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名
- 高明寺
- 外文名
- Brillant temple
- 地理位置
- 浙江省天台縣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
-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 門票價格
- 免費
- 著名景點
-
天王殿
大樓寶殿
楞嚴壇,寺西有三聖殿等
高明寺歷史沿革
編輯唐朝正式建寺,昭宗天祐年間(904—907年),因寺處半山腰,又寺周青色蓮峯,頂鋭而足闊,好像處於凹形鏡的聚集點,日月二光常照不散,故高而大明,取名高明寺。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改為智者幽溪塔院。寺宇經歷代多次重建。
宋朝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名淨名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秋,高僧傳燈大師駐山,重興高明講寺,立幽溪講堂,復興沉寂已久的天台宗。後改稱高明寺(因高明山得名)。
高明寺重建時期
編輯1926年,住持觀通將圮傾之地藏殿、鐘樓、天王殿重建,復其舊觀。寺內雍正"龍藏",大部保全。
現存建築系1980年重修,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殿、楞嚴壇。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題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圓通洞。
1981年,由住持覺慧主持,在愛國華僑夏荊山、周勤麗和廣大羣眾的資助下,對高明寺進行全面整修。
1982年重建鐘樓。
1983年,國務院將高明寺列為全國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
高明寺佈局結構
編輯1987年以來,陸續修築觀音殿、放生池及山門外圍牆,寺貌煥然一新。寺宇依山建築,分3軸13院,有天王殿、地藏殿、方丈堂、藏經樓、西方殿、鐘樓等寺宇200餘間。
傳燈(1553—1627年),又名祖 ,號無盡,俗姓葉,太末(今浙江衢州市龍游)人。少年時在賢映庵出家,萬曆八年隨百松法師在智者塔院研習上觀之學,承其衣缽,成為天台宗第三十代傳人。後住持高明講寺,在太史馮開之和東邑居士趙海南等人資助下,陸續修建了僧房、禪房、山門、兩廊、鐘樓、藏經閣等,精心製作了“楞嚴壇”。此壇按經論構建,為全國僅有的三座之一,名聞海內。
高明寺佛學意義
編輯傳燈大師(號無盡)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學家,與名僧黃檗(號無念)、博山(號無異),並稱“三無大師”,他對天台宗、淨土宗和華嚴宗的各種經典均有深入研究,佛學著述達42種,計百餘卷。他還修了《天台山方外志》30卷、《幽溪別志》16卷,保存了不少歷史文獻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傳燈大師中興天台宗,重興高明講寺,功德無量,後人稱他為“智者大師再來”,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十年動亂中,寺宇毀壞殆盡。
覺慧,俗姓倪,浙江省三門縣葛岙鄉人。幼時父舍入寧海縣壽寧寺,從勤林和尚出家,13歲入海遊廣潤寺受具足戒。18歲從寶靜法師 天台教觀。24歲任壽寧寺住持。1944年,在寧海創辦佛教慈幼院,任院長。1950年至天台山,住華頂至覺岸修持。1960年至高明寺,後被推選為該寺住持。
歷任浙江省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台州地區佛教協會會長,天台縣政協副主席。他愛國愛教,成績卓著,主持重建高明寺的大雄寶殿、鐘樓、觀音閣,恢復幽溪佛學院,任院長,併兼任寧海縣福泉寺、壽寧寺住持、天台山華頂講寺修復委員會主任等。他善於詩文,編有《台山清音》、《幽溪石秀》和《天台山高明講寺史略》等,對天台山的佛教文化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山間及大雄寶殿,均系康有為題額。大殿中所塑佛像與他寺不同。《幽溪別志.幽溪道場規制考》中説:“本寺所祖者,智者;所宗者,《法華》。以釋迦入定,彌勒騰疑,文殊決答。故殿中尊像中建釋迦如來入定,文殊菩薩居其左,彌協菩薩居其右,以為當時回答之狀,與他寺不同者,在乎此地。”原有的三尊佛像都是鐵鑄的,佛身連底座共高一丈二尺,文殊、彌勒二菩薩略低二尺。三尊鐵像共重一萬七千斤。可惜三尊鐵像在“文革”期間毀壞,如今已易為珍貴的檀香木雕像了。
現存建築系1980年重修,中軸線上依次有天王殿、大雄殿、楞嚴壇。寺周多奇石和名人題刻。寺旁幽溪之上,一石橫架,下有四石相承,自成一洞,名圓通洞。高明山下有大石,突兀崢嶸,如筍如笏,名看雲石,上刻“佛”字,徑約7米。
高明寺建築格局
編輯為智顗手創天台山十二古剎之一。它是中國佛教天如宗創始人智顗(538——597年)親手創建的,在天台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現為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南朝陳宣帝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入天台山,先是結廬山於天封山,自號“靈墟”,並於此注《涅盤經》。後卜居佛隴山,講《淨名經》。
有一天,他正在講解《淨名經》,突然一陣大風吹來,經頁翩翩向東飄去。大師追求經頁墜落之處,只見此地峯巒環抱,幽溪靜谷,是一處非常理想的坐禪修行之所,因而伐木結茅,闢為幽溪道場。大師圓寂後,將他用過的衣缽和具葉經保存在這裏,成為學佛修行者朝拜的聖地。
高明寺法會活動
編輯1981年9月高明寺舉行開光法會,巨贊法師親書“幽溪重光”的匾額和大殿楹聯。高明寺共有13個院落,分佈在三條中軸線上,殿宇依山而建,約四百餘間。
高明寺分3軸13院,依山而建,屋宇400餘間。山門及大雄寶殿,均系維新派首領康有為題額(康氏於1924年來遊天台山,留此墨跡).大殿兩側,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峯,風飄經至,百代鹹尊至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共證中觀。
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7000斤巨鍾,後毀。之後內易為銅鐘,高1.96米,直徑1.48米...高明寺坐落在天台縣城東北10公里的幽溪之旁。它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創始人智者大師(538-597)親手創建(當時稱幽溪道場)。在佛教天台宗的發展史上,具有顯著的地位。
高明寺分3軸13院,依山而建,屋宇400餘間。山門及大雄寶殿,均系維新派首領康有為題額(康氏於1924年來遊天台山,留此墨跡).
大殿兩側,是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巨贊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峯,風飄經至,百代鹹尊至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共證中觀。”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7000斤巨鍾,後毀。之後內易為銅鐘,高1.96米,直徑1.48米,重2.5噸,系法籍華人所捐贈。
高明寺重大意義
編輯每當清晨敲鐘,震長空、山谷迴應,聲傳十里之遙。每次撞鐘均為108下,寺僧相告説:古人用108聲代表一年,因為1年有12個月,24個節氣,72個候,(古代稱5日為1候,積6候成1月,故1年有72候了。)加起來正得108。取年年如意,歲歲平安之吉利。
另外關於鐘的敲法也有講究,各地的撞擊上手法不同,天台是:"前擊七、後擊八、中間十八徐徐發,更兼臨後擊三聲,三通共成一百八。"目的是使鍾專聲不至於單調呆板,造成一個"百八鯨音,響遏行雲"的美妙意境。大鐘上還鐫胡"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之佛教偈語,促使人們對鍾產生敬意。
高明寺文化交流
編輯寺院風物,三殿兩側,是巨贊法師手書的楹聯,上聯為:“牛宿耀峯,風飄經至,百代鹹尊智者”,下聯為:“幽溪映月,人悟性空,三乘正證中觀”。
天王殿右側為地藏殿,原有明萬曆年間鑄造的七千斤巨鍾,後毀。今易為銅鐘,高難度.96米,直徑1.48米,重2.5噸,系法籍華人周勤麗所捐贈。銅鐘重量和規模,為浙江省內之最。
楞嚴壇內有古井一口,名“福泉”,壇前西方殿殿壁嵌有高1.2尺,闊3.4尺的“楞嚴海印三昧壇儀碑”一塊記述傳燈法師建造楞嚴壇之事,由虞淳照撰文,董其昌手書,陳繼儒鐫碑。寺西三聖殿,牆上還鐫有五塊“楞嚴台碑記”,字跡秀麗,均出自董其昌手筆。
高明寺原藏文物很多,如《雍正龍藏》、《貝葉經》、欏嚴壇銅鏡等,都是無價之寶,大都已移送國清寺珍藏。高明寺四周景爭幽美。《幽溪別志》載幽溪八大景為:獅峯松吼、象案花紅、幽溪雪瀑、香谷雲坪、金台遠眺、丹照清修、日窗暖色、月嶺秋明。傳燈大師都有題詠。又有幽溪十六小景,即:圓通洞、般若台、補衲窩、翻經堂、行道庵、照我潭、空心泉、石斛井、龍尾流,靈鄉巖、巾子巖、西天竺、金銀嶺、白花庵、圓伊室、跨壑橋等。徜徉其間,足以使人留連忘返。高明寺東南是“螺溪釣艇”,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兩山夾峙,缺處如門欄,稱“石門欄”。進巖門數十米,茫茫碧潭上一石孤聳雲端,即石筍巖左右峙壁圍抱,飛瀑從後衝下,直擊巖根,其聲轟轟,如雷貫目,潭水深而清澈,稱“螺螄潭”。相傳智者大師放螺於此,故名。
傳燈(1553—1627年),又名祖 ,號無盡,俗姓葉,太末(今浙江衢州市龍游)人。少年時在賢映庵出家,萬曆八年隨百松法師在智者塔院研習上觀之學,承其衣缽,成為天台宗第三十代傳人。後住持高明講寺,在太史馮開之和東邑居士趙海南等人資助下,陸續修建了僧房、禪房、山門、兩廊、鐘樓、藏經閣等,精心製作了“楞嚴壇”。此壇按經論構建,為全國僅有的三座之一,名聞海內。傳燈大師(號無盡)是一位卓有成就的佛學家,與名僧黃檗(號無念)、博山(號無異),並稱“三無大師”,他對天台宗、淨土宗和華嚴宗的各種經典均有深入研究,佛學著述達42種,計百餘卷。他還修了《天台山方外志》30卷、《幽溪別志》16卷,保存了不少歷史文獻資料,至今仍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傳燈大師中興天台宗,重興高明講寺,功德無量,後人稱他為“智者大師再來”,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修。十年動亂中,寺宇毀壞殆盡。
高明寺周邊古蹟
編輯高明寺四周古蹟眾多,出寺往東南走,幽溪清涼橋旁,有明玉禪師筆冢。智頭當年題於崖上的“幽溪”兩字,筆勢端莊,每字約一尺見方。現於崖上建亭以保護其墨跡。過橋往北走,登伏虎崗,崖邊有“松風”、“伏虎”四字,筆力遒勁。溪邊有洞,深約六米,上跨巨石,洞下可容數人,洞南有兩棵巨松,高摩雲天,這就是圓通洞。《幽溪別志》中説“圓通洞在芙蓉峯下,頂下三石鼎峙,上片雲橫覆,中空如庵,澗下溪聲瑟瑟,洞側松音幽幽,於是跏趺,耳根圓通,時時現前,因名。”洞下有看雲石,傳為傳燈大師當年晏坐看雲觀瀑之處。
高明寺旅遊信息
編輯門票價格:免費
交通:從北站乘往石橋或大同方向的中巴在途中下車即可。
- 參考資料
-
- 1. 高明寺簡介 .中國寺廟網 [引用日期201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