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南五大調

鎖定
魯南五大調又稱郯馬調、郯馬五大調,是以活躍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以郯城鎮、馬頭鎮為中心,餘韻遍及整個魯東南地區的傳統音樂 [1]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 
魯南五大調因郯城馬頭鎮是當地重要的商埠旱碼頭,沿運河通往江淮。在古代時船伕、商人通過經商交流把江淮一帶的民間藝術傳入郯城碼頭及魯南沿線。由於五大調流行於郯城碼頭一帶,又被稱為【郯馬調 [14]  】,五大調中【淮調】主要流傳於郯城縣馬頭鎮,也名【馬頭調】 [3]  。五大調包括《淮調》《大調》《玲玲調》《滿江紅》和《大寄生草》等五個曲牌。保存下來的共有130首。 [1]  從音樂結構看,它主要包括“夾曲體”和“主曲體”兩類,演唱形式則分坐唱和羣唱兩種。魯南五大調旋律委婉輕柔、節奏徐緩平實、詞句典雅大方。 [4] 
2008年,魯南五大調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Ⅱ-103。 [2] 
中文名
魯南五大調
別    名
郯馬五大調
批准時間
2008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Ⅱ-103
申報地區
山東省郯城縣、日照市 [2] 
遺產類別
傳統音樂
保護單位
日照市東港區文化館

魯南五大調歷史淵源

圖1 魯南五大調之《滿江紅》演唱 圖1 魯南五大調之《滿江紅》演唱
魯南五大調這一傳統民間音樂歷史悠久,其中有些曲牌如滿江紅淮調、大寄生草等遠在13-17世紀(元明兩代)就有了,但關於其來源,眾説紛紜。有人認為是在明朝時從雲南、貴州等地傳來的,又有人説是在17—19世紀(明清時期)從江蘇的揚州、灌縣一帶傳入的。從其題材、曲調、演唱形式分析,它和清代流行於揚州一帶的揚州清曲十分相似。因此,有專家認為五大調從江蘇一帶傳入的可能性較大。
據考證,魯南五大調傳入郯城的主要途徑是水路交通和商貿活動。郯城縣馬頭鎮坐落在沂河岸邊,17—19世紀(明清時期)是一個商業重鎮,商賈眾多,店鋪林立,與江浙一帶的商貿聯繫十分密切。據專家推斷,是眾多的客商把蘇浙一代的傳統民歌帶到了馬頭鎮,並與當地風俗文化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魯南五大調。魯南五大調一經傳入便受到大批青年的追捧,他們紛紛學唱、演唱魯南五大調,並自發成立了玩友社、樂合班、同樂會等班社;當地的商家和士紳也很喜歡五大調,他們認為五大調比較高雅,有堂會、各種慶典的時候也請魯南五大調藝人去演出;當地的一些文人學士更是對五大調十分關注,好多人為五大調填上了新的歌詞,這些歌詞內容反映了當地的風俗民情、老百姓的生活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這樣,魯南五大調在馬頭鎮一帶得以發展,興盛起來。 [5] 

魯南五大調基本特徵

魯南五大調表現形式

圖2 郯城魯南五大調展演進校園 圖2 郯城魯南五大調展演進校園 [6]
魯南五大調的演唱形式有坐唱和羣唱兩種。坐唱流行於郯城等地,演唱者一人或二人,伴奏以三絃為主,其他樂器如二胡、柳琴等可有可無、可增可減,演唱與伴奏者圍桌而坐,其演唱形式類似一般曲藝。羣唱時數人至十數人不等,大家圍攏一起或橫排為兩行,部分演唱者手持樂器,邊演唱邊伴奏,有的吹,有的拉,有的彈,有的打。魯南五大調的伴奏樂器主要有笛子、簫、笙、四胡、三絃、琵琶、月琴等。有時興起還會敲起酒盅、碟子、碗等,不僅聲音清脆動聽,而且姿式優美、形式活潑、別具一格,頗有茶餘飯後自娛自樂的意思,參加演唱的多是漁民和農民。魯南五大調的題材內容較廣泛,有反映一般社會生活的,有歷史傳説和民間故事,但最突出的還是表現生離別怨、思郎盼夫的,它的歌詞典雅秀麗、刻畫細膩、辭藻考究。 [5] 
魯南五大調多由一人演唱,以民間管絃樂器和瓷碟、瓷碗、竹筷等打擊出節拍伴奏。從音樂結構看,它主要包括“夾曲體”和“主曲體”兩類,演唱形式則分坐唱和羣唱兩種。魯南五大調旋律委婉輕柔、節奏徐緩平實、詞句典雅大方。 [4] 

魯南五大調傳唱內容

魯南五大調的曲目從多個方面、角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風俗民情、人文景緻、歷史故事等。五大調的唱詞有民間傳説【滿江紅】《水斗》,講述《白蛇傳》的情節:有歷史故事【淮調】《華容道》,描述《三國》英雄;有文學小説【玲玲調】《大觀園》《遇多情》,講述《紅樓夢》《杜十娘》中的場景等等。但五大調中有多部分內容是講述愛恨情愁、盼郎思夫方面,如《減芳容》《一匹綢》等。唱詞在編排方面,每句詞尾大都押韻,由一到十的數字嵌入,如《天各一方》等;還有按一年四季、月份嵌入。並且段段部不離花名的修辭加以襯托,如《四盼》等。 [7] 

魯南五大調代表作品

傳唱於日照市東港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滿江紅】為魯南五大調之首,有“細曲”、“雅歌”之稱。其主曲由六個部分和尾聲組成,悠緩抒情,典麗古雅;夾曲輕快活潑、節奏多變、情感表達淋漓盡致。【滿江紅】多在漁民出海歸來後的宴席上即興歡歌,演唱形式十分獨特。東港地區耍旱船時也多唱【滿江紅】,故它又有“旱船調”之稱。【滿江紅】主要採用洞簫、二胡、三絃、錢琴等樂器伴奏,代表作品有《四盼》等。 [4] 

魯南五大調傳承保護

魯南五大調傳承價值

魯南五大調既帶有南方曲調的細膩委婉又在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山東本土獨特的風格,這使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8] 
魯南五大調藴涵着大量元曲音樂、文學及山東東半部古代經濟發展和商貿活動的信息,是地方歷史文化和傳統戲曲、音樂發展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 [4] 

魯南五大調傳承狀況

圖3 魯南五大調的民間藝人 圖3 魯南五大調的民間藝人 [5]
魯南五大調最多時有190多首曲目,這些曲目每一首都不相同,還有很多曲目有待挖掘、整理。另外,傳承隊伍建設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例如馬頭鎮原有許多職業和業餘的演唱團體,演唱和伴奏骨幹達200多人,能唱五大調的愛好者比比皆是。但到21世紀初還健在的只有8人,其中最小的65歲,最大的已80多歲了。年輕人連什麼是魯南五大調都不知道了,魯南五大調已陷入後繼無人的境地。 [5] 

魯南五大調傳承人物

國家級:賀娟林 [9] 
省級:柏文泰
市級:楊新儒,徐振清,張玲 [11] 

魯南五大調保護措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山東省有關部門曾多次派專家到郯城鎮、馬頭鎮蒐集整理魯南五大調。保存下來的魯南五大調共有180首,已整理出版的作品有《耕讀漁樵》、《遇多情》、《大觀園》等。 [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日照市東港區文化館、郯城縣文化館獲得“魯五大調南”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魯南五大調”項目保護單位郯城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魯南五大調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日照市東港區文化活動與文物保護中心(日照市東港區圖書館、日照市東港區文化館、日照市東港區博物館)。 [13] 

魯南五大調社會影響

1957年,劉克山、徐子茂等人在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中演唱的【滿江紅】《閃盼》。此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對《四盼》進行錄音,向全國人民播放,同時人選1957年出版的《優秀歌曲選集》在全國發行。 [8] 
1983年,臨沂代表隊編排的《四盼》在山東省民歌淵研活動中表演。演出效果良好,得到了專家學者的肯定,並在山東廣播電台錄音播放。 [8] 
1990年5月,在日照舉行的沿黃省、市貿易洽談會上演出了由專業人員創作的大型【滿江紅】音樂節目。 [8] 
2003年,由國家一級編劇、“臨沂市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鐵民先生填詞的《鹿乳奉親》,參加了臨沂市第三屆廣場藝術節演出。這是將郯子入深山取鹿乳為盲母治眼的“二十四孝”經典故事與“魯南五大調”結合起來的一個新代表作品。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