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駱駝脂

鎖定
駱駝脂,中藥名。為駝科動物雙峯駝Camelus bactrianus ferus Przewalski肉峯內的膠汁脂肪。分佈於新疆東南部、甘肅、青海、內蒙古。野駝數量極少,屬世界性稀有珍貴動物,嚴禁獵殺。具有補虛潤燥,祛風活血,消腫解毒之功效。常用於體虛勞乏,肌膚不仁,皮膚瘙癢,筋肉攣急,瘡瘍腫毒,痔漏。
別    名
駝脂
駝峯
峯子油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駝科
駱駝屬
雙峯駝
分佈區域
新疆東南部、甘肅、青海、內蒙古
中文學名
駱駝脂
採收時間
嚴禁獵殺
毒    性
無毒《開寶本草》

駱駝脂入藥部位

肉峯內的膠汁脂肪。

駱駝脂性味

味甘,性温。

駱駝脂歸經

歸脾經。

駱駝脂功效

補虛潤燥,祛風活血,消腫解毒。

駱駝脂主治

體虛勞乏,肌膚不仁,皮膚瘙癢,筋肉攣急,瘡瘍腫毒,痔漏

駱駝脂相關配伍

1、治惡瘡腫毒漏爛:用駱駝脂敷之。(《普濟方》)
2、治痔疾:五倍子為末,以駱駝脂油調敷之。(姚可成《食物本草》)

駱駝脂用法用量

內服:温酒調,每次6-12g。外用:適量,塗敷。

駱駝脂採集加工

屠宰後,將駝峯的皮毛剝除,切細,絞出脂肪汁,晾曬成幹品,或烘乾備用。
野駝數量極少,屬世界性稀有珍貴動物。嚴禁獵殺。

駱駝脂形態特徵

雙峯駝,又名橐駝、駱駝、駝。為大型偶蹄類之一,體重可達500kg。比馬高大,頸長彎曲如鵝頸,頭較小,耳短小。鼻能開閉。頸有毛,背有雙峯如鞍,上唇中裂如兔唇,下唇較長。四肢細長,足大有盤。尾短。胼胝體全身共7塊,其中胸部1塊,前肢4塊,後肢2塊。野生駝,肉峯較小,毛短,掌狹。體被細密軟的絨毛即駝絨,一般為沙黃褐棕色。

駱駝脂生長環境

野駝棲息於荒漠的沙漠地帶。耐寒暑飢渴,以灌叢和半灌叢的鹽鹼植物為食。常季節性遷徙。分佈於新疆東南部、甘肅、青海、內蒙古。

駱駝脂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動物志》:“祛風解毒。主治頑癬風瘙。”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 .《中華本草》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楊倉良.《動物本草》: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