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略卡產婆蟾

鎖定
馬略卡產婆蟾(學名:Alytes muletensis):盤舌蟾科、產婆蟾屬兩棲動物。體長34-38毫米。眼睛很大,有一個垂直的狹縫狀瞳孔。四肢、手指和腳趾都比較長。皮膚光滑並有光澤。背部兩側有一些較大的疣。顏色變化很大。通常在金綠色背景上有深綠色到黑色的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斑點。下體白色。
通常出現於岩石縫隙和石頭下。主要以昆蟲為食,蝌蚪以植物為食。該物種用微小的角質牙齒咀嚼。分佈於西班牙巴利阿里羣島。
中文名
馬略卡產婆蟾 [4] 
拉丁學名
Alytes muletens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兩棲綱
無尾目
盤舌蟾科
產婆蟾屬
馬略卡產婆蟾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Sanchiz & Adrover, 1979)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2] 
同義學名
Baleaphryne muletensis Sanchíz & Adrover, 1979
外文名
英文 Mallorcan Midwife Toad, Majorca Midwife Toad, Majorcan Midwife Toad
西班牙文 Catalan; Valencian
加泰羅尼亞語 瓦倫西亞語 Ferreret

馬略卡產婆蟾動物學史

馬略卡產婆蟾是西班牙東海岸外的一個小島馬略卡島所特有的物種。該物種最初在更新世晚期的化石中被描述為 "Baleaphryne muletensis Sanchiz & Adrover,1977"。人們認為它在大約公元前4000年人類殖民該島後已經滅絕,直到在特拉蒙塔納山脈人跡罕至的石灰岩峽谷中發現了蝌蚪和幼蟾(Buley and Garcia 1997)。 [3] 

馬略卡產婆蟾形態特徵

馬略卡產婆蟾是一種頭部比較大的小青蛙。雄性體長可達34.7毫米,而雌性可達38毫米。眼睛很大,有一個垂直的狹縫狀瞳孔。四肢、手指和腳趾都比較長。有三個掌骨結節。皮膚相當光滑並有光澤。背部兩側有一些較大的疣。顏色變化很大。通常在金綠色背景上有深綠色到黑色的不同大小和形狀的斑點。眼睛後面的頭部出現黑色三角形的情況並不少見。下體白色。 [3] 
馬略卡產婆蟾

馬略卡產婆蟾棲息環境

該物種僅在深嵌入石灰岩山脈的小溪流中發現。它們的存在與陡坡呈正相關。一些亞種羣出現在開闊山區的人造水源(牛槽、容器、雨水池等);這些在附近的峽谷生活亞種羣的流域內。動物通常出現於岩石縫隙和石頭下。該物種不能容忍嚴重的棲息地退化。捕食者在物種上的分佈與海拔呈負相關,而繁殖成功與海拔呈正相關。繁殖發生在夏季匯聚成水池的小溪流中。 [2] 
該物種僅存在於特拉蒙塔納山的十條溪流(激流)中。該地區年降雨量為1000-2000毫米。水温範圍9-22℃。

馬略卡產婆蟾生活習性

沒有冬眠期。這些青蛙大多在夜間活動。以最多5只為一組隱藏在裂縫和石頭下。雄性叫聲聽起來像高音旋律“pi..pi..pi..”。與其他的產婆蟾屬一樣,晚上會在靠近其藏身處的區域四處爬行尋找食物。用它長而粘的舌頭末端來捕捉獵物,包括甲蟲、蟋蟀、蒼蠅、毛蟲、蜈蚣、螞蟻和千足蟲。蝌蚪以植物為食。 [3] 

馬略卡產婆蟾分佈範圍

該物種僅限於西班牙巴利阿里羣島的馬略卡島北部的特拉蒙塔納山脈,海拔10-850米之間。佔地面積不到10平方千米,但由於密集的保護行動正在緩慢增加。該物種發生在少於五個威脅定義的位置,其發生範圍(EOO)為407平方千米。 [2] 
馬略卡產婆蟾分佈圖 馬略卡產婆蟾分佈圖 [2]

馬略卡產婆蟾繁殖方式

馬略卡產婆蟾的交配行為與其他產婆蟾屬的同類相似。該物種的雄性將卵串在腳踝上,直到孵化出蝌蚪。雄性產卵主要發生在5-6月。該物種的卵比同屬的其他物種的卵大,但數量較少。卵直徑為5.4-7毫米,一窩有7-12粒卵。第一批蝌蚪在5月初孵化。孵化時全長18毫米,蝌蚪幾周後長到76毫米。變態主要發生在6月。 [3] 

馬略卡產婆蟾保護現狀

馬略卡產婆蟾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瀕危(EN)。 [2] 

馬略卡產婆蟾種羣現狀

馬略卡產婆蟾的種羣大約有500-1,500對成年個體(Gasc等人1997年,Arnold2003年)。亞羣支離破碎,基因流水平低(J.Bosch pers.comm.November 2019年)。大約有25個,大部分是孤立的亞羣。在經歷了長期的下降和瀕臨滅絕之後,經過協調的努力恢復,總數量正在緩慢增加。增長是在1989年第一次重新引入時開始的,即使在乾旱年份也一直保持,特別是在1999-2000年。該物種的種羣趨勢通過年度蝌蚪計數監測,2004年的計數(超過30,000只蝌蚪)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值。已建立亞種羣數量的增加也依賴於持續的重新引入。 [2] 

馬略卡產婆蟾主要威脅

該物種面臨的主要威脅是被引進的蝰水蛇(Natrix maura)捕食,以及與引進的伊比利亞沼澤蛙(Rana perezi)爭奪空間。在馬略卡島,毒蛇的引進有所增加,在一些地點觀察到90%的幼體數量下降(2020年4月)。旅遊業和人類居住區的發展,特別是對水資源需求的增加(包括溪流的築壩和運河),是一個額外的威脅,因為人類為了娛樂目的對喀斯特溪流造成的巨大壓力,有可能傳播疾病(2019年11月)。壺菌病是通過該物種的圈養繁殖個體引入馬略卡島的,它被認為是一個主要威脅(2019年11月)。儘管自2008年評估以來,蛙壺菌的流行率有所下降。圈養個體仍在被釋放,這構成了在野生亞種羣中引入新疾病的風險(Á.Román pers.comm.2019年1月)。 [2] 
另一個問題是新創建的繁殖棲息地缺乏維護,因此,儘管據報道該物種來自越來越多的新地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亞種羣並沒有在那裏持續存在(2020年4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