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牛

(日本作家井上靖著短篇小説)

鎖定
《鬥牛》是日本作家井上靖創作的一部短篇小説,昭和二十四年(1949)十二月發表於《文學界》。文藝春秋社於昭和二十五年(1950)三月出版了單行本。 [2] 
《鬥牛》發表之後,獲得芥川文學獎,同時,這部作品也開創了“中間小説”的先河。小説圍繞着鬥牛比賽,刻畫了津上等人的形象,也揭露了許許多多骯髒的黑幕交易,勾勒出田代、岡部以及三浦等投機商人的嘴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後日本的社會現實。 [2] 
作品名稱
鬥牛
外文名
とうぎゅう
作    者
井上靖
創作年代
1949年12月
作品出處
《文學界》雜誌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45千字

鬥牛內容簡介

《鬥牛》以戰後初期大阪新晚報社主辦的一次鬥牛比賽為縱線。《大阪新晚報》被學者説成是一種具有知識分子賭徒傾向的報紙,這份受城市青年知識分子歡迎的晚報,總有些冷漠空虛和孤獨的影子。這也正是該報編輯部主任津上具有的性格。津上的妻室和兩個孩子都疏散到故鄉烏取,一直未歸。還是在戰前津上便與情人笑子同居,笑子的丈大死在了戰場上,一直未送回來骨灰。笑子時而要同津上分手,但仍保持着這種不明不白的關係,而且長達三年之久。
“梅若演出公司經理”田代舍松不遠千里來到此地鼓吹津上主辦鬥牛比賽,口口聲聲強調沒有比鬥牛再賺錢的買賣了。他説:“一提起鬥牛,外行人就認為它無聊已極,這是不對的。因為當地人自古以來,鬥牛時總賭輸贏。”“還賭輸贏?”津上在心裏琢磨:賭輸贏這件事還可以幹。就是在大阪、神户這樣的大城市,所有觀眾都會來賭輸贏的。如果説日本人在戰後還有什麼生機的話,恐怕也就是這類事情了。他倆談妥田代負擔租牛費和把牛運到賽場的一切費用,選場地、籌備宣傳等費用概由報社負責。1946年12月中旬津上在《大阪新晚報》以顯著地位刊登了1947年1月20日起在神球場舉行三天鬥牛賽的通告。
一天,田代領着津上去見了阪神工業公司總經理岡部彌太。這個人1945年10月從東南亞復員回來,沒有妻室,從10 年前有過交情的女人那裏借了3000元開始活動,看中了販賣農業機械的生意。他首先從保險公司那裏開出一張30萬元的人壽保險單,然後用這張保險單作抵押,從一位同鄉的國會議員那裏借來30萬元。再用這30萬元作貨款,購買尼崎曙光工業公司的新產品脱粒機。他向農村推銷農業機械,令農民給他回寄草袋子,每個草袋裝一升大米,碰上檢查,可以説未倒乾淨,而順利通過。一千個草袋子,可就等於囤積糧食了。戰後初期糧食奇缺,岡部卻成了暴發户,一年多的時間,搞起了幾個公司。“津上先生,能不能讓我也在貴社的鬥牛中加入一股?”岡部説:“如果合夥不方便,也可由我獨家包下來。無論運費還是場地開支,凡與牛有關的一切開銷,由我一人負責。貴報社可以不費分文。等着賺錢就是了!”這對報社來説未嘗不是有利的。然而津上對岡部這個人很反感,心裏泛起了類似決鬥的昂奮,便一口回絕了。
這時發生了傷腦筋的事,沒有貨車。田代只好去找岡部,岡部因生意關係,鐵路上有很多熟人。1946年1月15日,22頭牛運到了,津上早在西宮車站前的廢墟上搭起了牛棚,並安排養主和飼養員等100餘人住在了西宮市倖免轟炸的旅館裏。卸牛時卸下了大批的草包,田代説裏面裝的是牛飼料,其實人們發現有的內裝幹松魚,有的內裝紅糖。津上問田代,田代卻把臉一沉説:“説實話,這些都是岡部先生的。”牛在比賽前兩三天要吃大量大米和麥子,比賽當天甚至還要喂酒和雞蛋。政府部門為保證人的主食,就已經叫苦不迭,至於這些東西,根本就沒有批准的指望。最後,除了哀求岡部,是無路可走的,岡部卻笑着説:“可以,為了慶祝鬥牛,算是阪神工業捐獻!”真地用大卡車運來了大米、麥子和酒。
東洋製藥公司經理三浦長之輔來到報社會見律上,他説:“我是為了一件業務才登門拜訪的,事情嘛,就是貴報社可否考慮打八折把全部入場券都讓給敝公司,每張入場券我們外加一袋‘清涼劑’按原價賣出去。”“那麼你是赤字,還是黑字?”“據我計算,是不賠也不賺。”“如果入場券都賣光,情況是這樣的。萬一賣不掉呢……”“賣不出去,就是我們的損失了,嘿嘿,不過是一場賭博罷了。”“真抱歉。礙難遵命。如果對每位觀眾都贈送一袋‘清涼劑’,社會上就會認為這次鬥牛是貴公司出資主辦的了。”
鬥牛比賽的第一天津上是在報社值班室醒來的。外邊在下雨,他一骨碌爬下牀來。一看錶是五點,忙打電話問氣象台,對方沒好氣地回答説:“時晴時陰!”下午二時正式開幕,看台上稀稀落落地坐着5000餘名觀眾。這時又開始下起雨來,觀眾開始走開,第一天的比賽就被迫停止了。第二天連綿不斷地下雨,在傍晚時分,雨才停下來。第三天雖然冷風颼颼,但已經晴空如洗。這最後一天,倒是個鬥牛的絕妙好天,正點9時開始比賽,這時門票已售到16000千多張。但寬敞的看台上,也只有六成觀眾。田代對津上説:“這次大約損失100萬元。那麼每人一半呢,也有50多萬元吧。”眼前這種蕭條局面,在津上奔波勞碌的三個月內,是連想都未想到過的。相差實在大大了。他已經不想為縮小這次報社的損失而努力,只是對這次錯誤的估計,有種難堪的寂寞感和難捱的抑鬱,在他孤獨的內心深處盤算着夏天在東京舉辦鬥牛賽的新計劃,可以推薦給農林省、厚生省或大藏省,讓他們用來代替彩票這種官准的賭博事業,用這種辦法來填補這次的損失,彌補報社的負債。津上向拴牛的地方望去,見岡部帶領田代等人工依次地品評着那些牛。可見岡部早已辦妥買牛的事了。三谷牛和川崎牛的比賽是這次鬥牛中較精彩的節目,足足鬥了一個多小時還不分勝負。因此,主席台上有人提出是否判成平局,津上建議用觀眾鼓掌的方式決定是平局還是比賽到底。結果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觀眾要求比賽繼續下去。津上向內場三壘看台走去,與笑子約好今天下午在內場看台最後一排相會。笑子在那裏坐了足足一個多小時。“你倒是沒有把我忘掉,到底還是來了。”笑子脱口説出這麼句話。“方才決定川崎牛和三谷牛比賽到底的掌聲估計佔全體觀眾的百分之七十。還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居然對這種枯燥無味的長時間比賽不感厭倦。”津上坐下來説,笑子回答,“就是説,還有這麼多人為這場比賽賭輸贏。他們不在乎牛勝負,而是要決定一下自己的輸贏。”“那麼,你呢?”“當然,我也在賭輸贏。”事實上笑於是在賭輸贏。他把同津上分手與否這個長期痛苦的的命題,押到球場上那兩頭牛的博鬥上了。如果那頭紅牛獲勝,她就同津上一刀兩斷。突然,觀眾歡呼着一起站了起來。球場上的兩頭牛終於打破力量的均衡,驃悍兇猛的那頭勝牛,帶着無法控制的勝利亢奮,在竹欄中奔來撞去。到底是哪頭牛勝了,笑子並沒有立刻弄清,她感到暈眩異常,本想立即倚在津上肩頭,但她剋制這股衝動,仍舊把視線投向球場。那頭棗紅色的牛,兜着圓圈奔馳不已。 [1] 

鬥牛創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初期,日本的國民經濟瀕臨破產邊緣,通貨膨脹,民不聊生。當時日本統治集團大肆盜竊國家物資,並與投機商人狼狽為奸,營私舞弊,大發橫財。《鬥牛》就是圍繞一次鬥牛比賽的前前後後,通過主人公津上與投機商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和他在愛情上的波瀾,反映了戰後初期日本社會的狀貌。 [4] 

鬥牛人物介紹

  • 津上
小説主人公。作品中着筆最多的人物。作者揭示出這個歷來辦事謹慎,滴水不漏的人性格中那賭徒的一面。田代來遊説津上,讓他搞鬥牛比賽時,起初他置若罔聞,無動於衷。而當田代説到賭輸贏時,立刻條件反射般地引起了他的注意。津上便做出了不符合他平常的處事風格,但又正反映了他性格實質的行動。這一點,津上的情人笑子很清楚,她一針見血地對津上説:“你有這麼一股賭徒性格”。也正是由於這種賭徒性格,津上拒絕了岡部的入夥,而岡部入夥對報社來説顯然是合算的。尤其是在賽期臨近陰暗欲雨之目拒絕和三浦做那筆可保報社萬無一失的入場券交易。他將所有的賭注都壓在那比賽的三天之上,結果一敗塗地。 [2] 
  • 岡部彌太
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大字不識兩個的岡部全憑着他的無恥、欺騙和投機發了財。他毫無羞色地吹噓自己的發家史,並因此而自做自大,目中無人。他面似豪爽,實則詭詐,是一個雁過拔毛的吸血鬼。他為報社搞來拉牛的車皮,卻不動聲色地夾運自己的黑貨。他為津上等人搞來的牛飼料也是從農民身上刮來的,不掏他岡部一文錢。在小説後部,鬥牛比賽失敗了,而岡部又開始打牛的主意了。 [2] 
  • 田代舍松
田代是一個無恥的投機商,在整個鬥牛過程中他一方面恬不知恥地投靠在暴發户岡部足下,同時又指望自己可以在這次鬥牛中獲得鉅額利潤。 [2] 
  • 三浦長之輔
東藥製藥公司經理,不乏紳士氣度。八折包門票的建議遭津上拒絕後,他説第二天再來。第二天大雨,他依然準時來臨,並重申他對這筆交易無半點的動搖。 [1] 

鬥牛作品鑑賞

鬥牛主題內容

《鬥牛》的時代背景是日本戰後初期。那是個物資匱乏,經濟秩序混亂的民不聊生的時代,但是那個時代卻造就了一個新興的投機商人階層,這些人與權力部門勾結,狼狽為奸,囤積居奇,大發橫財。小説通過形形色色的投機商人的描繪,揭示了戰後初期日本社會的醜惡現象。 [1] 

鬥牛藝術特色

人物刻畫
小説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投機商人的描寫是較為特色的,維妙維肖地畫出了不同人物的肖像。“梅若演出公司經理”田代舍松的公司,恐怕只有他一個人。像這種人居然有業務可作,那只是靠了他個人的本事,即死皮賴臉、厚顏無恥和狡黠的騙術。
阪神工業公司總經理岡部彌太從出身和起家來看,與田代沒有任何的不同,然而岡部的現狀卻與田代截然不同,他有幾個公司,資本已達幾千萬元,是個實實在在的總經理。但這個人只是小人得志,他江湖騙子出身的本色仍沒有根本的改變。他既不識字,也不會寫字。他喜歡高談闊論,但談吐俗不可耐。
東藥製藥公司經理三浦長之輔卻不乏紳士氣度。八折包門票的建議遭津上拒絕後,他説:“明早9時,我可否再來拜訪一次,希望您重新考慮一下我的建議。”第二天從天亮開始就陰雲密佈,大雨欲來。人們以為三浦不會來了,但他卻9點準時來到了報社,他説,“我的看法是八分雨二分晴,對我來説,這有如走綱絲,但我把賭注押在這二分晴上。”重申他對這筆交易無半點的動搖。
小説的主人公,這次鬥牛賽會的舉辦者津上是個不諳世事的知識分子,在這些投機商人面前,當然相形見絀,根本不是這些人的對手。因此這次鬥牛失敗,報社虧損則具有必然性。從一開始津上就在不知不黨中迷迷糊糊地被看不見的繩索套住,陷入了這些人所佈下的層層圈套。津上為什麼讓田代牽着鼻子,拚命想咬一口他拋過來的誘餌,是由津上的內在因素決定的。小説寫道:“津上也想體驗一下與自己格格不入、帶着點反抗氣息的陶醉。”津上有種空虛和良棄的虛無主義心理,為了掩蓋他這種心理便採取無目標的盲目行動。這種盲目行動實際是虛無主義觀念指導行動的重要特徵。虛無主義觀念造成了津上在事業和生活兩個方面的失敗。鬥牛這項經濟活動實際是關係到報社興衰的一件大事,津上面對鬥牛一步步走向失敗的局面,卻以一個宛如旁觀看的態度,冷漠地泰然處之。對自己所迷戀的情人只是聽之任之,他覺察到笑子將離自己而去,對此他只是感到絕望而已。其實笑子本不願同他分手,離開津上她感到悲傷,然而津上那顆冷漠的心,又是她所無法容忍的。 [1] 
結構情節
小説緊緊圍繞鬥牛,從最初的設想,一步步使所有的人物都圈了進去,並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而最後用兩天的雨來做為事件的歸結。整個小説結構嚴謹,情節緊張。 [2] 

鬥牛作品影響

《鬥牛》於1950年獲芥川文學獎,轟動文壇,是井上靖的成名作。 [1]  該作品也開創了“中間小説”的先河,是“中間小説”的一部代表性作品。 [2] 

鬥牛出版信息

《鬥牛》於昭和二十四年(1949)十二月發表於《文學界》。文藝春秋社於昭和二十五年(1950)三月出版了單行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5月出版的《獵槍·鬥牛》中收有《鬥牛》中文譯本,譯者海濤。 [2] 

鬥牛作者簡介

井上靖(1907—1991),日本小説家。1936年發表小説處女作《流轉》即獲千葉龜雄獎。1949年發表的《鬥牛》獲芥川獎,進一步鞏固其文壇地位,從此開始其創作生涯。一生創作豐富,除有多種詩集、電影文學劇本、美術評論集行世外,光1974年出版的《井上靖小説全集》就有32卷之多。其中重要作品有《鬥牛》(1949)、《一個冒險畫家的生涯》(1950)、《射程》(1955)、《夜聲》(1967)等。他還創作了不少以中國歷史為題材的小説,如《天平之甍》(1957)、《敦煌》(1959)、《楊貴妃傳》(1963)等。 [3] 
參考資料
  • 1.    遼寧人民出版社.當代世界文學名著鑑賞辭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34-38
  • 2.    彭端智主編;郭振乾等著. 東方文學鑑賞辭典[M]. 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0.12:63-66.
  • 3.    餘振業,王懷安選編. 20世紀世界文學精品 散文詩卷[M]. 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1997.10:32.
  • 4.    本社. 外國文學名著賞析詞典[M]. 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9.0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