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雲紗

(佛山市順德區地理標誌產品)

鎖定
香雲紗,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1-2] 
香雲紗又名“響雲紗”,本名“莨紗”,是採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絲綢面料,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被紡織界譽為 “軟黃金” [2]  。唐代已有關於薯莨的記載,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順德區的養蠶繅絲業有着悠久的歷史,素有“南國絲都”之美譽,完整保存了香雲紗的染整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到國外。香雲紗具有多種優點,它挺爽柔潤,日曬和水洗牢度佳,防水性強,易洗易幹,色深耐髒,不沾皮膚,輕薄不易起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經久耐穿,適合炎熱的夏天穿着,受到消費者歡迎,曾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被海外人士譽為“黑色閃光珍珠”服裝,成為中國絲綢的著名產品。 [3] 
2011年7月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香雲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1] 
中文名
香雲紗
產地名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品質特點
涼爽宜人、輕薄柔軟、不易起皺
地理標誌
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批准文號
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1年第100號
批准時間
2011年07月06日

香雲紗產品特點

香雲紗是世界紡織品中唯一用純植物染料染色的絲綢面料,紗製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製作時間長,具有涼爽宜人、輕薄柔軟、遇水快乾、不易起皺、富有身骨,除菌、驅蟲、對皮膚具有保健作用的特點。 [2]  [4-6] 

香雲紗產地環境

薯莨 薯莨
順德是珠三角腹地,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甘蔗、桑基、魚塘”,是和諧、循環生態的典範。塘中之魚以草為飼,魚之糞便積於塘底,混合於泥之塘泥是多年生的甘蔗、多年生的桑的最佳沃土。蔗——甘、脆而多汁,桑——柔嫩而翠綠。蔗葉、桑葉,蔗基上、桑基上之青草統統可以餵魚,這就是和諧的循環生態。
順德接近珠江水系出海口,其中主幹流西江、北江從廣西、湖南之崇山峻嶺之間湧出,途經數百里相對平緩的丘陵地帶,到達中山南海順德,同時主幹流分成無數支流,形成河涌交錯如網,流速更加緩慢,河牀下細潤無沙之泥層逐漸沉積,形成豐富的曬莨技藝中最主要的原料之一——“河泥”。同時,河涌兩岸多是平坦之地,到處可以種植青草以形成曬莨技藝的主要場地——“曬地”。曬莨技藝另一主要原料——薯莨,在高要、祿步、新興等地之山麓,隨處可見。發展到民國初年,順德(倫教)擁有曬莨工場已有300餘場之多。

香雲紗歷史淵源

“香雲紗”俗稱“白坯紗”,又名薯莨紗,經過曬莨後的成品稱“莨紗”,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手工製作的植物染色面料,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它製作工藝獨特,數量稀少,加之該面料具有涼爽宜人、易洗快乾、色深耐髒、不沾皮膚、輕薄而不易折皺、柔軟而富有身骨等特點,特別受到沿海地區漁民的青睞。在過去,香雲紗被稱為軟黃金,只有朱門大户人家才能享用。在織造上,它是經線以絞紗織成帶有幾何行小提花的白坯紗,再用廣東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浸染桑,後用珠三角地區特有的富含多種礦物質的河涌淤泥覆蓋,經日曬加工而成。由於穿着走路會“沙沙”作響,所以最初叫“響雲紗”,後人以諧音叫做“香雲紗”。 [7] 
唐代已有關於薯莨的記載,北宋沈括和明代李時珍都曾記述過薯莨的染色作用。佛山市順德區的養蠶繅絲業有着悠久的歷史,素有“南國絲都”之美譽,這裏完整保存了香雲紗的染整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廣東莨紗已經出口到國外。 [3] 
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南海開始織造土蠶絲平紋織物——綢,經曬莨染整後便是莨綢;清宣統元年(1909年)佛山有曬莨户9家,工人約200名。莨綢主要遠銷歐美、印度、南洋等地。
民國初期,南海首創具有扭眼通花的桑蠶絲織物,小提花者稱“帳紗”,大提花者稱“雲紗”,統稱為“紗”,經曬莨後即為莨紗,其時,南海、順德、廣州等地相繼開設了織造白坯紗和曬莨的工廠,或單獨從事曬莨工藝的曬場,珠三角呈現出莨紗生產的欣欣向榮局面,普遍出現了“織曬賣”“自曬賣”等形式的經營者。
“莨紗綢”的生產發展,歷史上的鼎盛期是20世紀20年代,當時主要分佈在珠三角的南海縣西樵和順德縣的倫教,絲織廠多達數千家,多數絲織廠兼作曬莨,有絲織機3萬餘台,曬地500餘場,從事絲織及曬莨的工人達三、四萬人,年產“莨紗綢”200—250萬匹。
20世紀30年代,陳濟棠(字伯南)主粵期間,力倡建設廣東社會,振興廣東經濟,其中桑、蠶、絲業列為廣東經濟命脈,廣東省政府組織中外專家對全省桑蠶絲業進行實地考察,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省政府下令在順德大良“十二畝”(地名)設立振興桑蠶絲業總實施區,直轄於廣東省建設廳。總實施區下設六個分區,其中倫教是最重要的一個分區。後經省政府反覆調研舉證,決定在倫教再設立一個“伯南中心模範蠶村”,培育成全省乃至全國桑蠶絲業的示範基地。
20世紀40、50年代,香雲紗曾是流行於嶺南的獨特的夏季服裝面料,關於它的起源還有一段故事。話説珠三角漁民用薯莨浸泡漁網時發現漁網變得堅挺耐用,他們將衣服浸泡了薯莨汁後,發現也能像漁網那樣堅挺,加之沾染上的河泥能使衣服發出黑色的光亮,而且衣服越穿越柔軟耐用,因此漁民在浸泡漁網時也開始浸泡自己日常生活的衣服,久而久之這種特殊的地域性紗綢製品就出現了。 [7] 
二次世界大戰戰火剛停,隨即爆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人造絲首創問世,售價較真絲低廉得多,歐美各主要用絲國,逐漸以人造絲代替桑蠶土絲生產綢緞,廣東絲綢業受到嚴重打擊,一落千丈,順德倫教亦無一倖免,至1949年,多數曬莨廠已瀕臨破產,佛山市內僅剩50家絲織曬莨廠且處於停工或半停工狀態。
建國初期,政府通過組織生產自救,互助合作、公私合營等方式,對“莨紗綢”生產户、廠進行調整合並,組建新工廠,如佛山市、順德縣相繼成立了獨立的佛山曬莨廠、倫教曬莨廠,不再依附於絲織廠內。
2020年9月18日,國家六部門關於印發《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的通知,要求保護利用絲綢文化遺產,利用紡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會等平台,推動香雲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 [8] 

香雲紗生產情況

香雲紗 香雲紗
20世紀70年代初,廣東省輕工業廳為了規範莨紗的生產,會同省商業廳專門制訂了“白坯紗”的生產標準,並通過生產實踐,擴大了坯源,除了白坯紗是莨紗的主要傳統坯源外,“電力紡”、真絲“細花綢”等品種也用來曬莨,廣義而言,其他真絲綢產品經練白後都可用來曬莨但質量不同。
20世紀80年代,香雲紗伴隨着改革開放的春風再度流行了起來,倫教興辦起多家曬莨廠。80年代末,香雲紗甚至遠銷海外。但好景不長,進入90年代,香雲紗產業在集體經濟轉制的浪潮中再次衰落。 [9] 
2008年,“香雲紗染整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順德倫教成為香雲紗染整技藝傳承地。2011年,順德區政府成功為“順德香雲紗”申報了“國家地理標誌保護”;2013年,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正式批准發佈了《地理標誌產品香雲紗》地方標準。
入選非遺之後,香雲紗市場陡然升温,倫教的曬莨廠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傳統工廠製成的香雲紗要耗時半個月、歷經數十道工序,而大量新進入市場的投機者用機器生產,三四天便製成香雲紗,這種產品低價劣質,對傳統香雲紗工廠衝擊嚴重。香雲紗產業第三次衰落,市場再次經歷大洗牌。到了2011年,順德只剩下包括成藝曬莨廠在內的4家香雲紗工廠。 [9] 
截至2017年,倫教香雲紗年產量約200萬米,產品銷往杭州、廣州和深圳等重要集散地。 [10-11] 

香雲紗產品榮譽

時間
榮譽
2008年6月
香雲紗染整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1年07月06日
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香雲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20年7月27日
香雲紗入選中歐地理標誌第二批保護名單。 [12] 

香雲紗地理標誌

香雲紗地域保護範圍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現轄行政區域內。

香雲紗質量技術要求

香雲紗 香雲紗
一、原輔材料。
1.坯綢:為純蠶絲織物,密度偏差率、質量偏差率均應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2.薯莨:為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粗壯藤本植物的塊莖。表面棕黑色,切面紅色。
3.河泥:採集於順德區境內河道、富含亞鐵離子,顏色灰黑,無惡臭味,手感細膩,不含影響使用的雜物。
二、加工技術要求。
1.工藝流程:坯綢準備→薯莨液製備→浸莨水→曬莨→灑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綢→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綢→三次封莨水(俗稱“起貨”)→過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稱“復烏”)→攤霧
2.工藝要點:
(1)坯綢準備。將坯綢裁剪成長為15米至20米的段,在每段坯綢的兩頭縫製棉織品的穿棒套。
(2)薯莨液製備。將磨碎的薯莨放於竹籮內後,浸於水槽中並過濾所得的薯莨液。浸在第一個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稱為“頭過水”,將得到“頭過水”的薯莨碎浸入第二個水槽中得到的薯莨液稱“兩過水”,以後依次得到的薯莨液稱為“三過水”、“四過水”。
香雲紗
香雲紗(3張)
(3)浸莨水。將準備好的坯綢浸入“頭過水”中,不斷翻動,直至浸透。
(4)曬莨。取出浸莨水後的坯綢,自然瀝水後,正面向上平攤於草地上,曝曬至幹。
(5)灑莨水。用“兩過水”灑在經過曬莨的坯綢上,並立即用葵葉掃把將坯綢表面上的“兩過水”塗抹均勻、曬乾,如此循環多次。
(6)一次封莨水。將坯綢放置到特製的封水槽中,將坯綢浸入“三過水”持續30分鐘以上,並進行曬莨,如此循環多次。
(7)一次煮綢。將坯綢置於大銅鍋中,用温度為45℃至50℃的“三過水”浸泡4至5分鐘,期間應不斷翻動。浸泡後的坯綢應自然瀝水、曬乾。
(8)二次封莨水。用“四過水”對一次煮綢後的坯綢進行第二次封莨水,如此循環多次。
(9)二次煮綢。用“四過水”對二次封莨水後的坯綢進行第二次煮綢。
(10)三次封莨水(俗稱“起貨”)。用“四過水”對二次煮綢後的坯綢進行第三次封莨水,僅進行一次,待坯綢
曬乾後將其捲成筒狀。
(11)過泥。坯綢在經過上述工藝處理後,進行過河泥處理。過河泥應在陰涼處,按以下步驟進行:
①將河泥均勻攪拌成糊狀;
②將坯綢正面向上平攤於潔淨的水泥地面,塗抹河泥,使其表面形成均勻的薄河泥層,以肉眼看不到露底為準;
③塗泥後,將坯綢按其中軸線輕輕對摺,再平穩地將坯綢抬到沙地上平攤30至50分鐘。
(12)清洗河泥。將過泥後的坯綢抬到曬地附近的河中洗滌,將河泥洗盡後,正面向上平攤在草地上曬乾。
(13)四次封莨水(俗稱“復烏”)。對坯綢進行第四次封莨水。在四次封莨水後,將坯綢平攤於草地上曬乾。
(14)攤霧在太陽下山前後,將坯綢平攤在草地上,使坯綢吸收草上的水分而軟化,共持續40分鐘。
三、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正面色澤烏黑髮亮,反面色澤咖啡色或原底彩色,並具有莨斑和泥斑痕跡;
(2)古樸、美觀,手感質地幼結、軟滑、堅韌;
(3)透氣性強、不沾身。
2.理化指標:
項目
單位
指標
蠶絲纖維含量
%
100
水洗尺寸變化率
%
-5.0至+2.0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香雲紗專用標誌使用

香雲紗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市場安全監管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香雲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