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黃魚

(魚類的一種)

鎖定
大黃魚是鱸形目石首魚科黃魚屬魚類,別名黃花魚、黃魚、大鮮、黃瓜。身體延長而側扁;耳石略呈盾形;頭和身體前部被圓鱗,身體後部被櫛鱗;側線完全;鰾大,兩側不突出形成側囊;背鰭連續,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有1個深凹刻;尾柄細,尾鰭楔形。身體背部灰黃色;體側下部各鱗片常有1個金黃色腺體而呈金黃色;背鰭及尾鰭灰黃色,其餘鰭黃色。 [7] 
大黃魚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在中國沿海均有分佈。棲息於水深60米以內的軟泥或泥沙底質海域,喜集羣。食性廣,主要以蝦、蟹等甲殼動物和小魚為食。春季繁殖,通常在河口、內灣、島嶼附近產卵。 [7] 
大黃魚為名貴的可食用經濟魚類,為中國傳統四大海產漁業種類之一。由於過度捕撈,種羣數量下降,目前已被IUCN列為極危(CR)物種。在山東、福建、廣東、台灣等地有人工養殖及增殖放流。 [7] 
中文名
大黃魚
外文名
Large yellow croaker
別    名
黃花魚
黃瓜魚
黃金龍
拉丁學名
Larimichthys crocea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鱸形目
石首魚科
黃魚屬
大黃魚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Richardson,1846
保護級別
(IUCN 2016年 ver 3.1)——極危(CR) [3] 
亞    目
鱸亞目

大黃魚形態特徵

大黃魚成魚

背鰭Ⅷ~Ⅸ,Ⅰ-31~32;臀鰭Ⅱ-8~9;胸鰭15~16;腹鰭Ⅰ-5;尾鰭17。側線鱗56~57,側線上鱗8~9,側線下鱗8。鰓耙8~9+16~19。 [4] 
大黃魚
大黃魚(10張)
體長為體高3.5~3.7倍,為頭長3.3~3.5倍。頭長為吻長4.1~4.4倍,為眼徑3.8~4.1倍,為眼間隔3.0~3.3倍。尾柄長為尾柄高3.2~3.4倍。 [4] 
體長橢圓,側扁,背緣和腹緣廣弧形;尾柄細長。頭大而鈍尖,側扁,具發達的黏液腔。吻鈍尖,吻長大於眼徑;吻褶完整。不分葉;吻上孔3個,細小,不顯著,有時消失;吻緣孔5個:中吻緣孔1個,圓形,較顯著,位於吻緣上方,側吻緣孔4個,呈裂縫狀。眼中大,上側位,位於頭的前半部。眼間隔寬而隆起,大於眼徑。眼上骨較凸。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小,圓形;後鼻孔大,呈長橢圓,位於眼前緣。口前位,口裂大而斜。下頜略為突出,縫合處具有一瘤狀突起。上頜骨向後幾伸達眼後緣下方。齒細小,尖鋭;上頜齒多行,外行齒擴大,前側數齒最大;下頜齒2行,內行齒擴大;下頜縫合處瘤狀突起的後面2齒較大,齒尖向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齒。唇厚、光滑。舌遊離,端部圓形。頦孔6個,細小,不顯著。無頦須。鰓孔大。鰓蓋條7.具假鰓。鰓耙細長。 [4] 
頭部及體前部被圓鱗,體後部被櫛鱗。背鰭鰭條部及臀鰭鰭膜的2/3以上均被小圓鱗,尾鰭被鱗。背鰭與側線之間具鱗8~9行。體側下部各鱗下均具有一金黃色皮腺體。側線發達,前部稍彎曲,位高,後部平直,中位,伸達尾鰭之端部。 [4] 
背鰭連續,背鰭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具一缺刻,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具9~10鰭棘、31~34鰭條;第一鰭棘較短,第三鰭棘最長。臀鰭起點位於背鰭第十六鰭條下方;具2鰭棘、8~9鰭條;第二鰭棘長等於或稍大於眼徑。胸鰭尖長。腹鰭較小,起點稍後於胸鰭基點,位於胸鰭的腹側。尾鰭尖長,稍呈楔形。 [4] 
鰾大,前端圓形,兩側不突出為側囊,後端尖長,伸達腹腔的後端;鰾側具31~33對側肢;每一側肢具背分支和腹分支,腹分支或上下兩小支,下小支又分為前、後兩小支,前、後兩小支等長,互相平行,沿腹膜下延伸達腹面。耳石略呈盾形,背面近外側有一羣顆粒突起;腹面具一蝌蚪形印跡。“頭”區昂仰,圓形,伸達前緣;“尾”區為一“T”字形淺溝,“尾”端擴大,中央有一圓形突起。 [4] 
體背側及上側面黃褐色,下側面和腹面金黃色。背鰭和尾鰭灰黃色,臀鰭、胸鰭和腹鰭黃色。胸鰭基上端後方具一黑斑。上唇的上緣在吻端為黑色,其他部分為橘紅色。 [4] 

大黃魚幼魚

初孵仔魚全長2.80毫米,頭緊貼附卵黃囊,略向下彎曲,尾中央肌節處有一明顯樹枝狀色素從全長4.15毫米仔魚,口部明顯,卵黃囊顯著縮小,鰾出現。全長5.69毫米仔魚卵黃全部吸收,下頜已具細牙,尾下骨形成,鰭膜具彈性絲,肌節8+18對。全長9.30毫米的稚魚顱頂上枕骨棘3個,眶上骨具短棘6~7個,眶下骨具短棘4個,前鰓蓋骨有4~6尖棘,肛門到臀鰭間和尾柄上仍有鰭膜,臀鰭後端腹緣、腹鰭基部和鰾背黑色素明顯。 [5] 

大黃魚近種區別

大黃魚
小黃魚
背鰭與側線間具鱗8~9行,鰾腹分支的卜小枝之前後2小枝為等長,尾柄長為尾柄高3倍餘。 [5] 
背鰭與側線間鱗5~6列,尾柄長為尾柄高2.1~2.4倍。
大黃魚 大黃魚
小黃魚 小黃魚

大黃魚生活習性

大黃魚為暖濕性近岸洄游性魚類,常棲息於水深60米以內的中下層,喜濁流水域,黎明、黃昏或大潮時多上浮,白晝和小潮時下沉。具集羣習性,在生殖季節集羣由外海遊向近岸,形成漁汛。漁汛分春秋兩汛,春汛一般在4~6月,漁場集中在蘇浙、閩各處近海的產卵區,進入長江口及毗鄰海區的大黃魚,主要系在大載洋和岱衢洋產卵和索鉺魚羣,產卵親魚在附近30~40米海區索餅,10月逐漸轉向外海較深水域越冬。秋汛則在9~10月間的浙江北部海區形成。 [5] 
大黃魚對音響的威嚇非常敏感,同時亦具有發出強烈聲音的能力。尤其是在生殖季節,雄魚會發出“咯咯”、“嗚嗚”的鳴聲雌魚會發出“哼哼”的鳴聲,終日不斷。在魚羣密集時,發出的聲音猶如水的沸騰聲和松濤聲,聲音之大在魚類中是少見的。大黃魚的生長速度快。 [4] 
大黃魚系捕食性的類,攝食對象有的類、甲殼類、頭足類、水螅類、多毛類、毛顎類、腹足類、蔓足類、鰓足類、瓣鰓類、星蟲類、尾索類和硅藻類。仔魚(體長3毫米)平均攝食率為68.9%,以攝食小擬哲水蚤、日本大眼劍水蚤、磷蝦漫狀幼體和多毛類海稚蟲幼體等浮游動物為主。稚魚(體長6~16毫米)平均攝食率為93.9%,以攝食小擬哲水蚤、中作哲鏢蚤、白陶箭蟲、蔓足類幼體、磷蝦幼體、刺糠蝦、本大眼劍水蚤和多毛類幼體等。幼魚(體長16~200毫米)平均攝食率為93%,以攝食中華假磷蝦、中華哲水蚤、細螯蝦、中華管鞭蝦、蝦蛄和七星魚等為主。成魚(體長200毫米以上)平均攝食率為55.6~97.0%,捕食對象主要以、甲殼類為主,頭足類和水螅類次之。 [5] 

大黃魚分佈範圍

分佈於西北太平洋區,包括中國、日本、韓國、越南沿海,在中國分佈於黃海南部、東海。 [1]  [3] 
大黃魚分佈圖 大黃魚分佈圖

大黃魚繁殖方式

大黃魚的產卵場較多,中國沿海以江蘇呂四洋、浙江岱衢洋為最大,在東海、黃海區產卵場水深一般不超過20米。在呂四洋春汛產卵場,水温上升到15~17℃時大黃魚開始集羣產卵,在21~22℃以上時魚汛結束。大黃魚個體懷卵量一般為10~100萬粒。產分離的浮性卵,受精卵在20℃水温下約33小時孵化。 [4] 
產卵期可分春、秋兩季,南黃海、東海以春季為主,南海以秋季為主。大黃魚一生能多次重複產卵,在生殖期一般排卵2~3次。懷卵量與個體大小成正比,一般為20~50萬粒。卵浮性,球形,卵徑1.2~1.6毫米,卵膜光滑,有一無色油球。受精卵在水温18℃時,約經5小時h孵出仔魚。 [4] 

大黃魚養殖技術

大黃魚池塘條件

養殖池是東西走向的長方形池,面積6畝,可保持水深2.5米以上,池底向排水口方向傾斜一定的坡度,底質為沙泥質。養殖地點交通方便,周圍環境較安靜,淡水資源豐富,進排水方便。養殖池配置2台1.5千瓦水車式增氧機、1台1.5千瓦射流式增氧機。 [6] 
養殖池周邊產地環境符合《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標準》(GB/T18407.4-2001)的有關規定;養殖用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等有關規定。 [6] 

大黃魚放養前的準備

  1. 清塘消毒:魚種放養前,放乾池水,讓池底曝曬一段時間,清除過多的淤泥,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徹底消毒,採用帶水清塘,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化漿全池潑灑。也可用茶子餅、漂白粉等藥物進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使用的藥物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有關規定。 [6] 
  2. 苗種的食性馴化及淡化:苗種的食性馴化,這在養殖大黃魚中顯得尤為重要。餌料馴化,首選餌料為新鮮低值魚及沿海小魚蝦自行加工成的魚糜,與鰻魚飼料混合做成配合飼料進行投餵,然後逐漸增加全人工配合餌料、減少魚糜量,直到完全投餵人工配合飼料。在餌料馴化階段主要工作是:定點(設置投餌台)、定時(一般為早晚各一次,即上午6:00、下午6:00);還有投餌信號訓練,即在投餌前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羣形成條件反射,使它們習慣結羣索食。大約經2周時間,就可馴化成功。 [6] 
大黃魚要想在淡水中成功養殖,必須首先進行苗種的淡化處理。淡化即向育苗池(暫養池)內逐步添加淡水,降低池水比重,使苗種適應在淡水中生長。淡化時要注意鹽度梯度變化,梯度越小,淡化時間越長,越有利於提高魚苗成活率。一般經過7~10天的淡化,當池水的鹽度達到2‰以下,就可將苗種放入池塘養成。 [6] 

大黃魚飼養管理

苗種放養:放養的苗種是從福建購進2~3釐米的魚苗自行標粗,按上述方法,經過食性馴化、淡化良好的魚種。放養的魚種個體均勻、無病無傷、無畸形且活動能力強。4月2日清晨日出後,放養體長6釐米的魚種7.2萬尾,放養密度為1.2萬尾/畝。放養密度應根據池塘條件和技術水平而定。放養前先把魚種放入網箱內,用二氧化氯溶液浸洗魚體5~10分鐘再放入池塘裏。養殖池與暫養池的池水鹽度均為2‰。 [6] 
餌料投餵:養殖全程選用的餌料是海水魚配合飼料。每天投餵2次(早上6:00,下午6:00),投餌前先發一固定信號,讓魚羣形成條件反射,使它們習慣結羣索食。餌料從少到多投餵,從水中可聽到大黃魚“咕咕”的叫聲,當聲音從小到大時,證明魚已進入食場並達旺食,魚吃飽後聲音逐漸消失。日投餌率前期為魚體重的7~8%,中後期為魚體重的3~5%。投餌按“四定”原則進行,並根據殘餌的情況,結合天氣、水温、水質以及魚的活動情況適當調整投餌量。定期在餌料中添加水產多維、黃芪多糖、三黃粉等藥物,預防病害發生。使用的餌料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有關規定。使用的藥物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有關規定。 [6] 

大黃魚水質管理

水質直接影響大黃魚的正常生長,調節好水質,能促進魚類正常生長,有效防止疾病發生,提高養殖產量,達到養殖增產、增收的目的。 [6] 
  1. 水質要求鮮活,不需太肥。魚種放養初期,水位約70~80釐米,以後每隔2天向池內加註新鮮淡水5~10釐米,直至達到最高水位後才開始換水。早春、晚秋水位相對低些,有利於提高水温;夏、冬兩季要儘可能提高水位。日常每隔2天換一次水,換水量為全池的1/4~1/3。當水温低於13℃時,視水質變化而定,基本不換水;當水温高於28℃時,每天換水,換水量在1/3左右,在夏季高温季節掌握下午排水,晚上進水。這樣有流水刺激,既可提高其食慾,又可塑造大黃魚體形體色。養殖池水位應相對穩定在2.5米以上,保持水質清鮮,透明度在20~40釐米。 [6] 
  2. 水體環境理化因子調控
①溶氧高低是決定魚類生長的重要因素,池水溶氧全天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最有利於各種魚類生長及水中微生物繁殖,從而增強魚類食慾,並可使水中有害物質轉化為無害物質,始終保持水質清爽。具體做法是適時開增氧機,使池水成環流狀態,在存塘量較高的情況下中午必須開增氧機2~3小時,以散發水中有害氣體,溶入新鮮氧氣,促進魚類生長。 [6] 
②pH值高低也影響魚類及其他生物生長,調節好pH值可起到防病和促生長作用,一般每半個月遍灑生石灰一次,每畝1米水深用量15~20千克,使池水pH值穩定在7.8~8.5。 [6] 
③在全價飼料養殖魚塘中,經數月養殖累積,池中的氨氮、亞硝酸鹽普遍偏高,影響魚類攝食與生長,極易導致魚類中毒、發病,甚至死亡。應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調控,可通過多開增氧機,加大換水量,投入特效改水劑、底質改良劑或潑灑沸石粉(每畝用20~30千克)降低水中氨氮、亞硝酸鹽,促進有益生物繁殖生長。 [6] 
④定期使用光合細菌、EM菌、枯草芽孢桿菌、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製劑,可抑制有害藻類、有害微生物繁殖,促進有益藻類生長,淨化水體,增強水生動物的免疫力。一般水温在22~32℃,用水稀釋活化後在晴天上午10:00前全池均勻潑灑。使用前5~7天內及使用後的5~7天內不要潑灑消毒劑,以免影響微生物製劑的使用效果。 [6] 

大黃魚日常管理

堅持每天早、中、晚巡塘,觀察魚的活動是否正常,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觀察餌料台上的餌料是否吃完,根據吃食情況調整投餵量。適時開啓增氧機,以防缺氧浮頭情況發生。注意檢查進水口的過濾網和排水口的防逃網是否破損,若有破損,及時修補,防止野雜魚入池或魚外逃。每隔15天測定魚的體長、體重。每天測定pH值、氨氮、亞硝酸鹽、溶解氧、水温、透明度等。做好池塘養殖日誌。根據魚的生長情況及水質情況,及時調整管理措施。 [6] 

大黃魚病害防治

養殖全程貫徹“防重於治”和“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方針,在養殖期間定期對食場進行消毒,魚病多發季節做好藥物預防及水質調節等措施,養殖過程沒有發生重大的病害。 [6] 

大黃魚保護現狀

大黃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極危(CR)。 [3] 

大黃魚種羣現狀

大黃魚曾是中國海洋重要經濟魚種,歷史上一度與小黃魚、帶魚墨魚等被列為四大海洋漁業之一,捕撈作業為羣眾圍網類張網類、流網類及釣等;機輪拖網和圍網等,1974年產量曾達20多萬噸,但由於20世紀50年代敲船漁業發展、60~70年代捕撈未產卵親魚、過度利用越冬場和捕撈幼魚等原因,使其資源急速衰退,2000年東海產量僅為9035噸,而官井洋、貓頭洋和大目洋等均不能形成漁汛。大黃魚年齡組成複雜,最高年齡達30齡,資源受到破壞以後很難得到恢復。 [5] 

大黃魚保護措施

因此儘管在其主要產卵場之一的呂四漁場實行了20多年的休漁,但仍未見有恢復跡象。其產卵場從呂四至福建南部沿海都有分佈,要全面實施休漁,管理難度較大,故其資源難有明顯恢復的可能。隨着人工繁殖技術日臻成熟,養殖規模逐年擴大,至2004年養殖產量已達67000噸。中國浙江近海的放流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應繼續加強保護並加大對其增殖放流的力度。 [5] 

大黃魚主要價值

大黃魚經濟價值高,肉質鮮嫩,富含蛋白質,是鮮食佳品,不僅鮮銷,制罐及加工成“瓜養鯗”“黃魚鯗”,而且還可綜合利用。魚鰾可以乾製成名貴食品“魚肚”,又可製成黃魚膠,為工業用高級膠合劑的原料。大黃魚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是一些中、西成藥的原料。魚鰾炒煉焙黃製成中藥”魚鰾膠珠“可治療消化性潰病、腎結石等,耳石研末後與其他中藥配伍製成“魚腦石散”,對治療鼻竇炎有較好的療效。 [4] 
參考資料
  • 1.    Larimichthys crocea  .台灣魚類資料庫[引用日期2020-03-21]
  • 2.    Larimichthys crocea (Richardson, 1846)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1]
  • 3.    Larimichthys crocea  .iucnredlist[引用日期2020-03-21]
  • 4.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560-563頁
  • 5.    莊平等編著,長江口魚類,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0,第338-340頁
  • 6.    張水波.大黃魚無公害對淡高產養殖技術[J].科學養魚,2012,(第5期):45-46
  • 7.    魏建功,中國常見海洋生物原色圖典 魚類,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20.01,第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