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鈴薯黑脛病

鎖定
馬鈴薯黑脛病是由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引起的、發生在馬鈴薯的病害。該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 [1-2] 
馬鈴薯黑脛病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等馬鈴薯產區都有不同程度地發生。發病率輕者2-5%,嚴重可達40-50%,在田間經常造成缺苗斷壟及塊莖腐爛,貯藏時若窖温偏高則易引起爛薯。 [3] 
馬鈴薯黑脛病的防治方法有選用抗病品種、加強栽培管理、選用無病種薯、及時摘除病株、加強入窖管理以及化學防治(藥劑浸泡種薯、藥劑噴霧)。 [2]  [4-5] 
中文名
馬鈴薯黑脛病
外文名
Potato black leg
別    名
馬鈴薯黑腳瘟
馬鈴薯黑腳病
別    名
馬鈴薯莖基病
為害作物
馬鈴薯
危害部位
莖基部、薯塊
病    原
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

馬鈴薯黑脛病病原特徵

馬鈴薯黑脛病病原為胡蘿蔔軟腐歐文氏菌馬鈴薯黑脛亞種(學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VanHall) Dye),屬歐氏稈菌屬中造成軟腐的1個低温類型。菌體短桿狀,單細胞,極少雙連,周生鞭毛,具莢膜,大小為(1.3-1.9)微米× (0.53-0.60)微米,革蘭氏染色陰性。在瓊脂培養基上菌落呈灰白色,圓形。該菌適宜温度為10-38℃,最適温度為23-27℃,低於0℃或高於45℃即失去活力。 [4] 
該病原寄主範圍極廣,除危害馬鈴薯外,還能侵染茄科葫蘆科豆科藜科等100多種植物。 [2] 

馬鈴薯黑脛病為害症狀

馬鈴薯黑脛病
馬鈴薯黑脛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均可發病,主要為害植株莖基部和薯塊。當幼苗生長到15-20釐米開始出現症狀,表現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萎蔫而死。由於植株莖基部和地下部受害,影響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和傳導,造成不能結薯或結薯後停止生長併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易從土中拔出。莖部發黑後,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變為褐色。薯塊染病始於臍部,呈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病部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亦呈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濕度大時,薯塊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病輕的,只臍部呈很小的黑斑,有時能看到薯塊切面維管束呈黑色小點狀或斷線狀,重病株的病薯在收穫時呈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發芽,或剛發芽即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2] 

馬鈴薯黑脛病侵染循環

馬鈴薯黑脛病是通過種薯帶菌傳播,土壤一般不帶菌。帶菌種薯和田間未完全腐爛的病薯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用刀切種薯是病害擴大傳播的主要途徑。病菌主要是通過傷口侵入寄主,在切薯塊時擴大傳染,引起更多種薯發病,再經維管束髓部進入植株,引起地上部發病。隨着植株生長,侵入根、莖、匍匐莖和新結塊莖,並從維管束向四周擴展,侵入附近薄壁組織的細胞間隙,分泌果膠酶溶解細胞壁中膠層,使細胞離析,組織解體,呈腐爛狀。田間病菌還可通過灌溉水、雨水、種蠅的幼蟲和線蟲傳播,經傷口侵入致病。後期病株上的病菌又從地上莖通過匍匐莖傳到新長出的塊莖上。無傷口的植株或已木栓化的塊莖不受侵染。貯藏期病菌通過病健接觸經傷口或皮孔侵入使健薯染病。 [2] 

馬鈴薯黑脛病流行規律

馬鈴薯黑脛病發生程度與温濕度有密切關係。氣温較高時發病重,貯藏期間,通風不良,高温高濕,有利於細菌繁殖和危害,往往造成大量爛薯。土壤黏重而排水不良的土壤對發病有利,黏重土壤往往土温低,植株生長緩慢,不利於寄主組織木栓化的形成,降低了抗侵入的能力;黏重土壤含水量大,有利於細菌繁殖、傳播和侵入,因此黏重土壤、低窪地塊發病嚴重。播種前,種薯切塊堆放在一起,不利於切面傷口迅速形成木栓層,也會使發病率增高。 [2] 

馬鈴薯黑脛病防治方法

馬鈴薯黑脛病農業防治

  • 選用抗病品種:如克新一號等品種。避免種植易感染的品種,如早熟白,292-20(多子白)、西北果及原薯四號等品種。 [5] 
  • 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安排播種期,儘量早播種,早出苗,幼苗生長期避開高温高濕天氣。薯田要開深溝,耙高畦,雨後及時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科學施肥,施足基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及時培土,要進行1-2次高培土,防止薯塊外露。 [2] 
  • 選用無病種薯:①整薯播種:為了避免切刀傳染,採用小整薯播種,可大大減輕危害。小整薯播種比切塊播種減輕發病率50-80%,提前出苗率70-95%,增產2-3成。但小整薯要用上一年從大田中選擇無病且農藝性狀好的種薯,收穫時單收單藏,或用從無病區調入的種薯。選用健薯,汰除病薯。②切刀消毒:該病容易通過切刀進行傳染,所以在切薯時要做好切刀消毒。操作時準備2把刀、1盆藥水,在淘汰外表有病狀的薯塊基礎上,先削去薯塊尾部進行觀察,有病的淘汰,無病的隨即切種,每切一薯塊換一把刀。消毒藥水可用5%石炭酸、0.1%高錳酸鉀、5%食鹽開水和75%酒精。切塊用草木灰拌種後立即播種。 [2] 
  • 及時摘除病株:發現病株應及時全株拔除,集中銷燬,在病穴及周邊撒少許熟石灰。後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穫,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穫,防止薯塊之間病害傳播。對留種田最好細心摘除病株,以減少菌源。 [2] 
  • 加強入窖管理:種薯入窖前要嚴格挑選,入窖後加強管理,窖温控制在1-4℃,防止窖温過高,濕度過大。 [4] 

馬鈴薯黑脛病化學防治

  • 藥劑浸泡種薯:該病病原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病菌。藥劑浸泡種薯,可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泡種薯30分鐘或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種薯20-30分鐘,然後取出晾乾播種。 [2] 
  • 藥劑噴霧:發病初期可用100毫克/千克農用鏈黴素噴霧,也可選用40%可殺得600-800倍液防治,或用20%喹菌酮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噴灑,或20%龍克菌600倍液噴灑,或用40%世泰兼治馬鈴薯晚疫病,也可用波爾多液灌根處理。 [2] 
參考資料
  • 1.    馬鈴薯黑脛病的識別[J]. 農村科學實驗, 2014, (7):23.
  • 2.    陳國棟. 馬鈴薯黑脛病綜合防治技術[J]. 農民致富之友, 2016, (7):84.
  • 3.    郭普.植保大典.湖北: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0:481
  • 4.    呂佩珂等.中國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藥用植物病蟲原色圖鑑 中國糧食作物病蟲原色圖鑑.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1999.01:217
  • 5.    中國農作物病蟲害編輯委員會.中國農作物病蟲害 上.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12: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