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監軍街道

鎖定
監軍街道,隸屬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 [1]  ,為永壽縣政府駐地,位於永壽縣南部。監軍街道向為軍事要地,素有“秦隴咽喉,邠寧鎖鑰”之稱。總面積88平方千米。 [2]  截至2010年末,原監軍鎮總人口58956人。 [3] 
明初,監軍鎮成為集鎮。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監軍鎮。 [2]  2015年6月28日,撤銷永壽縣監軍鎮,設立監軍街道。 [4]  截至2019年10月,監軍街道轄7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1] 
2005年,原監軍鎮生產總值2.01億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867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3374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8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農林牧業總產值3867萬元。 [2] 
中文名
監軍街道
行政區類別
610426001
所屬地區
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
地理位置
永壽縣南部
面    積
88 km²
下轄地區
7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建設路社區
電話區號
029
郵政區碼
712000
火車站
永壽站
車牌代碼
陝D

監軍街道歷史沿革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至隋開皇三年(583年),監軍鎮永壽村為永壽縣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至貞觀二年(628年),固縣村為永壽縣治,時名義豐塠。
唐代多在此設監軍使,屯戍以防北邊。唐至德年間(756~758年),以魚朝恩為“觀軍容使”,曾於監軍鎮南關“駐節開府”,監李光進軍。
唐貞元元年(785年),又為永壽縣治。
唐長慶四年(824年),貟水、王文幹以“監軍使”於此監軍。
明初,監軍鎮成為集鎮。因其處於聯結陝甘的官驛大道上,因而商賈雲集,貿易繁盛。商旅絡繹不絕,馱隊往來頻繁。口外的食鹽、皮毛,關內的糧食、布匹等物都經此處運往南北各地。鄰近諸縣的農副產品也多在此集散,尤以粟米業最盛。《永徵原稿》有“南招乾、醴、興、武買糧之客,北受邠、長、栒、麟賣糧之人”的記載。
據《陝西資政錄》記載:“自經明末兵燹至本朝(清朝)康熙初,諸鎮尚多殘毀,此鎮稍有人煙。百餘年來休養生息,物阜民殷,軒車輻輳,居然巨鎮矣。”
監軍街道 監軍街道
民國十九年(1930年),永壽縣治由麻亭(今永平鄉政府駐地)遷移至監軍鎮。
1950年7月,改稱監軍市。
1952年6月,改稱監軍街。
1956年3月,複稱監軍鎮。
1958年10月,監軍鎮、永壽鄉、蒿店鄉合併建立和平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稱永壽人民公社,乾縣吳店管理區歸其管轄。
1961年9月,分設為監軍、蒿店人民公社,吳店管理區迴歸乾縣。
1984年6月,機構改革時改稱監軍鎮。
2001年10月,蒿店鄉併入監軍鎮。 [2] 
2015年6月28日,撤銷永壽縣監軍鎮,設立監軍街道。 [4] 

監軍街道行政區劃

2005年,原監軍鎮轄永安、古屯、封侯、白坊、東寨、西寨、永壽、等駕坡、起駕坡、朱介、民豐、美(讀“木”)井、雙星、城關、南關、西一、西二、西三、新勤、蒿店、幹堡(bù)、馮家莊、馮南、固縣、溝泉頭、田豐、喬家宮等27個行政村、48個自然村、117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19年10月,監軍街道轄建設路社區居民委員會 新永路社區、藥廠路社區、永興路社區、黨校路社區、育才路社區、廣場社區、永安村、古屯村、封侯村、白坊村、寨裏村、等駕坡村、民豐村、美井村、新勤村、城關村、西村、永壽村、蒿店村、幹堡村、馮家莊村、固縣村、溝泉頭村等7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 [1] 

監軍街道地理環境

監軍街道位置境遇

監軍鎮地處永壽縣縣境中南部,是永壽縣縣城所在地。東隔封侯溝與馬坊鎮相望,南和乾縣吳店鄉接壤,西以漠西河為界與甘井鎮相鄰,北和永平鎮連接。東西最寬18千米,南北最長30千米,總面積88平方千米。 [2] 
監軍街道

監軍街道地形地貌

監軍街道屬梁面溝壑區,北依永壽梁,東、西臨溝,塬面凸凹相間,由北向南傾斜,平均海拔980米。 [2] 
監軍街道地形圖 監軍街道地形圖

監軍街道人口

2005年,原監軍鎮有共9480户、57060人。其中城鎮人口13829人,佔全鎮總人口的24.24%。 [2] 
截至2010年末,原監軍鎮總人口58956人。 [3] 

監軍街道經濟

監軍街道綜述

2005年,原監軍鎮生產總值2.01億元,第一產業生產總值3867萬元,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3374萬元,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8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18元,人均存款1800元;農林牧業總產值3867萬元,是1990年總產值1283萬元的3.01倍。 [2] 

監軍街道第一產業

2005年,原監軍鎮耕地面積3690公頃,糧食播種面積3065公頃,總產量10880噸;蘋果面積1180公頃,總產2.2萬噸。
2005年,原監軍鎮主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等。經濟作物有油菜、蘋果、梨、桃、杏、西瓜、辣椒、西紅柿等。有東溝、西溝水庫兩座,抽水站兩處,機井16眼。 [2] 

監軍街道第二產業

1958年,原監軍鎮開始發展社隊工業,先後建起農具廠、磚瓦廠、建築隊等小型社辦、隊辦企業。
1970年後,原監軍鎮部分大隊辦起了土法織布木器廠、建築隊、榨油廠等小型企業。
1985年後,原監軍鎮鄉鎮企業有了較快發展,出現鎮辦、村辦、聯辦等多種形式,逐步形成了以建築、運輸、印刷、汽拖修配、紡織為骨幹的工業格局。新興、西三、新秦3個建築公司成為永壽建築市場的主力軍。
2005年底,原監軍鎮共有鎮辦企業28家、村辦企業20家、個體私營企業320家。工業總產值13374萬元,是1990年總產值934萬元的14.32倍。 [2] 

監軍街道第三產業

2005年,原監軍鎮個體私營工商業户近2000户,實現總產值2864萬元,是1990年總產值473萬元的6.05倍。 [2] 

監軍街道社會事業

監軍街道基礎設施

監軍街道6個村和縣城相連接。村莊道路、通信、水、電、建築等基礎設施基本上與縣城建設同步進行。其他村也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話。 [2] 

監軍街道教育事業

永壽中學 永壽中學
2005年,原監軍鎮有初級中學1所,完全小學8所,初級小學13所,幼兒園10所;在校學生5600多名,教職工490多名。 [2] 

監軍街道醫療衞生

20世紀60年代末,原監軍鎮各大隊都配備了衞生保健員。70年代,各大隊都設立了合作醫療站,配備了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進入21世紀,各村合作醫療站改為衞生室,購置了一批醫療設備,基本做到小病不出村。 [2] 

監軍街道交通運輸

監軍街道有G312滬霍線、G76福銀高速公路和西平鐵路過境。

監軍街道歷史文化

名字由來
“監軍”原系武將職官名。作為地名,始於唐武德二年(619),以有監軍駐節而得名,距今已有1300多年。金大定十九年(1179),甘井雲寂寺鐵鐘銘作監軍莊,明萬曆十年(1582)鎮龍寺鐘始見監軍鎮名。 [2] 

監軍街道風景名勝

黃土地華夏窯洞民俗村
黃土地華夏窯洞民俗村
黃土地華夏窯洞民俗村(3張)
黃土地華夏窯洞民俗村位於永壽縣監軍街道等駕坡村,距離縣城3千米,是國家AAA級景區。景區以黃土高原峽谷溝壑地貌為背景,結合保護完整的百年下沉式古窯洞,以特有的千年下沉式窯洞“住”文化為特色。園區內有千年永壽神泉,300餘畝泉水湖面,百年古柿子林,白堊紀峽谷溝壑以及供遊人採摘的萬果園。是一個集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綠色農業等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綠色生態旅遊地。 [5] 

監軍街道地方特產

監軍街道有永壽槐花蜜、羊肉泡饃、長壽掛麪、安宮橋大麻花、根雕等特產美食。
永壽槐花蜜,顏色呈水白色、白色及微黃色,清香甜潤,有槐花香味,蜜質粘稠。每年 5 月至 6 月蜜源植物泌蜜期,組織蜜蜂採蜜,在保護區範圍內經蜜蜂自然釀造成熟蜜,人工分離取出後裝入蜜罐儲存。2018年7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永壽槐花蜜”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6] 
永壽槐花蜜 永壽槐花蜜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是永壽的一道特色小吃,先將新鮮的羊肉洗切乾淨,煮時加葱、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留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麪的死麪(不用發酵)烙餅,碗是一種看着比較笨重的大老碗。吃的時候把饃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交廚師在碗裏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葱末、香菜、料酒、鹽、味精等調料,再佐以辣子和糖蒜即可食用。 [7] 
涎水面 涎水面
長壽掛麪,又叫長壽麪,俗稱“細面”,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的餐桌上都能見到,一般都是搭配辣湯佐食。挑一小撮面,澆上沸騰的辣子湯,撒上雞蛋餅和韭菜末,吃的時候只撈麪、不喝湯,將剩下的湯回入鍋中,反覆澆面,當地人管這種吃法叫做“涎水面”。
相傳“涎水面”為周文王所創,又叫和氣面,主要流行於永壽、乾縣地區。周文王曾被囚禁於此,獲釋後,鄉親們拿肉、菜來看望他,文王將所有的肉、菜做成了一鍋鮮美臊子湯,為了使數萬部族都能嚐到臊子湯,規定只吃面,不喝湯,將湯倒回鍋中,故稱涎水面,取和氣團結之意。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