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魚腦石

鎖定
魚腦石,中藥名。為石首魚科動物大黃魚Pseudosciaena crocea(Richardson)和小黃魚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的頭骨中的耳石。大黃魚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和南海。小黃魚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具有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石淋,小便淋瀝不暢,鼻炎,化膿性中耳炎。
別    名
石首魚頭石
石首魚腦中枕
石首魚魫
石首骨
黃魚腦石 展開
別名
石首魚頭石
石首魚腦中枕
石首魚魫
石首骨
黃魚腦石
魚首石 收起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魚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黃魚屬
大黃魚、小黃魚
分佈區域
大黃魚:黃海、東海和南海;小黃魚:渤海、黃海和東海
中文學名
魚腦石
採收時間
在黃魚汛期收集
毒    性
無毒
貯    藏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魚腦石入藥部位

頭骨中的耳石。

魚腦石性味

味甘、鹹,性寒。

魚腦石歸經

歸膀胱經。

魚腦石功效

利尿通淋,清熱解毒

魚腦石主治

石淋,小便淋瀝不暢,鼻炎,化膿性中耳炎。

魚腦石相關配伍

1、治石淋、諸淋:石首魚頭石十四枚,當歸等份。上二味搗篩為散,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立愈。單用魚頭石亦佳。(《外台》引《古今錄驗方》)
2、治腎結石,膀胱結石:魚腦石研末,每次5g,以甘草15g,車前子50g,煎水送服。日服2次。(《中國動物藥》)

魚腦石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研末,1.5-3g。外用:適量,研末,吹鼻或麻油調勻滴耳。

魚腦石使用注意

陽虛體寒者勿用。

魚腦石炮製

魚腦石一、採集加工

在黃魚汛期收集,將頭骨中耳石取出,洗淨,晾乾。

魚腦石二、炮製方法

1、魚腦石: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乾燥。用時打碎。
2、煅魚腦石:《醫宗金鑑》:“微煅。”現行,淨魚腦石,置適宜容器內及無煙爐火中,用武火煅有爆裂聲至紅時取出,放涼。

魚腦石形態特徵

1、大黃魚:又名大黃花魚、大鮮、黃花、桂花黃魚、黃瓜、紅瓜、金龍、黃紋、大仲、紅口絲。體側扁,一般體長為40-50cm,大者長達75cm。頭較大,具發達粘液腔。吻鈍尖,有4個吻孔。眼中大,側上位,眼間隔圓凸。口前位,寬闊而斜,下頜稍突出,牙細尖,上頜牙多行,外行牙稍擴大;下頜牙2行,內行牙較大。頦部具4個不明顯小孔。前鰓蓋骨邊緣有細鋸齒,鰓蓋骨後端有一扁棘,鰓孔大,鰓耙(8-9)+(16-18),細長。頭部和體的前部被圓鱗;後部被櫛鱗。側線鱗56-58。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上被小圓鱗。體側下部各鱗片均有一金黃色皮腺體。背鰭Ⅷ-Ⅸ,Ⅰ-31-34,連續,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臀鰭Ⅱ-8,第2鰭棘較長。胸鰭15-17。尾鰭楔形。鰾大,前端圓形,兩側具側枝31-33對,每一側枝最後分出的前後兩小支等長,且互相平行。耳石梨形。體背面和上側面黃褐色,唇橘紅色。各鰭黃色或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2、小黃魚:又名花魚、大眼、黃花魚、古魚、小黃花、小鮮、叫叫兒、厚鱗仔、小黃瓜。體側扁,一般體長23-26cm,大者可長達50cm。外形與大黃魚近似。主要差別如:鰓耙10+(8-20)。側線鱗50-62,背鰭Ⅸ-Ⅹ,Ⅰ-31-36。臀鰭II-9-10。鰾大,前部圓,兩側具側枝26-32對。每一側枝最後分出的前、後兩小支不等長;後小支短,前小枝細長。耳石梨形,較小。體黃褐色,唇橘色,各鰭灰黃色,腹面金黃色。

魚腦石生長環境

1、大黃魚:為暖温性迴游魚類。棲息於60m以內近海的中下層。喜集羣,食性廣,主要攝食小型魚類、節肢類等動物。能發聲,生殖期更盛。一生能多次產卵,產卵場均在河口附近或島嶼、內灣近岸淺水區。產卵期分春秋二季。懷卵量一般為20萬-50萬粒,卵浮性,球形,徑1.19-1.55mm,有無色油球1個。秋冬季隨水温下降。魚羣向南迴游越冬。我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和南海。
2、小黃魚:為温水性底層魚類。喜棲息於軟泥或泥沙質海底。食性廣。能發聲,在生殖期常發出“咯咯”、“沙沙”聲。生殖期在北方海區於4-5月間產卵,懷卵量平均為7萬-15萬粒,卵浮性,球形,直徑1-1.45mm,有油球1個。秋末冬初,魚羣南下作適温迴游。我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

魚腦石性狀鑑別

魚腦石一、藥材性狀

1、大黃魚:耳後呈長卵形,具三稜狀,前端寬圓,後端狹尖,裏緣及外緣弧形。長1.5-2.3cm,寬0.8-1.5cm。全體白色,具瓷樣光澤。背面從裏緣向外緣逐漸隆起呈嵴狀。近裏側及外側底部可見到明顯的層狀生長紋,後端有一斜凹溝。背面有橫向嵴稜數條。腹面較平滑,前後兩端稍翹起。有一“蝌蚪”形印跡。“蝌蚪”的頭區昂仰,近圓形,伸達前緣。尾區斜直,為一“T”字形淺溝,尾端擴大,中央有一圓形突起,尾部直達後緣。邊緣溝顯著,寬而短,位於腹面裏側緣與“蝌蚪”形印跡之間。質堅硬而脆,斷面可見縱向紋理和生長紋相互交織,具絹樣光澤。氣微,味淡稍澀。
2、小黃魚:耳石長1-1.2cm,寬0.5-0.7cm。
以色潔白、質堅硬者為佳。

魚腦石二、飲片性狀

魚腦石呈不規則的碎粒。完整者長卵狀三稜形,中間較寬,一端鈍圓,另一端尖,有1條斜凹溝。一面平滑,兩端微翹成船形,上面中部凸起,不平坦。全體瓷白色。質堅硬,不易破碎,氣微,味淡稍澀。煅魚腦石形如魚腦石,呈灰白色或灰褐色。質鬆脆。氣略焦臭,味微鹹。

魚腦石藥理作用

消炎作用。

魚腦石現代應用

聚精丸:功能補腎固攝。用於夢遺滑精,小兒遺尿症

魚腦石相關論述

1、《日華子》:“治淋。”
2、《開寶本草》:“主下石淋。”
3、《綱目》:“主淋瀝、小便不通。解砒霜毒、野菌毒,蠱毒。”

魚腦石附註

魚腦石近年來發現混亂品種有黃姑魚耳石、皮氏叫姑魚耳石、魷魚耳石等。
[1-5]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
  • 3.    李錦開.《中國基本藥材》: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3年
  • 4.    中醫古籍出版社.《天然藥物四百味》:洪文旭,2010年
  • 5.    楊倉良、齊英傑.《動物本草》:中醫古籍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