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坊村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南孟鎮下轄村)

鎖定
馬坊村隸屬於河北廊坊霸州南孟鎮,地處於霸州市北9公里,在南孟鎮的管轄之內,北部與永清縣交界,西有廊霸公路,東與北邱莊、和沙城臨邊,南有李家營和安家營連邊。全村共有土地5060畝,水澆地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人口2600餘人,都是漢族,姓氏以李張劉為主,由於水利條件比較好,農業比較優先,主要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和蔬菜為主。2001年被廊坊市政府命名蔬菜種植專業村。
中文名
馬坊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廊坊市霸州市南孟鎮
地理位置
霸州市北9公里
面    積
2.27 km²
人口數量
2600餘人
耕    地
5060畝

目錄

馬坊村建制沿革

馬坊村 相傳在宋朝年間,楊廷昭在此地抗擊主導軍,曾經是一馬場到養和訓練戰馬之地故稱為馬坊。
原馬坊村南北有500米長,東西有300米寬,東北有皇家河一道,由西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流,據説是明朝有位娘娘回家時路過此河。後來改為黃浪河,在村有廟11座。七神廟及五神廟等。
在解放前有義會和高蹺會每個會百餘人,成員來自本村自業餘人員,在逢年過節期間為村民表演助興,在文革期間停演,打倒四人幫後又組織起來為羣眾表演,幾年來權會到春節期在北京廟會演出。有馬坊權會闖京城之説。

馬坊村大事記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地方王團來該村清算。
在1947年該軍獨立營住在李某某家,由於送錯件王鳳崗部隊來該村圍困,把該軍獨立營包圍在院中獨立營的戰士頑強抵抗,堅持到晚,敵人開始拆房放火。有十幾人犧牲在屋內,其餘人在地道中逃到一家萬姓家中躲藏,後撤出該村。
在本年還鄉團到該村後殺死貧民骨幹多人。
1949年東北軍南下,住在該村受到本村的熱烈歡迎。
1950年普及佛教會在該村盛行,同年鎮反革命開始。
1951年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取締了落後道會,“佛教會”已發展到一領、三都、四十六個盤。
1952年成立了互助組開展生產大運動。
1953年大廟成災,四面汪洋一片,本村四周被水圍困,商船開到該村東北角,成為碼頭,坐船一篙直到天津衞,同年成立初級社,有愛國社,愛民社。
1955年成立高級社,在高級社成立後,只有兩張姓來入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全村設一個大食堂,在西北角馬姓家。
1960年因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分為四個大隊,馬一、馬二、馬三、馬四。
1961年因難以抗據的災害,在兩年中死亡百餘人。
1963年大河成災,窪地絕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開始,又稱“四清”。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由學生開始“罷課,付革,大字報,批鬥”。
1968年四個大隊合併成一個大隊,取消了四馬單獨的局面。
1969年蓋房建立大隊部:“現在村委會”當時下設八個生產小隊。
1970年在村東2.5公里處建林場一個,又名“東土窪”。
1975年為了機械化耕作方便,把所有墳頭安全平掉“烈士墓”除外。
1976年唐山大地震,為支援唐山,每家烙大餅集體送到唐山,後來又人出一斤面。為了躲避震情,全村都集合到各自生產隊的打穀場中留宿。有幾童就出生在打穀場中。
1978年調整大街,制定建房街道的規劃,南北大街五條,東西小巷二十三條,每所房基地東西寬15米南北19米。
1979年由於隊大人多,不方便管理,分為16個生產隊,本年開始大搞計劃生育,醫療手術隊進村,設在大對院內,集體做手術者有40餘人,集體療養、食宿,男性一星期,女性兩個星期。
1980年開始承包棉花種植,每畝上交40斤籽棉,多餘部分給承包人所有。全村糧食突破歷史記錄,總產達110萬斤,有公社發獎旗。
1981年開始大面積土地承包,達到人均。
1982年石油在該村北、東開始打井,修勝利路一條,同年建成自來水。
一畝棉花單產在四五百今左右,到秋後買棉成了難題。
1983年在原大隊副業院內建麪粉廠。
1984年在村東北窪建磚廠,年產量達3000萬塊,窯室54個洞。
1988年購置北京牌客車一輛。
1991年在村建該村第一座温室,種黃瓜,春節上市廊坊、國家農業部都來此參觀。
1993年在村北建冷棚30個,提高一畝地產值9000多元[種菜]。
1997年開發東大窪到2001年形成了千餘畝的温室蔬菜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