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鎖定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是1996年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位於德國圖林根州和薩克森一安哈爾特州。
中文名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外文名
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and Dessau
始建時間
1919年
類    型
遺址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世界文化遺產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Bauhaus and its Sites in Weimar and Dessau
入選時間:1996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i)(iv)(vi)
地理位置:N50 58 29.2 E11 19 46.2(魏瑪建築藝術研究院主樓)
N50 58 29.0 E11 19 45.7(建築藝術研究院中的範·德·維爾德大樓)
N50 58 24.3 E11 20 20.9(The “Haus am Horn”)
N51 50 18.4 E12 13 38.2(包豪斯大樓)
N51 50 36.1 E12 13 17.5(The Masters’ Houses)
遺產面積 : 8.1614 ha
緩衝區面積: 59.26 ha
遺產編號:729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遺產描述

德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德國世界遺產地地理位置示意圖
包豪斯學校1919年5月創建於德國圖林根州魏瑪市,全稱為國立魏瑪建築學校,簡稱“包豪斯”。該校在一批傑出藝術家的主持下,繼承和發揚文藝復興時期的精神,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建築設計、工藝美術以及藝術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進行了革命性的探索和創造。他們所倡導的“現代運動”,對20世紀建築設計的變革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包豪斯”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改變了建築風格。這個由學校教授建造並裝飾的建築物發動了中世紀的建築運動,成為20世紀建築學的早期雛形。
1996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i)(iv)(vi),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世界遺

包豪斯學派(the Bauhaus School)首先興起於魏瑪(Weimar),然後擴展到了德紹(Dessau),於1919至1933年期間對當時的建築和美學觀念及實踐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由該學派的教授們(沃爾特·格羅皮斯、漢斯·梅爾、拉斯羅·摩利那基和韋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3]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遺產介紹

1919年到1933年,始建於魏瑪,又建於德紹的包豪斯學校,改變了建築風格,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傳統。這個由學校教授建造並裝飾的建築物發動了中世紀的建築運動,成為20世紀建築學的早期雛形。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歷史沿革

魏瑪的包豪斯及其遺址始建於1919年,是包豪斯的第一個居住點,當時它與皇家藝術學院同在一起。1996年,由亨利設計的早期風格的德紹的包豪斯及其遺址(是魏瑪-包豪斯大學的所在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919年4月,建築師沃爾特在薩克森(德國東南部地區)-魏瑪-愛森納赫自由州的臨時共和政府的支持下,在魏瑪設計建造德紹的包豪斯政府大樓,他以當時已存在的兩個學院--藝術學院和工藝美院為基礎,形成了一個新的藝術規劃。但由於政治原因,沃爾特於1925年被迫遷離魏瑪,之後在德紹進行了後續工作。1925年至1926年,根據沃爾特的設計,著名的包豪斯建築在德紹建立起來。整個大樓全部是用玻璃、鋼筋和混凝土建造而成,一切與建造者的初衷完全吻合,每一個物體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樓裏同時兼有畫室、工作場所、技校和舞台,這使包豪斯建築展現出獨特的、富於創造性的風格。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德國格羅皮烏斯

包豪斯是德語Bauhaus的譯音,由德語Hausbau(房屋建築)一詞倒置而成,是20世紀20年代形成的現代建築中的一個重要派別──現代主義建築,也稱包豪斯學派,首先興起於魏瑪,然後擴展到了德紹,該學派主張適應現代大工業生產和生活需要,以講求建築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為特徵。該學派的教授們(沃爾特·格羅皮斯、漢斯·梅爾、拉斯羅·摩利那基和韋斯利·坎丁斯基)修建和裝潢的一系列建築代表了“現代運動”的興起,同時也為20世紀建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格羅皮烏斯,德國著名建築設計師,包豪斯的創辦者。1918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德國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戰火中成為一片廢墟,廢墟上的整個德國都被戰敗的陰影籠罩着。這時,在德國中部的小城魏瑪,一位名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設計師卻與所有沮喪的德國人不同,他以極大的熱情致信政府,暢談戰後德國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築設計人才。政府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商議,就採納了格羅皮烏斯的建議。1919年3月,原撒克遜大公美術學院和國家工藝美術學院合併,成立了“國立建築工藝學校”,36歲的格羅皮烏斯被任命為校長。格羅皮烏斯認為必須有一種嶄新的設計觀念來影響德國的建築界,為此包豪斯學校聘任了一批當時在各個領域造詣頗高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他們都是富有創新思想的志同道合者。除創辦者格羅皮烏斯外,著名的有瑞士建築師漢勒斯·梅也爾任建築系主任;匈牙利畫家、攝影家拉斯茲洛·莫霍伊一納吉任金工室主任,同時編輯“包豪斯叢書”;俄國抽象派大畫家兼美學理論家沃西利·康定斯基任學校的美術教師。此外,還有畫家保羅·克利、萊昂內爾·法寧格、約塞夫·艾伯斯,舞台設計師奧斯卡·施萊姆,印刷和圖畫師赫爾伯特·拜爾,紡織師安利·艾伯斯,雕刻師蓋爾哈爾德·馬爾克斯,建築師馬塞爾·布羅伊爾以及密斯·凡·德羅等一批大師。這時,離戰爭結束剛剛過去了四個月。 [2]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建築風格

德紹的包豪斯及其遺址將建築的藝術和技術融合在一起,堪稱現代工業文明的先驅。與建築同樣可以載入史冊的是畫家和包豪斯其它藝術家的作品,它們已成為人類文明史中不可磨滅的組成部分。1932年,德國社會黨成員強行關閉德紹的包豪斯及其遺址,在戰爭中該遺址遭到了破壞,直到1975/76年才下大力氣使它恢復了原貌,如今它已成為包豪斯學派建築的鼻祖,而且又恢復了它最初的功用:設立了專門的學院培養學生,其學科領域涉及建築工程、設計和測量。
魏瑪的德意志國家劇院屬於德國曆史上最富有的劇院,所有席勒(德國劇作家、詩人)和歌德所創作的最重要的作品首先要在這裏上演。這個劇院是歌德本人於1791年建立的,在他26年的苦心經營下,德意志國家劇院成為德國的藝術舞台。在與生活和工作在魏瑪的藝術家們的密切接觸和廣泛交流下,德意志國家劇院逐漸擴大了影響。自從1996年末到1997年初,德意志國家劇院一直在進行修復中,直到1999年2月才對外開放,以紀念包豪斯遺址建立80週年,當時首演劇目是歌德的偉大作品《浮士德》。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重建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魏瑪和德紹的包豪斯遺址
為了使建於1932年的歌德國家博物館符合現代博物館的各項標準,最近對其裏裏外外都進行了重新改造。在全新理念的指導下,歌德國家博物館中的長期展覽不再以展示歌德生平為重心,而是着重突出1750年-19世紀30年代這段時期的文學、政治及藝術成就,當然會對魏瑪的經典之作給予特別的關注。一個藏有繪畫作品的大廳、有關藝術和博物學的書庫都位於一個叫做"藏品樓"的建築之內,這所大樓與詩人的舊居恰巧毗鄰。
德紹包豪斯基金會是一個致力於保護包豪斯建築遺產的組織,而且它正努力使包豪斯建築風格更好地符的社會環境。這項工作將包豪斯建築分成幾個部分,分別從工作場所、收藏品以及學院等不同方面着手。舞台上又有了演出,人們能欣賞到珍貴的展品,導遊引導着遊人遊歷包豪斯及其遺址,這一切使得包豪斯建築煥發出勃勃生機。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