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益三

鎖定
魏益三(1884-1972),字友仁,河北藁城人。保定軍官學校一期畢業。曾在蔡成勳部當連長。1917年入陸軍大學,畢業後在西北邊防軍第二混成旅任職,駐守庫倫(今蒙古烏蘭巴托)。此後,魏益三轉投奉系張作霖,任張學良的第三混成旅參謀長。1924年升任第二十七師參謀長。同年任炮兵旅旅長。1925年隨郭松齡反奉失敗,退入關內。次年1月就任國民軍第四軍總司令兼灤河防禦副司令。3月脱離國民軍,改稱正義軍。後又投附吳佩孚,任十四省聯軍第四軍總司令。吳佩孚失敗後,與靳雲鶚收集直系殘部,於1927年組成河南保衞軍,任第八軍軍長、保衞軍副司令。失敗後投靠國民黨,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軍軍長,後兼第四集團軍總參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交出軍權,先後任北平軍分會委員、南京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 [1-2] 
本    名
魏益三
友仁
出生地
河北藁城
出生日期
1884年
逝世日期
1972年
國    籍
中國
畢業院校
保定軍校

目錄

魏益三人物生平

魏益三,字友仁,1884年生於直隸省藁城縣一農民之家。幼年在本鄉讀私塾,後入縣立小學堂及縣中學堂就讀。1906年畢業於保定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洋文班。畢業後曾在北洋陸軍任下級軍官。1912年10月他考入保定軍校第一期炮兵科。1914年秋保定軍校畢業後,他又入北京陸軍大學深造。結業後時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被分至段祺瑞邊防軍(原稱參戰軍)第二混成旅任排長、連長、營長及副官、參謀等職。1917年隨段部參加了討伐張勳復辟的戰爭,榮獲一等文虎章。 [2] 
1920年4月他經同學介紹,投靠奉系。任張學良第三混成旅參謀官,後任旅參謀長。1922年隨奉軍進關,率部參加了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奉軍戰敗,他隨部撤至關外。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他任奉軍27師參謀長,率部于山海關前線同直系第一路軍彭壽莘部激戰於石門寨及萬家屯地區。戰爭開始,彭軍鋭不可擋,奉軍節節向後撤退,致直系主力均在關外作戰。後馮玉祥秘密班師回京,發動“北京政變”,使奉軍可以集中兵力奮力突擊山海關防線,將已進至關外直軍逐漸推回關內。魏率他的部隊開始進關追擊狼狽撤退中的直軍。為迅速攔截吳佩孚的指揮列車,他親自組織2000人的騎兵突擊隊,於秦皇島北部一個小車站上將直軍3名主將彭壽莘、田維勤、李藻麟俘獲。因三人中李是他陸軍大學同學,不忍將其捉住獻功,經2人秘密磋商,他終於避開衞隊用計將這三人釋放。第二次直奉戰爭以直敗奉勝而結束,他與奉軍主力乘勢開進關內。 [2] 
魏益三 魏益三
1924年末,他任奉軍炮兵第二旅旅長,駐防灤河地區。1925年,他任奉軍主力部隊郭松齡軍參謀長,經與馮玉祥國民軍秘密達成協議後,郭松齡從灤州開始起兵反奉,部隊開始向山海關外撲去,他協助郭指揮和調遣部隊向奉軍發動進攻。開始郭軍進展順利,攻克錦州後一直推向瀋陽。就在勝利即將到來時刻,被逼無奈的張作霖父子緊急請求日軍干涉。經一番秘密協商後,日軍出動兵力橫加阻攔郭軍,最後導致郭軍失敗。郭夫婦被張作霖殺害後,他收攏郭軍殘部後退入關內至京、津地區待命。後經與馮玉祥協商,他將郭軍殘部整頓後被改編為馮部國民軍第四軍任軍長,將部隊帶至京、津和保定地區駐防,協助國民軍二、三軍抗擊直奉聯軍與直魯聯軍。不久,他率部進駐保定。1926年1月,他就任國民四軍總司令兼灤河防禦副總司令,於京東一帶繼續抗擊奉軍。馮玉樣西撤張家口後,他曾兼任國民三、四、五軍總指揮。 [2] 
1926年3月,眼看國民軍大勢已去,他宣佈成立正義軍並任該軍總司令。後他脱離國民軍改投吳佩孚部,任吳的14省聯軍第四軍總司令,後又任第三路軍總司令。1927年任河南保衞軍副司令、第8軍軍長。在河南同奉軍作戰。北伐軍開進河南後,他改投北伐軍,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30軍軍長。後任第四集團軍總參議。1927年8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軍事裁判所參贊。1928年參加第二次北伐,任32軍軍長。同年5月23日,任軍事委員會委員。1929年3月,他出任編遣後的54師師長。1930年3月8日,任軍事參議院參議。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他交出兵權。1933年6月24日,他出任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1935年4月6日,他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中將。後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和諮議。1944年2月11日後,曾被國民政府任命軍政部榮譽軍人總管理處中將處長。全國解放後,他曾任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文史專員。1972年,魏益三病故於北京,終年88歲。 [2] 
參考資料
  • 1.    李盛平.中國近代人名大辭典.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752
  • 2.    王哲新,劉志強,任方明編著.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