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藜科

鎖定
藜科(拉丁學名:Chenopodiaceae)是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一年生草本、半灌木、灌木。葉互生或對生,肉質。單被花,花簇生或穗狀、圓錐花序。果實為胞果,很少為蓋果,種子扁平。 [3] 
藜科在兩半球的亞熱帶、温帶、寒帶都有分佈,全球共約130個屬1500餘種,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半乾旱及鹽鹼地區。主要生長在海拔300~2000m之間的地段,個別種類如小果濱藜可分佈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該植物在青藏高原最高的分佈記錄為5050m。 [1] 
藜科植物與人類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如甜菜是製糖的原料;菠菜是重要的蔬菜;土荊芥、豬毛菜為製藥原料;無葉假木賊用作農用殺蟲的原料。有些藜科植物對沙漠地區的環境有很強的適應性,能防風固沙,其中梭梭是重要的沙區造林樹種,已大量用於生物治沙。 [1] 
中文名
藜科
拉丁學名
Chenopodiaceae
別    名
藜亞科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石竹目
藜科

藜科植物學史

在傳統分類系統中,藜科與狹義莧科通常基於苞片、花被及雄蕊的特徵被處理為2個獨立的科,其中藜科苞葉及花被常為草質或肉質,雄蕊常分離;而莧科苞葉及花被常為幹膜質,雄蕊基部常合生。 [5] 
在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狹義莧科的單系性獲得了很好的支持,然而藜科被認為並非單系。在眾多分子系統學研究中,由狹義莧科與藜科共同形成的分支獲得了很好的支持,並被稱為“莧科-藜科聯盟”,且被認為是石竹目中一個理想的進化分支。該分支具有一系列共源性狀:小花近無柄並排列成聚傘花序狀;花被片5,單列,覆瓦狀排列;胚珠常單個基生;花粉具散孔;篩管分子質體無中央內含晶體;具有異黃酮類化合物。基於以上研究結果,考慮到狹義莧科與藜科分支複雜的內部系統關係,大多數學者支持將二者合併從而建立廣義莧科,並被APG IV系統所採納。 [4] 

藜科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半灌木、灌木,較少為多年生草本或小喬木,莖和枝有時具關節。葉互生或對生,肉質,無托葉。花為單被花,兩性,較少為雜性或單性,輻射對稱。花單生,簇生或穗狀、圓錐花序,花萼3~5裂,花絲鑽形或條形,離生或基部合生,花葯揹着,在芽中內曲,2室,外向縱裂或側面縱裂,頂端鈍或藥隔突出形成附屬物;花盤或有或無;雄蕊常與花被片同數而對生或較少,雌蕊有2~3個心皮合成,子房上位,卵形至球心,1室1胚珠,基生,直立或懸垂於珠柄上;果實為胞果,很少為蓋果;胞果常藏於擴大的花萼內或花苞內,通常不開裂,種子扁平。 [3] 
重點特徵:草本,具泡狀毛,花小。單被;雄蕊對萼;子房2~3心皮結合,1室,基底胎座胞果,胚彎曲。 [2] 

藜科分佈範圍

藜科植物各屬在全球的分佈(不包括外來屬)如下:中亞區51屬、歐洲區36屬、地中海區39屬、大洋洲區29屬、東亞區23屬、北美區17屬、非洲區8屬、南美區6屬。可見中亞區的藜科屬數佔第一位,其次是歐洲區、地中海區、大洋洲區和東亞區。 [1] 
中國有藜科植物38屬184種(不包括外來種屬),依照種數的多少排列如下:新疆(153種/34屬)、甘肅(67種/21屬)、青海(45種/16屬)、內蒙古(42種/15屬)、寧夏(35種/13屬)、遼寧(30種/10屬)、黑龍江(30種/10屬)、河北(29種/11屬)、陝西(27種/13屬)、西藏(27種/10屬)、吉林(23種/9屬)、山西(22種/10屬)、中南區(17種/7屬)、華東區(13種/6屬)、四川(13種/4屬)、雲南(8種/3屬)、貴州(5種/2屬),新疆分佈的藜科植物無論屬數和種數都居全國首位。中國的藜科資源植物主要有菠菜屬(Spinacia)、鹽角草屬(Salicornia)、豬毛菜屬(Salsola)、鹼蓬屬(Suaeda)、藜屬(Chenopodium)、地膚屬(Kochia)、駝絨藜屬(Ceratoides)、濱藜屬(Atriplex)、梭梭屬(Haloxylon)、假木賊屬(Anabasis)等。 [1] 

藜科生長習性

藜科植物多生活在荒漠及鹽鹼土地區,因此,往往呈現旱生的適應現象。例如,多為草本或半灌木,有發育迅速的深根系,葉縮小甚至消失,莖或枝常變為綠色,通常被水毛(呈粉粒狀),或器官變成肉質,組織液含大量鹽分而具很高的滲透壓等等。 [5] 

藜科主要價值

藜科
藜科(5張)
藜科植物與人民羣眾的生活有着較密切的關係,例如:甜菜是製糖的重要原料之一,中國解放以後,甜菜的種植面積和甜菜製糖工業有了很大發展;菠菜、莙薘菜(牛皮菜)是普遍栽培的優質蔬菜;土荊芥豬毛菜為製藥原料,無葉假木賊所含的生物鹼用於農藥;有不少的種類是荒漠草原的主要牧草;有些藜科植物,由於對沙漠地區的自然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能夠防風固沙,對於保護農田、交通及村莊有一定的作用,其中梭梭就是十分重要的沙區造林樹種之一,已大量用於生物治沙工作;地膚(掃帚菜)、翅鹼蓬(黃鬚菜)等,是羣眾較喜採食的野菜;沙蓬的種子稱沙米,可食;繩蟲實(棉蓬)子富含澱粉,可供釀酒;白莖鹽生草(灰蓬)可以燒灰取鹼,用於羣眾生活。 [5] 
1、心血管活性
軟蒺藜水提物對大鼠動靜脈旁路血栓形成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對血栓乾重影響顯著,對血漿凝血酶原時間均呈現顯著延長作用。
2、降糖作用
地膚子總苷明顯抑制灌胃葡萄糖引起的小鼠血糖升高,其降糖機制可能與抑制糖在胃腸道的轉運和吸收有關,這一作用有別於現有的降糖藥物,可以用於控制糖尿病患者飯後血糖水平的異常升高及減慢食物中糖分的攝取速率。
3、抑制膽鹼酯酶活性
假木賊屬植物有很高的抑制膽鹼酯酶活性。假木賊鹼(毒藜鹼 ) 是假木賊屬植物中主要的生物鹼成分,由於它的結構類似於煙鹼,因此藥理作用也與煙鹼類似。其毒性臨牀未見報道,為了獲得更好的抑制膽鹼酯酶活性而毒性減低的化合物,對毒藜鹼的結構做了很多改造,如製備成有機磷衍生物、酰基化衍生物、丁炔類衍生物、甲基化衍生物等。
4、致畸毒性
研究表明,毒藜鹼具有致畸毒性。牛服用含毒藜鹼1.13%的植物會導致小牛的先天性缺陷。在雞胚胎髮育中也得出同樣的結果。
5、抗氧化作用
翅鹼蓬 (Suaeda heteroptera)的水、甲醇、正己烷提取物對亞油酸脂質過氧化均有良好的阻斷作用,其中正己烷提取物阻斷能力最強,對O 離子自由基有較強的清除作用。
6、抗菌作用
地膚子乙醚提取物對串珠鐮孢菌(Fusariummoniliforme)的抗菌效果最好,最低抑制濃度(MIC)為2.5mg/mL。地膚子油對所試菌株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對婦科常見致病菌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表皮葡萄球菌(Sepidermidis)、石膏樣毛癬菌(Trichophyton gypseum)、紅色毛癬菌(Trubrum)、羊毛小孢子菌(Microsporum lanosum)均有較好的抑菌活性。
地膚子各有效成分對皮膚淺部真菌鐵鏽色小芽孢癬菌(Microsporum ferruginium)﹑ 石膏樣小芽孢癬菌(Mgypseum)、 許蘭氏黃癬菌(Trichophyton schoenleinii)﹑石膏樣毛癬菌(Tgypseum)﹑紫色毛癬菌(Tpurpureatum)﹑紅色毛癬菌(Trubrum)及絮狀表皮癬菌(Epidermophyton floccosum)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鹽穗木(Halostachys caspica)正丁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
土荊芥是具有較強廣譜抑菌活性的植物之一,對小麥赤黴病菌、棉花枯萎病菌棉花立枯病菌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均為100%。土荊芥的丙酮提取物對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 cubense)、西瓜枯萎病菌( Foxysporum fsp niveum) 、香蕉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musae)、芒果炭疽病菌(Cgloeosporioides)、辣椒炭疽病菌(Ccapsici)、的抑菌活性均在90%以上,對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率為100%。
7、化感作用
化感作用是植物的一種重要生態機制,許多化感物質(allelochemical)對植物、微生物、動物特別是昆蟲都有作用。藜在開花時期會從根中分泌出草酸,抑制松樹、蘋果樹及多種雜草生長。野濱藜、西伯利亞濱藜、鹽爪爪、伊朗地膚、灰綠藜、鹼蓬、豬毛菜的提取物均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野濱藜、灰綠藜對供試的4種雜(牧) 草種子幼根生長的抑制率接近或大於90%,鹽爪爪對4種(雜)牧草種子幼芽的生長的抑制作用大於95%。
8、殺蟲作用
假木賊屬植物具有很高的殺蟲活性,毒藜鹼(anabasine)對害蟲有觸殺、胃毒和燻殺的作用,是一種良好的殺蟲劑。駱駝蓬乙醇粗提液對植食性蟎類如山楂葉蟎、麥巖蟎、果苔蟎、截形葉蟎有很強的觸殺活性,死蟎體表現明顯皺縮,變成深紫色,若用5mg/mL藥液處理,則體壁和卵殼普遍破裂成片狀,內含物外泄。無葉假木賊提取物對蟎類也有一定的毒殺作用。 [1] 
參考資料
  • 1.    杜華, 周立剛, 李春,等. 藜科植物化學成分與生物活性的研究進展[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7, 19(5):884-889.
  • 2.    吳國芳,馮志堅,馬煒梁,周秀佳,朗奎昌,胡人亮,王策箴,李茹光.植物學(第二版)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44
  • 3.    楊靜慧.植物學: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4:357-358
  • 4.    黃久香,陳文娜,李玉玲等.基於多個葉綠體基因序列片段重建廣義莧科系統發育關係[J].植物學報,2020,55(04):457-467.
  • 5.    藜科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