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鬥克黃

鎖定
鬥克黃(公元前648年—公元前580年以後),羋姓,鬥氏,名克黃,後改名生(故也稱鬥生)。若敖氏之族。春秋時楚國人,做過楚莊王的“箴尹”(“箴尹”用現在來説相當於監察委員會的主任,古代封建社會叫諫官)。
鬥克黃曾出使齊國,在歸國途中得知鬥氏因鬥越椒叛亂而遭滅族之事,仍以國事為重,毅然回國覆命,被楚莊王譽為“忠臣”。
本    名
鬥克黃
所處時代
春秋楚國
出生地
春秋楚國
主要成就
楚莊王的“箴尹

鬥克黃人物簡介

鬥生(前648-前580年以後),原名克黃,是鬥般之子,鬥榖於菟之孫。鬥克黃的祖父令尹子文於前649年冬出師征伐背楚附齊的黃國。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為楚所滅,鬥克黃大概就在這一年出生,因此得名“克黃”。
鬥克黃所在的家族當時在楚國極有權勢,其祖、父、堂叔都曾擔任令尹,鬥克黃也在楚莊王時期進任主管進諫的箴尹。但這一點也招致了蒍氏、屈氏、潘氏等楚國其他貴族的嫉恨,鬥克黃的父親令尹鬥般就被工正蒍賈所誣殺。隨後楚莊王更加對權勢極大的鬥氏產生疑心,再加上屈氏、潘氏、蒍氏不斷藉機逼迫鬥氏,於是在楚莊王九年(前605年),當時的令尹,鬥克黃的堂叔鬥越椒率若敖氏之族攻擊王室,不過以失敗告終。鬥越椒叛亂之時,鬥克黃正出使齊國,回國途中經宋國時聽到若敖氏叛亂失敗的消息,屬下勸他不要回去,他堅持説:“如果不聽國君的命令,那誰又能接受我的呢?國君就是上天,上天的命令怎麼能逃避呢?”。於是回國覆命,隨後就自動請求主管法律的官員拘禁他。楚莊王為鬥克黃的忠誠所感動,又追思子文的功績,於是説:“如果子文沒有後代的話,那要用什麼來勸人為善呢?”,便讓鬥克黃官復原職,並將他改名為“生”。

鬥克黃歷史故事

公元前626年,鬥越椒(也稱越椒或鬥椒)為奪取令尹職位,百般討好穆王,説盡鬥般的壞話。楚穆王聽信了讒言,讓越椒當了令尹。後來,越椒趁楚穆王死後作亂,掌權後即殺害了鬥般和子文生前的親信。楚莊王即位後,鬥越椒叛亂被誅,鬥氏遭滅族,唯有鬥般之子鬥克黃出使齊國未歸。 [1]  鬥克黃在歸國途中已知鬥越椒叛亂被誅鬥氏遭滅族之事,有人勸克黃不要回國以防不測。克黃以國事為重,毅然回國覆命。莊王嘆道:“克黃死不逃刑,乃忠臣也”!念其祖父子文治楚有功,就赦免了克黃,並改其名為生。 [2-3] 

鬥克黃人物影響

鬥生(鬥克黃)雖然為鬥氏延續了一線香火,其祖父子文那句“若敖氏之鬼餒而”(意思是若敖氏一族會被滅族,祖先得不到祭祀只能捱餓)也幸運的沒有成為現實。不過從此鬥氏一蹶不振,逐漸退出了楚國的政治舞台。

鬥克黃考古發現

鬥克黃出土地點

克黃升鼎 克黃升鼎
1990年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了省、地、縣三級聯合文物考古隊對位於丹江口水庫附近的楚國早期貴族墓地進行搶救性發掘。從一號墓出土了“克黃之升”和“克黃之壺”兩件青銅器文物。 [4]  據專家調查,這兩件文物應鑄造於公元前605年前,這個時代為春秋中期。所以,專家以此來判斷克黃升鼎是目前發現的楚國最早的升鼎

鬥克黃文物特徵

克黃升鼎(也稱克黃鼎)1990年3月河南淅川縣通高46、口徑26釐米,重4.3公斤。
侈口束頸,鼓腹平底,三個蹄形足,口沿上有一對外張的立耳,頸的前後有一對扁獸形扉稜。耳飾三角紋,頸飾蟠螭紋,腹飾垂鱗紋,足上部飾獸面紋

鬥克黃後代人物

後代子:宮廄尹棄疾
孫:鬥韋龜
曾孫:鬥成然
玄孫:鬥辛、鬥懷、鬥巢
參考資料
  • 1.    鬥越椒謀反被誅  .中國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11]
  • 2.    《左傳·宣公四年》:“其孫箴尹克黃使於齊,還,及宋,聞亂。其人曰,「不可以入矣。」箴尹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尹,天也,天可逃乎?」遂歸,覆命而自拘於司敗。王思子文之治楚國也,曰:「子文無後,何以勸善?」使復其所,改命曰生。”
  • 3.    左傳宣公四年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2-12-11]
  • 4.    淅川楚墓羣疑為楚國最初封地  .中國收藏網[引用日期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