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廟會

鎖定
北京廟會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這些名稱,可以説正是廟會形成過程中所留下的歷史“軌跡”。作為一種社會風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歷史原因,而廟會風俗則與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廟觀的宗教活動有着密切的關係,同時它又是伴隨着民間信仰活動而發展、完善和普及起來的。
中文名
北京廟會
外文名
temple fair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流行地區
北京
節日起源
廟會是老北京地域文化的一大特色,相傳起始於遼代,但未見確證。
節日活動
敬神拜神、商貿交易和文化娛樂“三大板塊”。

北京廟會由來

北京地壇廟會 北京地壇廟會
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同時,這一時期的道教也逐漸形成。它們互相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在南北朝時都各自站穩了腳跟。而在唐宋時,則又都達到了自己的全盛時期,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動。如聖誕慶典、壇醮齋戎、水陸道場等等。佛道二教競爭的焦點,一是寺廟、道觀的修建。二是爭取信徒,招徠羣眾。為此在其宗教儀式上均增加了媚眾的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出巡等等。這樣,不僅善男信女們趨之若鶩,樂此不疲,而且許多凡夫俗子亦多願意隨喜添趣。為了爭取羣眾,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廟觀的方式擴大影響。北魏時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動就是如此。所謂“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裝上彩車,在城鄉巡行的一種宗教儀式,所以又稱“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遷都洛陽後,大興佛事,每年釋迦牟尼誕日都要舉行佛像出行大會。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陽城各寺都將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時,佛像有千餘尊。出行時的隊伍中以避邪的獅子為前導,寶蓋幡幢等隨後,音樂百戲,諸般雜耍,熱鬧非凡。唐宋以後廟會的迎神、出巡大都是這一時期行像活動的沿襲和發展。並漸次推廣到四川、湖廣、西夏各地。元、明以後,行像之風才衰落,很少見於記載。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們還在寺、觀中舉辦道場,定期進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動,坐等信徒俗眾前往齋戒聽講,頂禮膜拜。

北京廟會舊時北京廟會

舊時北京廟會 舊時北京廟會
甸廟會:年三十兒再佈置記者今天上午來到廠甸廟會所在地南新華街,由於是早高峯時段,拓寬了的街面上車流不斷,卻並沒有太多的廟會氣氛。據廠甸廟會主辦單位負責人馬先生介紹,廠甸廟會將在年三十晚上才開始佈置,而電影大棚要到正月初一早上才會搭建完畢。大觀園紅樓廟會:兩面大鼓撐門面今天上午,記者在大觀園內“省親別墅”牌樓前的湖面上看到,工人師傅已經將兩面直徑達3米長的大鼓架到了演出台。大觀園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湖面大鼓將是廟會的重頭戲,以排山倒海、壯懷激盪而聞名遐邇的“太原重工”鼓樂隊再次進京,奏響本次廟會“西北鼓”的主旋律。廟會的變化:1985年,停辦近20年的廟會開始恢復,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壇廟會、龍潭廟會、白雲觀廟會大觀園廟會。北京叫賣大王、民俗專家臧鴻告訴記者,現在的廟會還有許多不同於舊廟會的地方。吃:豆汁等京味兒小吃依然保留,同時增加了很多年輕人喜歡的各地小吃;人:以前是老人帶着孩子來逛廟會,現在逛廟會成了年輕人遊玩的時尚;演出:以前表演的都是北京花會,主要是高蹺、戲曲演出等,形式比較單一,現在全國各地的演出單位齊聚北京廟會,表演節目豐富多彩。目的:北京的春節廟會已經不僅僅是禮佛拜神之地。在節日裏,人們會以廟會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遊、同事相隨,增進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