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鬣蜥科

鎖定
鬣蜥科(學名:Agamidae)指的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爬行綱雙孔亞綱蜥蜴目的一科。鬣蜥科有40到53屬300到377種,分佈遍及舊大陸的大多數温暖地區,只是不出現在馬達加斯加島等一些島嶼上,而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最豐富,非洲和歐洲則較少。鬣蜥科有不少和美洲鬣蜥科相對應的成員,也有一些非常獨特的類型。
中文名
鬣蜥科
拉丁學名
Agamidae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蜥蜴目
亞    目
鬣蜥亞目
鬣蜥科
分佈區域
舊大陸的大多數温暖地區
領    域
生命科學

鬣蜥科形態特徵

鬣蜥科 鬣蜥科
該科種類頭背為細小的粒鱗,無對稱排列的大鱗。體表鱗片呈覆瓦狀排列,鱗具稜,有鬣鱗。眼較小,眼瞼發達,瞳孔圓形。舌較厚,前端完整,舌面具絨毛狀乳頭。端生齒、異型。尾較長,不易斷。四肢發達,多數種類無肛前窩和股窩。頭骨具有顳弓和眶後弓,椎體關節面為前凹型。生活於陸地,營樹棲的種類較多。主要以昆蟲為食。絕大多數種類為卵生。約290種,隸34屬。廣泛分佈於舊大陸,以東洋界為主。我國已知有11屬、54種。湖南省發現有3屬4種 [1]  [2] 

鬣蜥科分佈範圍

分佈於亞洲南部和大洋洲的長鬣蜥美洲鬣蜥亞科的成員非常相似。分佈於印度尼西亞東部和菲律賓的兩種海蜥與冠蜥亞科的成員頗有些相似。還有不少種小型的鬣蜥善於變換山體的顏色,頗似安樂蜥。鬣蜥科最獨特的類型可以在亞洲南部和大洋洲找到。亞洲的飛蜥屬,體側有肋骨撐起的皮膜,可以在空中滑翔。大洋洲的傘蜥Chlamydosaurus kingii頭上有大的皮褶,遇到危險時撐開以威嚇敵人。澳大利亞荒漠地區的魔蜥Moloch horridus身上佈滿棘刺,以螞蟻為食。
鬣蜥科 鬣蜥科

鬣蜥科形態特徵

長鬣蜥 長鬣蜥
體長約80~100公分,本種的體色是由不同色調的綠色及黃綠色所組成,側扁的尾巴則是黑白環紋交錯,而下巴處的大鱗片為白色。其頸子上有圓形的針狀脊突,背上有一列膨大的鋸齒狀脊椎突由身體延伸到尾巴半部。在受到驚擾時全部豎起,並會以後腳支撐身體站立,然後奮力奔跑,而尾巴此時則負責維持平衡,而其鋸齒狀的脊椎類似馬頭部的鬃毛,因此又有馬鬃蛇之稱。綠長鬣蜥的外表和美洲綠鬣蜥相似,可以由美洲綠鬣蜥的兩腮有大型的圓形鱗片,而綠長鬣蜥沒有此特徵來簡易區別。
鬣蜥科 鬣蜥科
本科為中、小型蜥蜴。體形視地棲和樹棲而分別呈扁平型或側扁型。頭背面無對稱排列的大鱗,有些屬種在枕、頸部具鬣鱗;體鱗平滑或起稜,呈覆瓦狀排列。眼較小,瞳孔圓形,上下眼瞼發達,生活於荒漠的沙蜥其眼瞼外緣之鱗常特化成鋸齒狀。鼓膜裸露或被鱗,舌短厚,表面有絨毛狀細突,前端完整或稍凹缺。端生齒,有異齒分化的雛形。四肢發達,尾較長,無自殘能力而不易斷損,有纏繞性或甩尾背上捲曲的習性。多數種類無肛前孔或股孔。有些種類(鬣蜥Agama)於泄殖孔前或腹部中央有成團的大板鱗;有的屬種在咽喉部具皮膚性的喉囊(棘蜥Acanthosaura)或頸側囊(飛蜥Draco)。卵生,但高寒地區的種類則營卵胎生(紅尾沙蜥、青海沙蜥等) [3] 

鬣蜥科地理分佈

鬣蜥科
鬣蜥科(5張)
東南亞和東亞的中國南部、越南、高棉、柬埔寨和泰國。生活在溪流附近的闊葉林中。

鬣蜥科生態習性

鬣蜥科 鬣蜥科
棲息於熱帶低海拔濕熱河谷的樹上,和灌木叢上,屬於樹棲性的蜥蜴,但是偶爾也會在水中活動,夏季夜間常伏於水邊的竹葉上,有羣居的習性。本種在野外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會取食青蛙、小蜥蜴、鳥類及果實。性情温和,不會主動攻擊人,幼體於兩年可達性成熟,繁殖期通常在春秋兩季,卵生,每次產約8~12枚卵,一年內可繁殖5次,卵的孵化期約為60天,本種壽命平均可達20~30年(有個別記錄達50年)。

鬣蜥科進攻防禦

鬣蜥科 鬣蜥科
鬣蜥科鬣蜥科尾巴很長,可用來當防禦的武器,游泳時可推動身體,以及躲避敵害。健康的幼體或是未經馴服(不管是否被豢養過) 的幼體及成體,會表現得易怒並試着逃脱。可能會用尾巴鞭打你或像鱷魚一樣搖擺着身子逃脱,就是不願意被抓起來。雄的綠鬣蜥有非常強的領域性,相遇時會作一些展示動作,如擺動頭部及搖晃喉部垂肉,並側對着對手,且站高一點使自己看起來比較強壯。如果作為寵物飼養,鬣蜥一定要經過馴養和讓它們熟悉外界。抓鬣蜥的技巧及重點:鬣蜥位在眼睛後方,突起的正中央,有一個像鳳眼的東東(有人稱之為“第三隻眼”)那是它們類似感應器的東西。在抓它們的時候,只要用手只把它輕輕的蓋起來,它們就比較不會掙扎。經常將它們抓起撫摩,不要給它們太大的壓力,逐步和它溝通,這樣它在面對陌生人時.會表現得很輕鬆。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訓,它們就會爬上飼主的肩膀或是頭上,但當他的背部或頭被觸碰時,仍會對四周保持警覺並做出積極的反應。

鬣蜥科鬣蜥科部分動物

草原沙蜥
形態特徵:背部具稜鱗,有對稱排列的的暗斑或雜亂色紋。胸腹部和四肢被稜鱗,尾的腹面具黑白相間的環紋,尾尖下方黑色。有腋斑。
生活習性:柄息於草原、荒漠草原、黃土高原等不同地帶;以昆蟲為食;5月繁殖,卵生。
荒漠沙蜥
形態特徵:背鱗和腹鱗有強稜,無腋斑。頦、胸、腹部常有黑點所成的斑塊j上、下瞼緣鱗的遊離緣尖出構成鋸齒狀,鼻孔內有能自主啓閉的瓣膜,耳孔及鼓膜均隱於皮膚內:幼蜥腹面黃白色,無黑點或斑塊;尾的腹面橘紅色,與黑環交錯相間,尾梢腹面黑色。
生活習性:是我國西北諸省荒漠中較為典型的優勢蜥。體温隨環境温度的變化而變化一營穴居生活,食物主要是各類小昆蟲,例如螞蟻、鼠婦、瓢蟲、椿象等。
麗班麻蜥( Eremias argus)
俗名:麻蛇子,蛇蟲子
形態特徵:背部具有眼斑,斑心黃色,周圍棕黑色。吻較窄,吻端純圓;耳孔橢圓形;鼓膜裸露;頭背具對稱大鱗;額鱗成盾形;頂鱗後緣齊平,略成方形;頰鱗2枚,前小後大;有兩枚大的眶上鱗。頸、軀幹、四肢背面粒鱗;肩前方兩側和腹面有一明顯皮膚皺褶形成的領圍;腹鱗較大,平滑,略近方形;尾部有窄長凌鱗排列成環;四肢均具五指、趾。
生活習性:晴天外出活動,陰天少見,雨天不外出。
密點麻蜥( Eremias multiocellata)
形態特徵:體形細長而略扁平;尾圓柱形,向後漸細,易斷,可再生。生活時體背面橄檻棕或灰色,具深色點斑或網紋略呈縱行,體側和四肢背面具鑲以黑邊的白色、藍綠呈黃綠色眼玉,從肩部向後至尾基部兩側的縱行眼斑尤為鮮豔。腹面為黃白色,但在繁殖季節,雄蜥則呈現鮮黃或深黃色,至少在下腹、後肢及尾基部腹面顯現。
生活習性:棲息於荒漠草原和荒漠、也隨沙帶伸入到乾草原局部地區 [4] 

鬣蜥科繁生長殖

鬣蜥科 鬣蜥科
雄性鬣蜥後腿內側有股孔,頸部的肉垂遠大於雌性,耳孔下方還有着一個特大的圓形鱗片也是遠大於雌性.交配是在樹上進行,懷孕的雌蜥會將卵產於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蓋覆土後就不會再理會卵窩,因此孵化的幼蜥從小就得自力更生,不過雌蜥有時會多掘幾個洞穴以擾亂掠食者的注意,綠鬣蜥產卵數量很大,經常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年。如果飼養正確,綠鬣蜥可以活上10年以上。
參考資料
  • 1.    沈猷慧,葉貽雲,鄧學建主編,湖南動物志 爬行綱,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12,第34頁
  • 2.    科學數據庫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1-01-12]
  • 3.    旭日干主編,內蒙古動物志 第二卷 第一部 路棲脊椎動物總論 第二部 兩棲綱 爬行綱=Fauna Inner Mongolia Volume 2 Part 1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terrestrial vertebrates Part 2 Amphibia and reptilia,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3.06,第161頁
  • 4.    餘殿,尤萬學,何興東主編,寧夏哈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監測手冊 動物圖冊,南開大學出版社,2016.05,第1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