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鎖定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魏縣地處河北省南部,位於邯鄲市東南51公里處。魏縣夏朝時為觀户國,戰國時為魏武候別都,秦始皇時名刺蒲,屬邯鄲東郡。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始置魏縣,沿襲。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魏縣土紡土織業得到了發展,用土布做成的衣服、被褥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須用品。魏縣土紡土織業歷經明、清,到民國和解放初期達到鼎盛時期,全縣農村家家備有紡車、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紡花織布。
2006年6月,“魏縣土紡土織”技藝被河北省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08年6月,“魏縣土紡土織”技藝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魏縣沙口集鄉李家口村紡織能手郭煥友、張愛芳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省級傳承人。 [3]  郭煥友成立了魏縣農家土布坊郭家坊。張愛芳在李家口村掛牌成立了“魏縣傳統棉紡織技藝傳習所”。 [4] 
中文名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非遺名稱
傳統棉紡織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級非物質遺產
項目編號
Ⅷ-100
申報地區
河北省魏縣、肥鄉縣
傳承單位
魏縣土紡土織研究開發保護中心
相關技藝
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織字土布技藝
遺產編號
1—8—2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
2008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
邯鄲魏縣

目錄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詳細介紹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繁雜,有搓花結、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經線、印布、掏繒、闖杼、綁機、織布等12道工序。決定土紡土織布條格、花紋的關鍵工序是經、緯色線的設計排列和繒的多少。繒有二頁繒、三頁繒、四頁繒三種,二頁繒用單梭能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能織出多樣的方格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的生產經驗,創造出的條格、花紋布多達二百餘種。方格布有“石榴籽兒”、“席子紋”、“ 篩子底兒”、“蘇聯大開花”、“蘇聯小開花”等一百餘種;條紋布有“合股線”、“菜瓜道”、“黃瓜道”、“半個臉”等五十餘種;三頁繒、四頁繒布有“陰陽臉”、“油菜綠”、“鴨梨黃”、“七色八稜圖”、“豆腐丁兒”等五十餘種。 [5]  但到了20世紀60年代,由於機器紡織業的發展,土布生產漸漸被冷落。
到20世紀90年代,人們重新認識到棉布滲汗保暖、無毒保健的優點,穿用棉布在農村、城市重新興起。據調查,全縣有一百多個村,三千多户置機生產土布。到1983年,魏縣土紡土織生產除手紡手織傳統工藝外,又增添了由機紡線手工織布的新工序。全縣有三家機線、整經加工點,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生產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後,機器紡織業迅速發展,人們的穿戴被機織布和各種化纖布所代替,魏縣織染的土布逐漸被冷落,大部分農户的紡車、紡機都閒置起來,一些手工花布作坊也相繼停產。 [6]  由於老年人相繼去世,青年人不再願意學習,土紡土織的技藝存在着嚴重失傳威脅,保護任務刻不容緩。
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搞好手工花布的收藏、研究和開發工作,當地政府舉辦了“魏縣土紡土織印染手工藝保護與傳承專家論壇”。同時建立了一座集收藏、陳列、印染表演及研究開發等多項功能的魏縣土紡土織、印花布收藏館。此館陳列着大量從清、民國的藍印花布、彩印花布、土紡花格布、民間刺繡、老印花版等。民間藝人還現場表演傳統的印染工藝,更吸引着眾多的觀眾。 [7] 

魏縣土紡土織技藝染色

魏縣土布最傳統的顏色就是紫花布、黃色布和綠色布。在莊稼地裏挖點膠泥,將膠泥與水混合打成稀糊狀,然後把織好的白布放入泥糊中,不斷的揉搓,大約 2 小時後,把上了色的布撈出來,再用清水漂洗乾淨,放在陽光下曬乾,這就是紫花布。等槐樹開花時,把槐樹花摘下曬乾熬水,把織好的白布放進去,布上色後撈出來,再用清水漂洗,晾乾,這就成了黃色布。冬天把麥青榨出水,把白布放進麥青水裏,上色後用清水漂洗乾淨,然後晾乾,這就是綠色布,但普通家庭承受不起,染這個顏色布的人相當少。用槐子兒和麥青染布都要等到特定的季節,用膠泥染就不受這個條件的限制,但無論是用膠泥還是槐子兒和麥青,染出的布顏色既不均勻又不好看。後來興起用專門的染料染布,以前的土方法就被淘汰了。直接從市場上買回染料,然後按一定的比例兑水稀釋後,把線放進去煮染 1 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漂洗乾淨,晾乾就行。這不僅僅增加了許多顏色,而且顏色鮮豔亮麗。此外,染好的線在織布時還能通過經、緯線的排列織出圖案,織出的布更好看了。如今都從印染廠買染好的線,大廠家染出的線顏色均勻,顏色更加豐富。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