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鎖定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enzhen), [1]  簡稱“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 [21]  坐落於廣東省深圳市,是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予以資格認定的中外合作辦學單位; [111]  是直屬廣東省教育廳的內地與港澳合辦的全日制本科大學。 [2]  該校傳承了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國際化氛圍、中英文教學並重、書院制傳統、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置的辦學特色, [35]  被譽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的成功樣板”。 [22] 
2014年3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 [25]  2015年,學校開設首批碩士研究生項目3項; [52]  2019年,該校經管學院金融學專業入選2019年度首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37]  2022年,該校與香港中文大學聯合設立2+2本科學位課程;2023年,該校與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簽署三方協議,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發展, [59]  同年11月,該校首次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36]  研究生項目增加到39個。 [35] 
截至2024年5月,學校佔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 [59]  設有6個學院及1個研究生院,開設26個本科專業 [35]  、22個授課型研究生專業、17個研究型碩博項目, [18]  其中國際商務專業於2021年獲得廣東省一流國際商務本科專業建設點資格。 [100]  該校已組建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近70個科研設施平台。 [38] 
中文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1] 
外文名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Shenzhen [1] 
簡    稱
港中大(深圳)(CUHK-Shenzhen) [21] 
創辦時間
2014年3月 [25] 
辦學性質
中外(含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院校 [112] 
學校類別
綜合類 [97] 
學校特色
中外合作(含內地與港澳地區)大學聯盟 [96] 
主管部門
廣東省教育廳 [2] 
現任領導
徐揚生(校長) [5] 
專職院士數
中國科學院院士(含外籍)3個(截至2024年5月) [19] 
中國工程院院士(含外籍)2個(截至2024年5月) [19]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學士2個(截至2024年5月) [19] 
美國科學院院士3個(截至2024年5月) [19] 
美國工程院院士1個(截至2024年5月) [19] 
本科專業
26個(截至2024年5月) [20] 
碩士點
授課型碩士專業22個(截至2024年5月) [18] 
研究型碩士專業17個(截至2024年5月) [18] 
博士點
研究型博士專業17個(截至2024年5月) [18] 
博士後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截至2023年11月) [36] 
院系設置
6個學院(截至2024年5月) [3] 
校    訓
博文約禮 [4] 
校慶日
3月21日 [32] 
地    址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翔大道2001號 [12] 
院校代碼
16407 [2] 
知名校友
陳銘階、梁鳳儀、王鑫、張立偉 [34]  [84-85] 
知名教師
朱世平、唐叔賢、唐本忠、裴有康 [19] 
學生人數
在校學生10000餘人(截至2024年2月) [95] 
教師人數
國際知名學者和研究人員600餘人(截至2023年5月) [35] 
佔地面積
1.3 km²((截至2023年9月)) [59]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歷史沿革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契機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港中大已與內地院校合作研究和合辦課程。 [24] 
2000年前後,兩地合作更趨深入廣泛。2006年港中大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為港中大在深圳增設新的校區創立契機。 [24] 
2009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院於深圳市南山區動工興建;3月,港中大又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成立中華基因組研究中心;10月,港中大成立專責小組探討在深圳設立校園的可行性。 [24] 
2010年2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表達雙方意向,在教育領域先行先試,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 [23] 
2011年3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框架協議,擬按合作辦學形式,正式籌建港中大(深圳)。 [23]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設立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致函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批准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設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者為深圳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 [25] 
2015年2月1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中科院高能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26]  4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獲批首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27] 
2016年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 [28]  3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組建深圳大數據研究院; [71]  9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逸夫書院、學勤書院和思廷書院相繼成立;11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迎來首屆碩士畢業生。 [72] 
2017年1月12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依託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經管學院設立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4月10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里耶·瓦謝爾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布萊恩·科比爾卡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與轉化醫學研究院同時成立,這是港中大(深圳)組建的首批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6月20日,由圖靈獎得主霍普克洛夫特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霍普克羅夫特高等信息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68]  6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啓動包括3+2本碩連讀、師資交流、聯合建立研究院、博士後聯合培養以及科研合作等諸多形式的全面和深度合作; [69]  9月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2017年度開學典禮,100萬平方米新校園正式啓用。 [70] 
2018年3月22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龍·切哈諾沃教授領銜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正式成立; [31]  3月,祥波書院建成完工,並舉行成立典禮; [73]  6月12日下午,港中大(深圳)-騰訊AI Lab機器智能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雙方開啓科研、人才培養全方位戰略合作; [78]  6月16日,港中大(深圳)-京東集團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正式揭牌成立,雙方將通過聯合培養博士生、聯合研究等多種形式,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和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79]  7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宣佈數據與運籌科學研究院成立; [81]  10月17日,成立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FNii); [80]  11月1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宣佈正式成立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 [82] 
2019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牽頭組建的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獲深圳市基礎研究機構建設授牌。 [77] 
2020年7月1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數據科學學院成立; [75]  同年9月2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成立。 [76] 
2021年10月29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簡稱“港中大(深圳)”)—聯易融計算機視覺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港中大(深圳)舉行。 [74] 
2022年9月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五所書院——道揚書院成立典禮舉行。同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第六所書院——厚含書院捐贈協議簽署儀式在該校行政樓舉行。 [30]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化發展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簽署三方協議,進一步深化深港合作發展。 [59] 
2024年1月22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揭牌儀式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舉行。 [29]  6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簽署協議,雙方將在人才培養、青年交流和師資互訪等方面開展全面深入合作。 [119]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辦學條件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院系設置

截至2024年5月,學校開設經管學院、理工學院、人文社科學院、數據科學學院、醫學院、音樂學院6個學院共28個本科專業(包括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城市管理2個專業)。 [8]  [20] 
學院及本科專業
學院名稱
專業名稱
專業方向
經管學院 [6] 
經濟學
經濟科學、商務經濟學
會計學
會計和財務報告、會計數據和分析
金融學
金融學
國際商務
環球商務管理、環球供應鏈及物流管理
市場營銷
金融工程(與理工學院及數據科學學院聯合創辦)
量化金融、金融科技
理工學院 [7] 
電子與計算機工程
計算機工程、電子工程 [14] 
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
數學、應用數學、金融數學
數學與應用數學
理論數學、應用數學、金融數學 [13] 
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新能源科學方向、新能源工程方向
化學
化學
物理學
物理學
金融工程(與經管學院、數據科學學院聯合開辦)
量化金融、金融科技
人文社科學院 [8] 
翻譯
筆譯、傳譯、新技術翻譯 [15] 
應用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以及教育心理學,組織心理學和臨牀心理學 [16] 
英語
國際企業文傳、法律事務、語言技術 [16] 
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
-
城市管理
-
數據科學學院 [9]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該專業設有一個高級數據科學領域與四個應用領域,分別是運籌管理領域、生命科學領域、計算領域與金融經濟領域。 [17] 
統計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金融工程(與經管學院、理工學院聯合創辦)
量化金融、金融科技
醫學院 [10] 
生物信息學
生物信息學
生物醫學工程
生物醫學工程
藥學
藥學
生物科學
生物科學
臨牀醫學
臨牀醫學
音樂學院 [11] 
音樂表演
指揮、鋼琴、聲樂、絃樂、木管、銅管、打擊樂
音樂學
音樂學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科建設

截至2024年5月,學校研究生院共設39個研究生專業,包括22個授課型研究生專業和17個研究型研究生專業; [18]  設博士後科研流動站3個; [36]  省級一流學科建設點7個(包括:金融學 [37]  、生物信息學 [103]  、經濟學 [106]  、金融工程 [10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02]  、會計學 [104]  、國際商務 [105]  );進入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的2個; [36]  管理學碩士項目榮獲中國商學院最佳中外合作碩士項目TOP30榜單第1名,數據科學理學碩士項目入圍QS2023,並獲得中國第1名、亞洲第2名 [39] 
部分學科建設
類別
名稱
ESI學科世界排名
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ESI學科世界排名前1%) [36] 
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
數據科學(QS世界排名第七名,中國第一名) [62] 
中外合作碩士項目
管理學 [63] 
授課型研究生專業點(碩士)
翻譯(筆譯/口譯)、同聲傳譯、應用心理學、全球研究、公共政策、城市學社會科學、中國語言文學、通信工程、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高級管理人員、金融學、經濟學、會計學、管理學、市場學、信息管理與商業分析、金融學高級管理人員、生物信息學、數據科學、金融工程、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音樂表演、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 [18] 
研究型碩士(博士)專業點
翻譯、應用心理學、全球研究、計算機與信息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數學、能源科學與工程、物理學、金融學、經濟學、會計學、市場學、信息管理與商業分析、生物科學、生物醫學工程、數據科學、計算機科學 [18]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 [36]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02] 
省級一流學科建設點
金融學 [37]  、生物信息學 [103]  、經濟學 [106]  、金融工程 [107]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102]  、會計學 [104]  、國際商務 [105]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已面向全球招聘引進了600餘名國際知名優秀學者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5名,各國院士超30名,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美國工業與應用數學學會(SIAM)、美國運籌學和管理學研究協會(INFORMS)、國際計算機學會(ACM)等國際知名專業技術協會會士超40名。引進的教師100%具有在國際一流大學執教或研究工作經驗。 [4] 
科研學者(部分)
學術稱號及所獲榮譽
姓名 / 職稱
徐揚生 / 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羅智泉 / 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朱世平 [33]  / 教授
唐叔賢 / 教授
Arieh Warshel / 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院士
Kobilka Brian / 教授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Aaron Ciechanover / 教授
Myron Scholes / 教授
菲爾茲獎獲得者
丘成桐 / 教授
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工程院院士圖靈獎得主
John E. Hopcroft / 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唐本忠 / 教授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Stephen Boyd / 教授
美國工程院院士
裴有康 / 教授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
張大鵬 / 教授
國際系統與控制科學院院士
蔡小強 / 教授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張瑞 / 教授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李海洲 / 教授
2012 IEEE 世界雲計算大會終身成就獎
黃鎧 / 教授
ACM SIGMETRICS成就獎(2018年)
戴建崗 / 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張縱輝 / 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
崔曙光 / 教授
梁永波 / 教授
世界計量經濟學會會士
艾春榮 / 教授
加拿大健康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士
鄭仲煊 / 教授
國際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
黃建偉 / 教授
資料來源: [19]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具備省級高水平大學計劃重點建設學科1個,省級一流課程1個 [42]  ,美國優化模範課程1個 [43]  ,已申報的省級教學質量工程3項 [41] 
部分質量工程
項目類別
名稱
美國優化模範課程
《通識基礎》 [43] 
廣東省高水平大學計劃的重點建設學科
生物學 [113] 
2023年度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
《金融科技理論與實踐》 [42] 
2023年度省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
智能輔助通識課程教學平台開發與應用、“講好中國故事”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及虛擬技術下促進大學生英語演講水平的教學質量提升項目(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 [41] 
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基地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市税務局實踐教學基地 [41]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教學措施
  •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採用書院制,所有學生分別隸屬於一所書院,建立各自的書院文化。書院的責任,在於打破學院和專業的界限,將不同學科和文化背景的學生聚集在一起,促進師生密切交流。截至2024年5月,學校已建成七所書院(逸夫書院、學勤書院、思廷書院、祥波書院、道揚書院、厚含書院、第七書院)。 [47] 
學校七所書院
書院
詳情
逸夫書院 逸夫書院
承蒙邵氏基金(香港)有限公司的慷慨捐贈支持,逸夫書院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第一間書院,為學生提供一個融合住、食、學為一體的温馨的家,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生互相溝通、共同探索、一起成長。書院致力於建立一個開放的平台,讓不同專業、年級、背景的同學聚首一堂,透過參與及體驗式學習活動去實現書院『修德臻善』的全人教育理念。
逸夫書院設施在2016年9月正式使用,它包含東座和西座各三棟大樓組成的六棟學生宿舍,可容納約兩千名學生。書院樓羣還包含行政辦公室、健身房、自習室及康樂設施房間等。
[48] 
學勤書院 學勤書院
為感謝正中公益慈善基金會對大學發展的支持,學校特將2016年10月成立的第二所書院命名為“學勤書院”。學勤書院倡導潤物細無聲似的教養,通過提供眾多非形式的教育機會,引導學生從家國情懷、世界眼光、社會責任與擔當、美育及創新精神五個維度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全人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德、智、體、羣、勞諸方面得到情志身心的全面發展。 [49] 
思廷書院 思廷書院
大學於2016年成立第三所書院並命名為思廷書院,以感謝鴻榮源集團及賴海民、陳思廷伉儷對大學的貢獻。思廷書院旨在建立一個包容、友善、尊重、互信的社羣空間,推行知識、能力和價值觀培養並舉的全人教育。書院致力於通過一系列全人發展計劃和活動項目,將學生培養成品格高尚、博學多才、能力卓越、關懷社會的世界公民。 [47] 
祥波書院 祥波書院
祥波書院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第四所書院,為紀念歲寶集團董事局前主席楊祥波先生對大學的貢獻,於二零一八年三月二十九日正式成立。書院由A、B、C、D四棟建築組成,共計約四百間學生宿舍,可為約一千四百名學生提供住宿。書院內設有餐廳、廚房、洗衣房等設施,為學生提供一應俱全的生活基礎支持,此外還規劃有閲覽室、研討室、音樂室、藝術工作室、乒乓球室、多功能活動室等公共空間,為學子們營造温馨而多元的書院社區。祥波書院已成功舉辦迎新破冰、高桌晚宴、博學祥説系列講座、中秋派對等活動。 [50] 
道揚書院 道揚書院
道揚書院創建於2022年,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第五所書院。在這裏,你可以通過書院提供的各種活動和社會實踐課程,提升領導力、溝通和表達能力以及人文和美學素養,可與來自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師生切磋學問、交流想法,在多元化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當你漫步在書院的林蔭道時,你將從“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美景中感受到香港中文大學創辦人之一、中國近代林業科學先驅、中國植樹節倡導者凌道揚博士一生立志樹木、樹人、育才、興學的“大道”精神。道揚書院的“道揚”二字,便是源於凌道揚博士。其後人深圳市百合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凌國強先生循其祖輩凌道揚博士的足跡,慷慨解囊,襄助大學,以傳承和發揚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的傳統。大學將新書院冠以其祖輩之名,稱之為“道揚書院”,以銘記其對教育的卓著貢獻。 [51] 
厚含書院 厚含書院
該書院為鶴璽實業捐贈,學校於2022年成立第六所書院——厚含書院。厚含,寓意“忠厚、包容、仁義和寬厚”。厚含書院將秉承『仁厚包容 敬業創新』的理念,帶着捐贈方傳承非遺文化的熱忱和創業者的頑強開拓精神,引導學生持開放包容的態度不斷創新,通過各種體驗式活動和多元化學生髮展計劃,培養學生成為仁厚大愛、有社會責任感、能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及各種挑戰的時代青年。 [47] 
第七書院 第七書院
學校於2023年7月成立第七書院。第七書院秉承大學“博文約禮”的校訓,以培養學生兼具使命感、正直的品格和服務精神為教育宗旨,從創新創業、領導力和溝通、服務學習和親密關係四個維度開展書院活動和全人教育,幫助在校學生實現從學生到職業人的平穩過度。 [47]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 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本科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除了專科訓練外,均衡而多方面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從而達至全人教育。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知識與能力去認識人類和現代社會的重要議題、理念和價值;培養他們有能力在瞬息萬變的世界應對不同的挑戰,作出有見地的判斷;使他們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併成為有承擔的世界公民。 [83] 
截至2024年5月,通識課程包括以下組成部分及範圍:
通識教育課程建設
課程組成部分 / 範圍
學分
基礎課程
與人文對話
3
與自然對話
3
科目範圍
通識範圍 A: 中華文化傳承
3
通識範圍 B: 自然、科學與科技
3
通識範圍 C: 社會與文化
3
通識範圍 D: 自我與人文
3
通識範圍 W: 通選範圍
-
學生須修讀所有基礎課程,以及在每一個科目範圍內選修最少一門。通識通選範圍W(GEW)不作為大學核心課程的畢業要求。學生修讀通選範圍課程後希望將部分學分計入自由選修(不超過6學分),可按轉學分相關規定及流程提交申請進行審批。
參考資料: [46]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教學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共獲得深圳市級教學成果獎2項、校級首屆教學成果獎3項。 [40] 
學校教學成果獎
層次
獎項
成果名稱
第一完成人
市級教學成果
2023年度深圳市第五屆教學成果獎
知行合一、德才並舉:健康中國背景下“營養與健康”類課程的創新改革與實踐
陳山泉
粵港澳大灣區翻譯創新人才培養—數字時代新文科複合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張瓅文
校級教學成果
2023年度港中大(深圳)首屆教學成果獎
營造活力課堂、提升科學思維:通識課《與自然對話》課程改革與教學實踐(一等獎)
宋紅彬
粵港澳大灣區翻譯創新人才培養—數字時代新文科複合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一等獎)
張瓅文
MAT2040線性代數課程教學成果報告(二等獎)
賀鼕鼕
參考資料: [40]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5月,港中大(深圳)開展實質性交流與合作的境外名校夥伴數量超過140所,遍佈世界33個國家和地區,各類國際合作項目超250個。 [45] 
合作院校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日本早稻田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韓國首爾大學、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等。 [44] 
合作院校分佈 合作院校分佈 [44]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醫院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共有深圳吉華醫院 [115]  、龍崗區人民醫院 [114]  兩所直屬附屬醫院及一所戰略合作醫院(南山區人民醫院 [116]  )。
學校附屬醫院
附屬醫院
詳情介紹
深圳吉華醫院
吉華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於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醫院,佔地面積近1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牀位3000張,初步建設投資491300.91萬元。項目設計以“基於大型共享醫技平台的專病中心組合的醫療模式”為核心,設計涵蓋超大型醫院的醫療規劃、超大型醫院的複雜交通規劃、複雜用地條件的利用、打造綠色“醫院綜合體”等特點。 [115] 
截至2023年9月18日,該項目主體結構已封頂,進入精裝修階段。 [117] 
龍崗區人民醫院(附屬第二醫院) [114]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成立於1993年,現址位於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心路53號,是一所集急救、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2019年啓動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附屬醫院籌建工作及深圳市龍崗區人民醫院集團建設工作, 2021年通過三甲評審並正式掛牌。2021年12月龍崗區人民政府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簽約,正式確定醫院與大學合作共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附屬第二醫院。 [118] 
南山區人民醫院(戰略合作)
南山區人民醫院立足於深圳和粵港澳大灣區,對標國內外名院,致力於建設“區域領先、國內一流”的國家級高水平現代化三甲綜合醫院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化區域醫療服務中心。2017 年成為國家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教學體系完善,在全市醫學教育工作名列前茅。2022年4月24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南山區人民醫院正式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秉承合作共贏、優勢互補的原則,將在臨牀大專業大學科建設、國際化臨牀教學基地建設、前沿科學研究、高層次學術及人才交流等多領域開展戰略合作。 [116]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術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已組建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國際一流科研創新平台、創新創業基地等近70個;已建成的科研平台獲批建設資金合計近30億元;已經組建由世界一流科學家領銜的機器人與人工智能研究團隊、大數據科學與應用創新團隊、金融學研究團隊、生物信息工程研究團隊等。 [57] 
部分港中大(深圳)科研平台
平台類別
科研平台名稱
政府批建科研平台
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廣東省大數據計算基礎理論與方法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未來智聯網絡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生命與健康科學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先進有機高分子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普通高校光電材料與芯片重點實驗室
廣東省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
粵港澳高校城市運維特種機器人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當代中國政治經濟學重點研究中心(廣東省決策諮詢研究基地)
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
深圳數據經濟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未來智聯網絡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城市地下空間及能源研究院
深圳先進高分子材料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
深圳市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工程實驗室
深圳市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物聯網智能系統與無線網絡技術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半導體激光器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先進材料產品工程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科普基地
深圳市甾體類藥物研發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環境材料與再生能源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模式分析與感知計算重點實驗室
深圳市分子聚集體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創新創意創業基地
深圳分子聚集體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龍崗區新型太陽能器件重點實驗室
龍崗區應用自旋電子重點實驗室
龍崗區毫米波與太赫茲集成電路重點實驗室
龍崗區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重點實驗室
龍崗區細胞保護天然產物重點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福田生物醫藥創新研發中心
深圳市龍崗區科普教育基地
自主批建科研平台
深圳國際工業與應用數學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國際事務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學研究院 (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霍普克羅夫特先進計算研究院(圖靈獎科學家實驗室)
聯合共建科研平台
劉徽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數據空間技術與應用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科鷹三維立體顯示技術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合康譜康健內分泌代謝疾病微生態與數字醫療研究中心
港中大(深圳)-晉百慧生物先進醫療檢測技術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博雅生命再生醫學工程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聖牒先進編碼技術聯合實驗室
港中大(深圳)-海柔智能機器人倉儲系統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國際量子研究院量子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力牧生物聯合實驗室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希瑪國際眼科研究中心
資料來源: [64]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研成果

學校重點發展的研究領域與方向包括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數據與數據科學、新能源與能效管理、現代生物信息工程、經濟金融與物流、新型材料科學等。 [57] 
截至2024年5月,該校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科技項目以及國家省市區人才項目以及各類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委託橫向合作項目1000餘項,在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大數據與數據科學、生物醫藥與生物信息學、新能源、新材料、環境科學、經濟金融與物流等重點領域獲得各級各類項目總經費超22億元。 [57]  2022年1-7月,該校經管學院教授在Top期刊共發表論文16篇,位居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高校排名的第二位。 [98] 
部分科研成果
負責人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備註
Andre Milzarek
幾類求解結構性隨機變分不等式的高階優化算法的設計和分析 [65] 
2021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外國青年學者研究基金
楊升浩
融合通信與計算的信息理論研究 [67] 
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陳元
生物膜的結構與動力學性質:一類介面模型中的幾何結構與奇點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66] 
青年科學基金
劉丹
純有機室温磷光樹枝狀材料的構築及發光機制研究
邱文蓮
力色團與結構色協同構築高靈敏度力致變色聚合物材料的研究
楊湛
基於分子內空間電荷轉移特性的高效深藍光聚集誘導延遲熒光材料的分子設計及性能研究
丘子傑
軸手性圓偏振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製備、手性光學及應用研究
雷順波
基於海量建築虛擬儲能靈活性的城市配電網序貫協同恢復研究
孫亞萍
語義知識庫驅動的零樣本多層級語義編碼與特徵傳輸研究
陳廷歡
基於機器學習的模擬集成電路老化可靠性設計自動化
黃家裕
典型李羣表示的兩個問題
面上項目
周豔
拓撲磁子晶體
張建輝
強子三維結構分佈函數的理論預言
鄭慶彬
裂紋褶皺MXene/對齊碳納米管複合薄膜的組裝及其在多向應變傳感器中的應用研究
唐本忠
圓偏振聚集誘導發光材料的設計與構效關係研究
重點項目
張瑞
基於智能超表面的毫米波通感一體化理論與關鍵技術
趙俊華
電力-碳排放雙重市場環境下的新型電力系統低碳運行調度理論研究
帥志剛
戰略研究類:複雜體系激發態結構與動力學過程
黃川
任務導向的天空地一體化接入傳輸理論與關鍵技術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科研實驗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由啓動區圖書館和大學圖書館組成。圖書館收藏時下最新的文獻資源,進行以英文為主的資源建設,採用國際通行的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組織文獻資源。圖書館採用primo作為資源發現與獲取門户系統,可以為讀者提供統一資源的發現與獲取服務,內容包括圖書館自身的物理、數字館藏,以及圖書館訂購的各類遠程數據庫、電子資源。 [93] 
截至2024年3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藏紙質圖書已達18萬冊,其中中文書9萬餘冊,外文書8萬餘冊,紙本報刊也穩定在100種左右; [101]  截至2022年3月25日,該館共有電子書2021540本,視聽資料44682項,電子期刊65種,數據庫123個;訂購報紙25種,期刊78種。 [94]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 [93]
學術期刊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共創辦期刊雜誌2份,包括學校期刊《春華秋實》和大學雜誌《神仙湖畔》。 [99] 
港中大(深圳)期刊雜誌
刊物名稱
創辦時間
總期數
《春華秋實》
2014年10月
截至2024年3月共辦58期
《神仙湖畔》
2021年3月
截至2023年12月共辦13期(包括1期特刊、1期副刊)
參考資料: [99]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文化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校標誌

校名
創校校長李卓敏在1978年中大第十九屆頒授學位典禮上,曾解釋大學命名為香港中文大學的原因。他指出有一個普遍解釋以為中文即是指中國文化,故此,中文大學是指傳揚中國文化的大學。 [91] 
李卓敏指出,大學校訓“博文約禮”中的第二個字“文”(也就是中文大學校名的第二個字)並不指狹義的文科,而是包括了一切學科,因此校訓更強調了中大校名的真正意義。他續認為:“凡是中國或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都是中文大學;但我們的大學卻是獨一的,因為英文名稱The Chinese University的The字用大寫T起頭,這就把本校的特殊使命表達出來了。” [91] 
校徽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中國神話中之“鳳”為校徽,蓋自漢代以來,鳳即被視為“南方之鳥”,且素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之象徵。以紫與金為港中大(深圳)校色,取意在紫色象徵熱誠與忠耿,金色象徵堅毅與果敢。 [4] 
校徽 校徽 [4]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精神文化

紋章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校董會按大學條例經校長代表向英國倫敦的英國紋章院申請授予紋章。中大於1967年獲紋章院授予紋章,是香港第一所正式獲得完整紋章的大學。中大紋章與學校校徽大致相同,只是兩旁添加青色護盾神獸——麒麟(今已鮮用)。盾形校徽為“雙色回頭鳳”設計,該雙色訂為“or”和“purpure”,亦即金、紫兩色。 [92] 
學校紋章 學校紋章 [92]
校訓
港中大(深圳)校訓為“博文約禮”。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博文約禮”為孔子之主要教育規訓,其言載於《論語》:“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港中大(深圳)教育方針為德智並重,故採“博文約禮”為校訓。 [4] 
博文約禮 博文約禮 [4]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社團文化

截至2024年5月,學校共有金融學會、會計學會、市場營銷學會、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學會、經濟學會、金融工程學會、管理學會等多個學生社團。 [60]  同年4月,學校舉辦了2024“成團10刻”社團文化節開幕日活動。 [61] 
部分學生社團
社團名稱
社團簡介
社團活動
活動展示
金融學會
學會管理架構明確,公關部主要負責對接校外導師,校友和校內的教授,並邀請他們來開設各種行業和職業分享會,幫助同學能更快地瞭解到金融方面的相關知識以及金融將來的就業方向。同時公關部也會聯合知名券商投行,舉行行研估值,課題研究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學術部則負責金融學會日常的期刊摘要和詞條百科,同時在將來學術部也會不定期舉行學術研討會,這類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幫助金融專業的同學更早接觸到前沿領域的知識,對於大一的新生,學術部也會開設金融專業分享會,可以更好幫助學弟挑選適合自己的專業。秘書部和美編部會為了每次活動準備海報,文案和郵件,同時也會統計每次活動的預算,為金融學會宣傳和日常運作保駕護航。
金融詞條百科、金融讀物摘要、
職業規劃&
CFA、ACCA備考指南、
CFC X 金融頭部券商
課題研究項目
金融學會 金融學會 [60]
會計學會
使命: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會計學會是由學校經管學院與普華永道特邀advisor共同支持的行業社團組織,是該校承認的7個商科社團之一。學會旨在為每一位希望進入會計及其相關行業的同學明確職業發展規劃,瞭解會計知識及行業發展前景,及時掌握行業資訊。
目標:CAC的定位為幫助每一位會計學生與對財會感興趣的學生提供行業資訊與職業發展技能的專業性社團,在人員方面強調專業性、精英性、興趣性。
會計學會從2016年創辦伊始,在校內組織了許多受到同學們歡迎的活動,累計人次超過1000人、單次活動報名人數最高超過300人。學會的活動內容豐富,涵蓋了會計學科、會計行業的許多方面。同時,學會的活動種類也非常多樣,Case Mock、行業Tea Talk、簡歷修改、四大面試介紹、職業技能Workshop、考證指南和學術講座等等。
會計學會 會計學會 [60]
市場營銷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市場營銷學會,是經管學院下的學會組織,旨在促進專業交流,從技能、信息、能力三大維度,賦能會員和對市場營銷感興趣的學子,洞見專業與行業,發展相關職業規劃。開展討論會和實戰活動,促進從理論到實踐的熟練與昇華。同學們即有機會得到行業嘉賓、學姐學長的指點和分享,也可以獲得各種實戰的商賽經驗,更能在市場前線直接接觸廣告領域及客户羣體。
-
市場營銷學會 市場營銷學會 [60]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學會,是經管學院院下的學會組織,旨在為每一位會員補充供應鏈基礎賦能與相關學術知識,分享專業信息與行業信息,發展相關職業規劃。內部團結大二本專業十五人,為大三海外交流積極準備。
曾舉辦豐富的校內校外活動,包括Tableau教學講座、R語言賦能講座、香港海事峯會、可口可樂公司訪問、及暑期專業茶話分享會等。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學會 供應鏈與物流管理學會 [60]
經濟學會
自2019年成立,經濟學會已舉辦兩次大型學術研究分享會“學術研究與研究助理經驗分享”和“統計軟件入門講座”,一次行業講座“經濟學學界與業界的溝通與交流”。單次講座參與人數最高達200餘人,並受到了廣泛好評。
經濟學會組織社員積極參與學校的各類學術活動,如定期參與經管學院學術研討會,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Jams Heckman面對面交流等。
經濟學會 經濟學會 [60]
金融工程學會
金融工程學會是2019年成立的經管學院下的學生社團。金融工程學會與學校金融工程專業深度融合,致力於服務金融工程及相關專業同學,解決本專業同學們在學習、專業、升學、就業等方面的問題,提高同學們專業相關的技能,為同學們排憂解困。學校希望促進本專業同學間的交流,增進同學們的友誼,並與學院相補充,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與該校金融工程專業一同做大做強。
組織籌辦線上線下十餘場講座、研討會、分享會、團建等活動。
金融工程學會 金融工程學會 [60]
管理學會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管理學會是港中深最年輕的社團之一。自2020成立,社團秉持着“創新、開放”的價值觀,管理學會建立起線上知識內容產出、線下知識經驗分享、社羣平台互動三條活動主線,在短短一年時間內初步為同學們搭建了信息交流、技能提升和資源鏈接的管理學平台。與此同時,社團管理層經過不斷的磨合、溝通和擴張,形成了一個團結而富有活力的14人管理團隊。在新的學期當中,MA將不忘初心,堅守社團宗旨和價值觀,以創新的形式、高效的渠道、硬核的內容為基礎,向學校同學們輸送高質量的活動和知識分享。
-
管理學會 管理學會 [60]
參考資料: [60]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2024社團文化節
截至2024年5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為慶祝建校十週年,學生事務處下轄學生會社聯部於2024年4月14日週日下午三點在中央大道舉辦2024“成團10刻”社團文化節開幕日活動,即2024社團文化節。近3小時的展演,共有超過40個攤位(其中創立十年以上的社團佔15個)參與到此次活動中。 [61] 
2024社團文化節 2024社團文化節 [61]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行政管理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現任領導

校理事會
職務
姓名
理事長
段崇智教授
成員
李清泉教授
陳金樑教授
陳偉儀教授
程伯中教授
高文教授
林偉雄先生
李學金教授
梁定邦博士
宋春山教授
唐傑教授
塗輝龍先生
吳啓迪教授
徐晨教授
徐航先生
徐揚生教授
資料來源: [53]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大學主管人員
職務
姓名
校長
副校長
羅智泉朱世平、阮健驄
協理副校長
蔡小強、盧國師、王叢、黃建偉
協理副校長兼科研處處長
資料來源: [54]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歷任領導

部分學校歷任領導
職務
姓名
校董會前主席
鄭海泉 [109] 
原校長
李清泉 [108]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環境

學校位於深圳市龍崗區龍翔大道2001號,大運公園南側,龍翔大道以北,佔地面積1.3平方公里 [59]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校園分為上園、中園、下園三個部分,校園空間與建築既彰顯了中國元素又體現了西方韻味。校園設計貫徹了“山、林、院”的空間組織理念,建築中營造了很多人性化尺度的庭院空間,為師生提供舒適的休憩活動空間,亦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自由的學術文化。 [58] 
上園規劃主要包括學勤書院、思廷書院、祥波書院、教職員宿舍及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下園規劃主要包括行政樓、圖書館、教學樓、實驗樓、會堂、室內體育館、學生中心及逸夫書院等。 [56] 
校園導覽圖 校園導覽圖 [55]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友情況

部分校友情況
姓名
校友關係
職務及榮譽
鄧雯 [89] 
2015級市場營銷本科生
參加“3+2項目”就讀於意大利博科尼大學
丁若虛 [87] 
2015級市場營銷本科生
2019年畢業後就職於特斯拉(中國)
王小迪 [86] 
2015級同聲傳譯碩士
畢業後先後在英國駐華使領館、北京大學對外交流中心工作
毛雨琪 [88] 
2015級金融學本科生
通過“3+2”項目在意大利博科尼大學
張立偉 [85] 
2015級金融工程碩士
勵京資本,執行董事;維恩控股,執行董事
王鑫 [84] 
2016級金融學碩士
啓航國際教育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友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2019年10月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所獲榮譽

2023年3月,在2023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奪冠。 [90]  截至2024年5月,該校已連續五年在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中獲得第一名。 [110] 
港中大(深圳)軟科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
時間
所獲榮譽
2020年
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第1名
2021年
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第1名
2022年
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第1名
2023年
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第1名
2024年
中國合作辦學大學排名第1名
參考資料: [110]  (統計時間截至2024年5月)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