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蘭

(中藥)

鎖定
馬蘭,中藥名。為菊科植物馬蘭的乾燥全草或根,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其味辛,性涼。具有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之功效。用於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別    名
紫菊
階前菊
馬蘭頭
馬蘭菊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菊目
菊科
馬蘭屬
馬蘭
分佈區域
全國各地均有分佈
中文學名
馬蘭
採收時間
夏、秋二季
用    量
10~30g
毒    性
無毒

馬蘭入藥部位

為菊科植物馬蘭的乾燥全草或根。

馬蘭性味

味辛,性涼。

馬蘭歸經

歸肺,肝,胃,大腸經。

馬蘭功效

涼血止血,清熱利濕,解毒消腫。

馬蘭主治

吐血,衄血,血痢,崩漏,創傷出血,黃疸,水腫,淋濁,感冒,咳嗽,咽痛喉痹,痔瘡,癰腫,丹毒,小兒疳積。

馬蘭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燻洗。

馬蘭使用注意

孕婦慎服。

馬蘭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軟,切段,乾燥。

馬蘭生理特性

其根莖呈細長圓柱形,着生多數淺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柱形,直徑2~3mm,表面黃綠色,有細縱紋,質脆,易折斷,斷面中央有白色髓。葉互生,葉片皺縮捲曲,多已碎落,完整者展平後呈倒卵形、橢圓形或披針表,被短毛,有的於枝頂可見關狀花序,花淡紫色或已結果。瘦果倒卵狀長圓形、扁平,有毛。氣微,味淡微澀。馬蘭適應性廣,喜温也較耐陰,抗寒耐熱力很強,對光照要求不嚴。常生於路邊、田野、山坡上。

馬蘭產地

全國各地極為常見,以長江流域分佈較廣,江浙一帶較為多見。

馬蘭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馬蘭治血與澤蘭同功。近人用治痔漏雲有效,春、夏取生,秋、冬取幹者,不用鹽、醋,白水煮食,並飲其汁。或以酒煮,焙研糊丸,米飲服之,仍用煎水,入鹽少許,日日燻洗之。” [1] 
2《本草正義》:“馬蘭,最解熱毒,能專入血分,止血涼血,尤其特長。凡温熱之邪,深入營分,及癰瘍血熱,腐潰等證,允為專藥。內服外敷,其用甚廣,亦清熱解毒之要品也。若謂其破宿血而生新血,則言之過甚矣。”
[2] 
參考資料
  • 1.    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版
  • 2.    王國強.《全國中草藥彙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