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高城村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罕井鎮高城村)

鎖定
高城村位於陝西省蒲城縣,距縣城四十里東北隅。
中文名
高城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省渭南市
地理位置
蒲城縣罕井鎮
電話區號
0913
郵政編碼
715517
陝西省蒲城縣高城村村乃距縣城四十里東北隅的一個蕞爾小村。解放前,全村只有70户人家,不到400口人,耕種着4000多畝貧瘠的土地。由於十年九旱,再加上耕種技術的落後廣種薄收,祖祖輩輩流傳着不怕打一升,只要種萬頃的説法。小麥畝產在百斤上下,打五六十斤也不算少。大多數村民過着;揭的吃,打的還,跟上碌碡過個年&;年年盼的年年富,年年穿的沒襠褲;的貧窮生活
[1]   解放後,組織起來,改進了耕作方法,實行了合理密植,推廣了碧馬一號小麥優良品種,1959年夏收我村小麥畝產平均206斤,人均1300多斤,創歷史最高水平。給國家上繳公購糧、油菜籽超額完成任務百分之二百,《蒲城報》頭版作了報道,縣人民政府給村上頒發了兩面錦旗。
1957年夏天百日大旱,小麥下種成了問題。蒲城縣委和人民政府及時發出通知,要求抗旱種麥。村兩委會帶領全體社員,把地裏象牛頭大的土塊打碎。用碌碡、碾子把小土塊碾成粉末,根據毛細管的原理,把小麥種上。小麥果然出了苗!過了一段時間,又下了一場雨。1958年的小麥收成還不錯。我村上世紀的第一長壽老人顧子明感慨萬端地對筆者説:民國17年夏天的大旱,沒有今年這麼厲害。當時國民黨政府根本不管種麥。不少人也怕麥苗出不來,撩了種子,沒敢下種。才造成了民國18年夏收顆粒未見的年饉<後來由於3年自然災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加上大鍋飯挫傷了羣眾的生產積極性,儘管栽紅苕、種高粱等高產作物,糧食產量卻一直低落。每年給社員分口糧,大多分些紅苕。羣眾買鹽的錢,只能靠賣雞蛋湊合。當時流傳着這樣的順口溜 紅苕是主糧,雞;子是銀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羣眾的思想得以解放。特別是推行責任制以後,由於有了競爭意識,1982年夏收,不少村民的小麥一季畝產就超過了黃河(注)。真是一個奇蹟!羣眾高興地説;不受管,不看臉,能增產;由於鄧小平改革開放思想的深入人心,2004年,全村羣眾的小麥普遍達到平均畝產七八百斤,南組王根羊5畝小麥竟打了5200斤!平均畝產1040斤!旱原小麥有這麼高的空前產量,不能不説是個奇蹟!有些羣眾興高采烈地對筆者説;我家今年打的小麥,5年都吃不完!近年由於機械化程度大大提升,翻地有旋耕機,種麥有條播機,收割有收割機,不僅大大減輕了人的勞動強度,而且增強了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真正實現了種地不用牛!
過去村民磨面,都是牲口拉磑子。到了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牲口傷亡很多。人的吃糧都是低標準、瓜菜代,那牲口的飼料也僅僅是能維持生命而已。當時有人説隊上的牲口是;吃草比豬快,卧下比起來快,脊樑杆子比刀子快。;這樣的牲口怎能拉磑子?村民們便自己推磑子。人推磑子,可不好受。當時羣眾對推磑子編了個這樣的順口溜:;頭參(第一遍)輕,二參重,三參就要娃的命。嫌推磑子太重的村民就到罕井有電磑子的地方去磨面,但極不方便。1971年縣上給我村通了電。村上買了電磑子,因陋就簡,安在王氏先祠的大房下。從此,我村實現了點燈不用油,磑面不用牛
吃糧問題解決後,村民又發展多種經營,剛起步,全村靠屠宰豬創收的有20家。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全村家家栽烤煙。每年暑期,一到夜晚,村子裏燈火徹夜通明,烤煙爐的馬達聲轟響不絕,烤出的烤煙金黃金黃,質量上乘。村民的錢包一下子鼓了起來。《陝西日報》曾用半版報道了我村種烤煙的經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曾撰文介紹經驗。一時間,周圍村子都紛紛種起了烤煙。上海有關煙草部門,曾到我村化驗土壤,並配製了專用肥料。
正當我村大種烤煙的時候,周圍村莊栽蘋果悄然興起,並且收益遠遠高過烤煙。鑑於此,全村又掀起了栽蘋果樹的熱潮。如今,多數家裏都有10多畝蘋果園。一到清明,田地裏蘋果花開,好似下了漫天大雪。走到野外,花香撲鼻,令人寵辱皆忘、其喜洋洋矣!國慶前後,走到田野,看到一片一片紅豔豔的蘋果掛滿枝頭,聽到鄉親們的歡聲笑語,真個令人喜笑顏開、心花怒放!全村僅蘋果一項,每年就可收入300多萬元。人均3000多元。今年南組一家僅嘎拉蘋果就賣了6萬元,人均1萬元。在大栽蘋果樹的同時,王社成、王二成、王文革、王興民和王建黨5家還辦起了大型養豬場,各有生豬五六十頭,每年收入不菲。
我村地處渭北旱原,十年九旱,千百年來被人畜用水所困擾。祖祖輩輩吃極不衞生的窖水。離我村10餘里的龍山、馬湖流傳着這樣的農諺:;龍山、馬湖,亢(渴)死寡婦。我村跟它們差不多。解放前,每年夏季一遇天旱,便要抬神祈雨。我們那兒傳説,古代有個姑娘拾了個蛇蛋,她把小蛇養大,後來她追蛇到一個山洞裏,坐化成神。人們尊稱她為紅眼姑姑。一遇天旱,我們高城村和相鄰的西南村、武儀村爭抬紅眼姑姑祈雨。幾個村極為狹隘,我們村説:紅眼姑姑是;西南外甥高城娃,有雨不給武儀下。武儀人則説:西南外甥武儀娃,有雨不給高城下。我們村外路西邊有一個雕刻的青石獅娃。遇到久旱不雨,村中有些寡婦老婆便端上一些水,去洗獅娃祈雨。我的祖母就洗過。她們邊洗邊虔誠地念叨:寡婦老婆,沒人養活。棲棲惑惑,往前過着。&;洗了獅娃頭,下得滿地流。洗了獅娃腰,下得起了蛟 祈雨多數都沒有結果,偶爾也會碰上下雨。幾個村為了一桶水,甚至發生打架、鬥毆。有時從北邊小河裏拉些水回來,每家分1桶或半桶。吃水的困難不言而喻。1976年,公社書記吳春梅組織東半片社員,修建了展王河水庫。當把水引上原,第一次水流到我們村時,簡直和過節一樣,全村老少站在流水的兩邊,高興得合不攏嘴,小孩跟着水跑。水庫的水可以澆地。天旱窖裏沒水,也可以把水灌到窖裏儲存起來,用起來方便。儘管水不衞生,但比起沒水來,卻好多了。2005年8月蒲城縣政府為解決民難,用以工代賑資金150萬元,請131鑽井隊在武儀村建650米深井一孔,小時出水量80立方。命名為睦王河供水站。2008年夏季,我村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來水。不少老人扭開龍頭,喝上一口清格湛湛、沁人心脾的自來水,心裏樂滋滋的流出了激動的淚花!我在自己2008年大事記中寫道:請記住這難忘的一天,2008年7月9日高城家裏安上了自來水!結束了幾千年祖祖輩輩吃窖水的歷史!
解放前,我村絕大多數人家的房屋,牆都是夯土打成或用土坯壘成。1949年秋天下了40多天陰雨,家家牆倒屋塌。只有清代咸豐10年(1860年)我村大財主王鎮疆碹成的14孔大磚窯巋然未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推行了責任制,羣眾種烤煙,栽蘋果,腰包鼓了起來,便開始蓋新房。全村274户,改革開放以來,有237户蓋了新房。房屋的質量也十分講究,普遍用的新磚、砂子和水泥。椽、檁大多用的松木。房修好後,室內也都作了裝修,安了鋁合金門窗,和城市的建築不相上下。有的還修了浴池,安了太陽能。一天勞作回來,衝個澡,真個安逸!還有7家在城鎮買了房。
解放前,我村交通閉塞、文化落後。全村沒有1個熱水瓶,沒有1輛自行車,沒有1雙雨鞋;1950年冬土改時,蒲城縣法院院長呂盛功來我村檢查土改情況,適逢天下大雪,他穿了個雨衣和雨鞋,農會幹部不知是何物?解放前村民出外,多是騎牲口,也有坐牲口拉的車。據1950年冬,土改時登記,全村只有幾家富農和上中農有大車9輛。只是1948年冬,永豐戰役結束,國民黨胡宗南第一師進佔我村,因師部住在我村,有一天下午開來7輛軍用汽車。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跑到汽車跟前觀看。晚上汽車燈一開,亮光直射數里,耀的人眼都睜不開。但這僅僅是飽飽眼福,也可以説是給全村老老少少上了一次現代化的啓蒙課!1958年前後,村民個別户買了自行車,直到推行責任制前,全村自行車也寥寥無幾。全大隊5個小隊各有1個手扶拖拉機。責任制推行以後,羣眾錢袋子鼓了起來,買自行車已是小菜一碟。現在全村274户,改革開放以來,有摩托車242個,各種車輛122輛,其中有4輪25輛,小車5輛,麪包車7輛,大貨車3輛,裝載機1輛,大剷車1輛。因買車的村民多了,為了方便大家,王新來和王全民還各辦了個電焊、修理車輛點
解放前我村文化極為落後。從清代一些墓誌銘可知,道光年間,只有當時的大財主王鎮疆中過恩科武舉。由於一些清末遺少宣揚房蓋低,地種少,只念書,不要考;的明哲保身的陳腐觀念。到1950年冬,全村70户人家,沒有1個初中畢業生,只有6個高小畢業生。解放後,情況有所變化,村民對子女受教育逐漸重視。文化大革命前,全村有了兩個大專畢業生,兩個大本畢業生。文化大革命中有1個工農兵大學生。如今全村274户,人口1210,除去移民44户179人,和1950年冬相比,人口淨增1.5倍。十一屆三中全會會後,恢復高考,由於羣眾對子女上學更為重視,大專畢業生一年比一年有所增加。現在全村274户中,改革開放以來,共有77個大專學生。其中有16家出了兩個大專生,有兩家出了3個大專生。其中有6個研究生:王寶麗、王琦、王少萌、王鋭、劉豔玲、王武龍。王寶麗已從西北農大畢業,招聘到上海工作。其他5人正在攻讀。在考研究生時,更是巾幗不讓鬚眉。除王琦、王武龍外,都是女性。劉豔玲還在英國工作讀研究生
不僅如此,村民的文化娛樂和生活設施也大大改善,全村274户現有270台彩電,電腦32台。37家安上了太陽能。許多家都用上了煤氣灶,睡上了席夢思牀。有人編了個順口溜説:;城裏人你甭傲,我們也用煤氣灶:城裏人你甭張,我們也睡鋼絲牀。;2005年取消了特產税。2007年取消了幾千年的公糧。從2007年開始,還對農民種糧進行直補,每人每年由2007年的71元,增加到今年的170元。全村21户享受低保,從去年的每人每月28元,增加到今年的42元。羣眾的生活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解放前,村民想去一次縣城,真不容易。天剛亮便早早上路,到縣城就快12點了。而且那時的路,天旱了,塵土沒膝;下雨了,全是泥濘。要想富,先修路。;改革開放以後,蘋果連年豐收,而因土路泥濘,外運十分困難。前多年,貸款從西南村到我村修了1公里多柏油路,為村民外運蘋果提供了方便。因年深月久,路面毀壞,使蘋果外運又成了大問題。經過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的奔走努力,今年喜事又臨我村。在省、市、縣的大力支持下,特別是在縣交通局的具體幫助下,從6月15日開工,歷時56天,總投資93萬多元(其中國家撥款74萬多元)修成了我村到南白堤寬3.5米,長4.4公里的銀灰色水泥路。8月5日,我在清晨陽光的沐浴下騎自行車觀賞了平坦如砥的水泥路。這是一條致富之路,是一條奔小康的金光大道。而今,蒲城縣到我村,每2小時有班車往返,從此我們這個偏僻的小村與全縣、全省、全國和全世界連在了一起。全體村民昂首闊步,決心同心協力,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開拓,急起直追,使高城村儘快變成名副其實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小康村。
我的故鄉六十年的鉅變,是我們偉大祖國六十年鉅變的一個縮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今天,就沒有我故鄉的今天。&(編輯:郭天文)
(製作:江華)
注:《1956年-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要求,在12年內,糧食每畝平均年產量,在黃河、秦嶺&;以北地區,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