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坊鎮

(陝西省永壽縣轄鎮)

鎖定
馬坊鎮,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 [1]  馬坊鎮位於永壽縣縣境中部,鎮政府駐地馬坊村距縣城11千米。東鄰常寧鎮、禮泉縣南坊鎮接壤,南與乾縣峯陽鎮毗鄰,西南隔封侯溝和監軍街道相望,北靠渠子鎮槐山村。 [2]  總面積148.7平方千米,常住總人口3990人(2017年)。 [3] 
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在馬坊鎮境內設彭村裏。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渡馬鄉,御駕宮屬渡馬鄉。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馬坊鄉、御駕宮鄉、渡馬鄉。1998年4月,改稱馬坊鎮。 [2]  2011年,撤銷渡馬鄉、御駕宮鄉,合併設御駕宮鎮。 [4]  2015年6月28日,撤銷御駕宮鎮,併入馬坊鎮。 [5]  截至2019年,馬坊鎮轄30個行政村, [1]  鎮人民政府駐馬坊村。
2017年,馬坊鎮企業個數共29個,企業從業人數595人,其中工業企業1個。 [3] 
中文名
馬坊鎮
外文名
Mafang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陝西永壽縣
地理位置
陝西永壽縣中部
面    積
148.7 km² [3] 
下轄地區
30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馬坊村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3407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27921人(2017) [3] 
著名景點
馬坊溝水庫
車牌代碼
陝D

馬坊鎮歷史沿革

馬坊鎮在永壽縣位置 馬坊鎮在永壽縣位置
明天啓年間(1621~1627年),在馬坊鎮境內設彭村裏。
清順治四年(1647年),又設上彭裏。
民國十九年(1930年),屬渡馬聯保。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設渡馬鄉,御駕宮屬渡馬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4月,渡馬區境內設祁家鄉、周家鄉。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永壽縣人民政府在馬坊境內設耿家鄉、上來家鄉;設立御駕宮鄉。
1950年7月,撤銷渡馬區。
1952年6月,重建渡馬區,境內轄翟家鄉、周家鄉。
1953年7月,撤銷耿家鄉、上來家鄉,設立何家鄉、宋家鄉。
1956年3月,撤區並鄉時何家鄉、宋家鄉合併建立馬坊鄉。
1958年10月,馬坊鄉與翟家鄉、御駕宮鄉合併建立渡馬人民公社。
1959年1月,境內設立馬坊、來家管理區,分屬渡馬、常寧人民公社。
1961年9月,設立馬坊鄉、御駕宮鄉人民公社。
1962年2月,撤銷馬坊、來家管理區,建立馬坊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馬坊鄉、御駕宮鄉、渡馬鄉。
1998年4月,改稱馬坊鎮。 [2] 
2011年,撤銷渡馬鄉、御駕宮鄉,合併設御駕宮鎮。 [4] 
2015年6月28日,撤銷御駕宮鎮,併入馬坊鎮。 [5] 

馬坊鎮行政區劃

2005年,原馬坊鎮轄羅家、北宋、園子、南宋、延府、西張、東張、馬坊、木張、仇(qiù)家、耿(讀“井”)家、郭家、門家、韓家山、西何、東何、上來、下來、高劉、養馬莊等20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49個村民小組。
2005年,原御駕宮鎮轄九龍嘴、莊頭、寨子、御東、御中、御西、固室、師家埝、營裏、滾村、西莊、許家、張家塬、白社、南屋等15個行政村、22個自然村、42個村民小組。
2005年,原渡馬鄉轄桐家山、翟家山、石泉、郝(讀“霍”)家、翟家、唐家、祁家、苟家坳、下孫家、上孫家、周家、高豐、對坡、霍村、川灣等15個行政村、26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19年10月,馬坊鎮轄30個行政村。 [1] 
馬坊鎮區劃詳情
羅家村
師家埝村
耿家村
白社村
下來村
唐家村
何家村
營裏村
仇家村
御駕宮村
宋家園子村
祁家村
延府村
滾村
郭門村
翟家山村
九龍咀村
下孫家村
馬坊村
許家村
高劉村
石泉村
莊頭村
川灣村
東張村
張家塬村
上來村
翟家村
寨子村
上孫家村

馬坊鎮地理環境

馬坊鎮位置境域

馬坊鎮位於永壽縣縣境中部,鎮政府駐地馬坊村距縣城11千米。東鄰常寧鎮、禮泉縣南坊鎮接壤,南與乾縣峯陽鎮毗鄰,西南隔封侯溝和監軍街道相望,北靠渠子鎮槐山村。 [2]  總面積148.7平方千米。 [3] 
馬坊鎮政府

馬坊鎮地形地貌

馬坊鎮地形圖 馬坊鎮地形圖
原馬坊鎮屬梁塬溝壑區,北有槐山、高嶺山,整個地形沿永壽梁由北向東南延伸傾斜。由於長期水土流失,侵蝕剝割嚴重,全境被3條南北走向的溝谷分割成4條梁塬。北部多支毛溝,南部較平坦,海拔970~1400米。
原御駕宮鎮屬梁塬溝壑區。三岔河將全鄉切割成東山、西塬兩個區域。東部自五峯山向西傾斜,西部由營裏山向南傾斜,形成了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徵。海拔900~1100米。
原渡馬鄉屬梁塬溝壑區。西北部的永壽梁向南傾斜延伸,形成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南部有6個山丘凸出塬面。海拔1000~1407米。 [2] 

馬坊鎮氣候

馬坊鎮屬暖温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而幹寒,夏季短而温和。年平均氣温10.2攝氏度,平均降雨量610.66毫米,無霜期210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和西北風。

馬坊鎮水文

馬坊鎮有馬坊溝、三岔河流經。 [2] 

馬坊鎮人口

2005年,原馬坊鎮共3065户、12778人。其中城鎮人口224人,佔總人口的1.75%。
2005年,原御駕宮鎮共2321户、9382人。其中城鎮人口185人,佔總人口的1.97%。
2005年,原渡馬鄉共1495户、6083人。其中城鎮人口122人,佔總人口的2%。 [2] 
截至2017年末,馬坊鎮常住總人口3990人。 [3] 

馬坊鎮經濟

馬坊鎮綜述

2005年,原馬坊鎮生產總值2109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705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54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20元。
2005年,原御駕宮鎮生產總值2434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273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498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6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37元。
2005年,原渡馬鄉生產總值1200萬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901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64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3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3元。 [2] 
2017年,馬坊鎮企業個數共29個,企業從業人數595人,其中工業企業1個。 [3] 

馬坊鎮第一產業

馬坊鎮林業 馬坊鎮林業
馬坊鎮主產小麥、玉米、高粱、豆類、糜谷等。經濟作物以蘋果、油菜為主,兼種烤煙、西瓜、蔬菜、藥材等。土特產有核桃、柿子、大棗、桃、杏、梨等。
2005年,原馬坊鎮農林牧業總產值1705萬元,是1990年的2.2倍。耕地面積2648公頃,蘋果面積671公頃,總產量5400噸。
2005年,原御駕宮鎮耕地面積2015公頃,西瓜種植面積在200公頃左右。有機井11眼、水塔7座。
2004年,原渡馬鄉耕地面積1480公頃。 [2] 

馬坊鎮第二產業

2005年,原馬坊鎮企業產值為54.4萬元。 [2] 

馬坊鎮第三產業

2005年,原馬坊鎮商業和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總收入350萬元,是1990年的2.69倍。 [2] 

馬坊鎮社會事業

馬坊鎮教育事業

2005年,原馬坊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4所、初級小學5所、幼兒園5所,在校學生1350人,教職工150人。
2005年,原御駕宮鎮有初級中學1所,在校學生650名,教職工37名;有中心小學1所、完全小學1所、初級小學11所,在校學生1348名,教職工79名。
2005年,原渡馬鄉有鄉中心小學、翟家小學、渡馬中學。 [2] 

馬坊鎮醫療衞生

2005年,原馬坊鎮有衞生院1所,醫護人員5名,開設病牀15張;個體診所、藥店10家,從業人員10名;農村衞生室15所,鄉村醫生15人。
2005年,原御駕宮鎮有衞生院1所,醫務人員12名,開設病牀5張;有村衞生室15家,鄉村醫生15名。 [2] 

馬坊鎮基礎設施

小城建設 小城建設
2005年,原馬坊街道得到拓寬、硬化;臨街修建商業、服務業門面房78間;開通了供銷一條街和東張村大街,小城鎮建設框架初步形成。全鎮農民建房3470間、6.94萬平方米,舊莊基還田21.93公頃。16個村完成了低壓線路改造工程;打深機井9眼,改造輻射井2眼,使7個村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6個村實現自來水入户。
2005年,原御駕宮鎮個村的5400餘人用上了自來水。
2005年,原渡馬鄉完成了川灣、凌豐、車家溝3村整體移民搬遷工程,在鄉政府西北1千米處建成川灣新村,共搬遷78户、339人,佔應搬遷總户數、總人口的93.98%和98.55%。川灣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齊備,入村道路和主街道全部實現柏油化,街道兩邊已修建了花園;鋪設自來水管道1.5千米;已建沼氣池14處。 [2] 

馬坊鎮交通運輸

馬坊鎮有G76福銀高速公路、馮永路和馬來路過境。

馬坊鎮歷史文化

馬坊鎮村名由來

  • 馬坊鎮
馬坊鎮以駐地馬坊村而得名。唐初朝廷曾在此屯衞牧馬,天覆元年(901)梁武帝朱温攻取邠州後也曾屯兵於此。上來家村為唐右領軍大將軍來曜及其子、穎國公來瑱故里。 [2] 
  • 御駕宮
御駕宮傳為唐代秦王李世民北征突厥宿營之處。明代稱呂家宮,清《永壽縣新志》(1883年)記作女家宮,《永徵原稿》記作御駕宮。 [2] 
  • 渡馬
渡馬,清雍正四年(1726)雲壽院(今在翟家村)鍾銘稱“杜馬”。據傳這裏曾是雲寂寺(在今甘井鎮杜家磑村)的牧馬地,故名杜馬。後訛為“渡馬”。 [2] 

馬坊鎮村落歷史

羅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北直線2.5千米處,明末以居民姓氏得名。
北宋家位村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直線2.3千米處,明初以居民姓氏得名宋家,明朝中葉,因部分居民遷往村南居住,明南宋家,願宋家名為北宋家。
園子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直線2.2千米處,該處原系南宋家居民的柴草園子,明朝中葉,部分居民前來居住,故名。
南宋家位村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直線2.2千米處,明朝中葉,原宋家村(現被宋家)部分居民遷往村南居住,故名南宋家村。
延府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南直線2.4千米處,因明末此地有延王府一座,因故名南宋。
西張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西北直線2千米處,因村民多系西張人後裔,清末,因祖村名和所處地形而命名。
馬坊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南200米處,隋唐時期,此地為軍隊屯馬,放牧之地,故名。
東張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北直線50米處,元至元八年(1271年)前,咸陽東張堡人移居此地,為不忘祖籍,沿用故鄉村名至今。
木張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1.5千米處,明末,以居民木、張二姓故名。
仇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南直線2.2千米處,北宋中葉,以居民形式的名。
耿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南直線2.5千米處,北宋初年,以村民姓氏得名,村中有商周遺志。
郭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南直線4.5千米處。唐朝中葉以居民姓氏得名。
門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南直線3.8千米處。唐朝中葉以居民姓氏得名。
韓家山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北直線2.2千米處,以居民姓氏得和地形得名。
西何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直線2.7千米處,1956年,何家村部分羣眾遷居溝西另建新村故名西何家。
東何家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直線3.1千米處,明末,以居民形式的名何家,1956年,部分羣眾遷居溝西另建新村,取名西何家,改稱原村為東何家。
上來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直線4.1千米處,唐右領軍大將來曜故里。以地形和居民姓氏得名,來曜之子來瑱,供封穎國公,累官山南東道節度使,代宗時,拜兵部尚書。
下來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直線4.4千米處,清代中葉,來家(今上來)部分居民遷往地勢較低處居住,故以地形和居民姓氏而得名。
高劉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北直線3.5千米處,唐朝中葉,以居民高、劉二姓得名。
養馬莊村位於馬坊鎮政府駐地東北直線3.3千米處,隋唐以來,該處多為屯兵養馬之地,故名。

馬坊鎮地方特產

馬坊鎮有永壽槐花蜜、羊肉泡饃、長壽掛麪、刺繡、儀井豆腐腦等特產美食。
馬坊特產
馬坊特產(2張)
永壽槐花蜜,顏色呈水白色、白色及微黃色,清香甜潤,有槐花香味,蜜質粘稠。每年5月至6月蜜源植物泌蜜期,組織蜜蜂採蜜,在保護區範圍內經蜜蜂自然釀造成熟蜜,人工分離取出後裝入蜜罐儲存。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壽槐花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6] 
羊肉泡饃是永壽的一道特色小吃,先將新鮮的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留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麪的死麪(不用發酵)烙餅,碗是一種看着比較笨重的大老碗。吃的時候把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裏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葱末、香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再佐以辣子和糖蒜即可食用。 [7] 
涎水面 涎水面
長壽掛麪,又叫長壽麪,俗稱“細面”,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能見到,一般都是搭配辣湯佐食。挑一小撮面,澆上沸騰的辣子湯,撒上雞蛋餅和韭菜末,吃的時候只撈麪、不喝湯,將剩下的湯回入鍋中,反覆澆面,當地人管這種吃法叫做“涎水面”。
相傳“涎水面”為周文王所創,又叫和氣面,主要流行於永壽、乾縣地區。周文王曾被囚禁於此,獲釋後,鄉親們拿肉、菜來看望他,文王將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鍋鮮美臊子湯,為了使數萬部族都能嚐到臊子湯,規定只吃面,不喝湯,將湯倒回鍋中,故稱涎水面,取和氣團結之意。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