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台街

鎖定
馬台街位於南京市鼓樓區,南起湖南路,北至新模範馬路,全長約1100米。因清代制台馬新貽最早居此,後成街,以“馬台”二字得名。該街北段,在清代有將軍廟,後成街,以廟得“將軍廟”名。清代有街,名馬台街。2004年此街拓寬延伸,將軍廟(街)併入,統稱今名。
據説在清朝同治七年,馬新貽到南京任兩江總督的時候就在這裏居住,他在任時其實是一個很能幹的官員,老百姓對他的評價也高,所以其死後南京的民眾為紀念他,以總督的通稱“制台”再結合他的宅邸“馬府”為名,稱該街道為“馬制台府街”,簡稱“馬台街”。
中文名
馬台街
外文名
Matai Street
地理位置
南京市鼓樓區
長    度
約 1100 m
起    點
新模範馬路
終    點
湖南路

馬台街歷史沿革

馬台街明朝

馬台街此地曾有將軍廟、龍倉巷、馬台街原本是一條小街巷,2001年,南京市政府出資拓寬了這條馬路,2002年,旁邊的將軍廟也併入這條街中,馬台街的範圍才南起湖南路,北至新模範馬路。説起馬台街的歷史,就不得不提到馬台街的組成部分將軍廟和龍倉巷。
在明朝時,當地的老百姓在鼓樓區西北部建過一個廟宇,廟內就有一個同樣叫做馬將軍的塑像。據説,這位馬將軍是明朝時替朱元璋打江山的將領,馬將軍一向愛民如子,他去世後,當地的老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將軍,又因為在將軍廟對街,當年還有一條街叫做龍倉巷。當地老百姓就借用馬將軍廟的地名,取路名為將軍廟,用來鎮壓對面的蒼龍。
如今,將軍廟的廟宇早已經沒有蹤跡,將軍廟這條街道也因為併入馬台街而只留下了街名。但是將軍廟與馬將軍的故事至今仍留在當地老百姓的記憶裏。

馬台街清朝

馬台街的得名原因最普遍的説法是這裏曾經居住過清末四大奇案之一“刺馬案”的受害者———兩江總督馬新貽
馬新貽生於官宦之家,祖輩幾代為清朝官吏。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中舉人,次年中進士。1868年清同治七年八月,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來到南京就職。當時,馬新貽就居住在南京城西北的一條街巷,並且在這裏建造了一座馬府。因為總督又稱制台,因此,當地的老百姓就稱該街道為馬台街。
1870年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馬新貽前往位於今天南京市第一中學位置的江寧府署考核武生,回署衙時遭捻軍張汶祥行刺身亡。這一案件頓時轟動全國,朝廷命護督將軍魁玉與漕運總督張之萬會審,後又派刑部尚書鄭敦謹會同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藩複審,以張汶祥潛通海盜圖謀報復定案,張汶祥被凌遲處死。
清朝立國以來,刺殺總督尚無先例,加上案情複雜,此案被稱為清末四大奇案之一。許多人都不知道,這位“刺馬”案的主角之一竟然家住馬台街。 [1] 

馬台街民國

城南到下關,馬台街將軍廟是必經之路 據老南京人回憶,70年前,從城南到下關,就算是長途旅行了,一般都要事先預訂黃包車。而當時的馬台街,是城南到下關的必經之路。
家住下關江邊的87歲老人王倉富先生還記得兒時隨家人坐黃包車去下關的情形。當時他們一早從新橋出發,由新橋絲市口經顏料坊彩霞街評事街,穿過木料市、大香爐明瓦廊,過今豐富路至糖坊橋,然後進入估衣廊北門橋,過魚市街唱經樓,再由唱經樓西街爬上黃泥崗,過此便攀登鼓樓崗進入鼓樓券門,停車打尖。這段路足足要走一個上午。
鼓樓地處南京市中心,老南京的説法是“上七下八”,意思是指南門到鼓樓一段約七里,而從鼓樓到下關,則為八里。從鼓樓券門北門下崗後,經今鼓樓街,過大方巷,從獅子橋,過湖南路新菜市口便進入馬台街了。從馬台街到將軍廟、三牌樓,過薩家灣、鹽倉橋,經過海軍學校門前,出儀鳳門鮮魚巷,這便算到下關了。

馬台街如今

馬台街,出現在南京老百姓眼中的是喧鬧的夜市、美味的排檔以及髒亂的環境。這一切的繁華,其實也就是十幾年內的事情。但是,追溯馬台街的歷史,細細品來卻有幾百年的歷史。這一條南京城西北的小巷,曾經居住過明朝的將軍、清朝的總督;曾經行走過從城南到下關的老南京人。馬台街,一條有故事的街道。

馬台街趣史軼事

曾國藩審“刺馬”馬台街馬府現大蛇
曾國藩回到江寧後,入住鹽道衙門,第二天即到馬新貽家中悼唁。但直至兩個月後的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二十八日,才在署內“將馬案細閲一過,將兇黨餘犯及錄審之名開了一個清單”。回想起返江寧之前,慈禧曾在養心殿問話:“馬新貽這事豈不甚奇?”曾國藩答:“這事很奇。”又問:“馬新貽辦事很好?”又答:“他辦事精細和平。”慈禧只覺“很奇”,不覺痛恨,曾國藩似有所悟,心中別有一番滋味。
審訊案犯的地點在督署附近的貢院,曾國藩和欽差大臣刑部尚書鄭敦謹共同主持會審,參加會審的有梅小巖、王曉蓮、洪琴西等人。曾國藩“將首犯等十八人點名一過,並未問供”,只“簽出幾條意見”。鄭尚書亦催着結案。於是眾人議定將“刺馬”者張汶祥凌遲處死。
同治十年(1871)二月,曾國藩等人至馬新貽靈柩前公祭。行禮畢,午初出門,送馬新貽出殯回山東。出殯儀式隆重,白幡紙錢,遮天蔽日,觀者塞巷。
曾國藩隨行至三山街口,心中煩悶,便在一古董店內小坐。有龐三省悄悄説:“前年我在馬台街馬谷山(新貽)廳上同坐,忽然樑上落下一條大蛇,長約四尺許,似亦不祥,果驗也。”等隊伍走過,曾國藩即抄小路先出了水西門,在官廳等候。

馬台街人文歷史

《1972、1980、1997我眼中的馬台街》——文史專家李源
我第一次去馬台街是1972年,因為有事去找一位同事。街巷很窄,路兩邊全是低矮的民居,極少有商鋪。除路正中是柏油路面外,行人所走皆為泥土地。同事的家也如城南的民房,木板隔成一個又一個小間,一個院落能住上六七家。
1980年,我的外甥女嫁到了馬台街。她的新家在720廠的職工宿舍樓裏。這是馬台街第一座高樓,走在湖南路上就能看到。當時唐山大地震剛發生不久,此樓1978年建造時就考慮到能防大震,所以被居民們稱之為“抗震樓”。樓內有衞生間、通煤氣,這在當時是相當不錯的了,所以外甥女很高興,我們也稱讚不已。
1997年,我也搬到了馬台街。這時候的馬台街已經成了一條商業街,兩邊的樓房鱗次櫛比,商鋪一家接一家。我住在一幢七層樓內,樓前是江蘇省動植物檢疫局,樓後是一家餐館。這裏晚上燈火輝煌,很熱鬧,但也很亂,我的一輛新自行車,搬來不到一個月,就被人偷走了。放在門外的牛奶也時常被人偷去喝掉。我和愛人不能適應這裏鬧哄哄的環境,沒有住滿三年,便搬家了。馬台街拓寬過兩次,一次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一次在我搬走後的2002年左右。現在的馬台街高樓大廈更多,商店也更多了,外甥女家的“抗震樓”夾在其中,已如一個韶華逝去的老人,顯得矮小與衰落了。由於湖南路上的夜市搬到了這條街上,晚上變得非常擁擠,飲食攤點留下的垃圾與污漬使路面有一層油膩。儘管如此,走在馬台街上,我還是能感覺到這個城市前進的步伐,並相信它會一天比一天更美麗、更乾淨。

馬台街相關地名

南京容易混淆的“五馬街”
南京的地名豐富多彩,其中就有五條街巷與馬有關,特別容易混淆。除了馬台街外,南京到底還有哪四條與馬有關的街道呢?
  • 馬府街
馬府街位於秦淮區,東西走向,東起長白街,西至太平南路。因明代鄭和(原名馬三保)府第於此,故名。
  • 馬路街
馬路街位於秦淮區,南北走向,南起五福巷,北至常府街。馬路街之名,早在1895年的南京城築第一條江寧馬路之前。據《炳燭裏談》記載,馬路街之名是南京城興建現代馬路的預兆。清代,因此處是車馬所行之地而得名。
  • 馬道街
馬道街位於秦淮區。東西走向,東接小心橋東街,西接大油坊巷。相傳此地是明初富翁沈萬三養馬之處,故名。
  • 馬家街
馬家街位於鼓樓區,東西走向,位於玄武門西北,東起中央路,西至中國藥科大學。因馬氏居家而得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