨滄桑一百年》,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和思想結晶。 [3] 
馮毅之臨終的遺言是,不送花圈,不開追悼會和遺體告別,骨灰不送英雄山烈士陵園,送青州老家長秋村安葬,墓碑上刻着“作家馮毅之之墓”,略去職務官銜,其手稿由青州市博物館和長秋村“一門忠烈”紀念館展出。馮毅之的思想文化遺產值得人們繼承和發揚。 [3] 
參考資料
  • 1.    馮毅之  .中國作家網[引用日期2023-08-26]
  • 2.    黃賢明編,黃賢明珍藏品雅賞 名家書畫,惠州市愛國擁軍促進會 惠州市路路通集團有限公司 聚賢堂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2009.09,第196頁
  • 3.    馬恆祥等編著.山東當代作家 下.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45-47
  • 4.    《中國文學家辭典》編委會編.中國文學家辭典 現代 第2分冊.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2:14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