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牛

(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項目表演)

鎖定
鬥牛,是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項目表演,在黔東南的許多村寨,每年擇期或在重要節日舉辦。
中文名
鬥牛
別    名
“牛打架”
地    點
黔東南
舉辦時間
每年擇期或在重要節日

鬥牛活動背景

黔東南的許多村寨,每年擇期或在重要節日舉行鬥牛比賽(當地俗稱“牛打架”)。鬥牛之牛,都是專門精心飼養的,不從事耕地、拉車、推磨等勞作,均為雄性水牛,分為寬角、窄角兩個級別。鬥牛賽制,先為淘汰賽,決鬥時改為單循環賽,最後勝出者為年度牛王。鬥牛場面十分慘烈,動人心魄,觀眾少則數百,多則數萬。鬥牛,在黔東南苗侗民族中已有上千年曆史。規模和影響大的是,在凱里鴨塘鎮鐮刀灣和南花村)、雷山(西江千户苗寨)、台江(縣城和施洞鎮)、劍河等縣市舉行的苗族鬥牛和黎平、從江、榕江等地舉行的侗族鬥牛。凱里國際蘆笙節、黎平中國侗族鼓樓藝術節和榕江薩瑪節期間,也都舉行鬥牛比賽。侗族人民還在鬥牛比賽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名為古式鬥牛的舞蹈。

鬥牛活動規則

我國回族也有鬥牛的傳統項目。表演開始,鬥牛者着紫紅色披風,上身着單肩坎肩,右側胸、臂裸露,下身穿黑色燈籠褲。一頭壯黃牛被牽進場來,鬥牛者脱去披風,開始挑逗黃牛,用鞭抽打,使它發怒。黃牛紅眼衝來,鬥牛者挺身迎上,順勢抓住牛角,和它來往格鬥,使牛體力消耗,然後使出絕招,用力將牛摔倒在地。鬥牛也可用水牛,但難度稍遜。
鬥牛,傳説中是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鰲玉棟坊之上。”傳説是一種興雲作雨,鎮火防災的吉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