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宋春山

鎖定
宋春山,1961年2月生於河北石家莊,能源化工學家,美國化學會會士,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偉倫化學講座教授,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燃料科學傑出名譽教授。 [1]  [15] 
宋春山1982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化工系,獲得學士學位;1989年獲得日本大阪大學應用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11月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聘任為助理研究員;1995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1998年晉升為副教授,2003年晉升為終身正教授;2007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2010年獲得亨利·斯托奇獎,是該獎1964年設立以來入選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同年獲選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傑出教授;2011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國際聯合能源中心創始主任;2019年獲得喬治·A·歐拉獎;2020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偉倫化學教授。 [2-5] 
宋春山長期從事清潔燃料、催化和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研究。 [5] 
中文名
宋春山
出生地
河北石家莊
出生日期
1961年2月
畢業院校
日本大阪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0年當選美國化學會會士
2010年獲得亨利·斯托奇獎
2019年獲得喬治·A·歐拉獎

宋春山人物經歷

1961年2月,宋春山出生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橋東區煤市街。 [14] 
1973年9月至1978年7月,就讀於石家莊市第三十二中學
宋春山1985年攝於大阪大學實驗室 宋春山1985年攝於大阪大學實驗室
1978年9月,入讀大連工學院化工系。
1982年7月,畢業於大連工學院化工系,獲得無機化工學士學位。 [6] 
1983年,在東北師範大學進修,獲得日語文憑。
1984年4月至1986年3月,就讀於日本大阪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4月至1989年3月,就讀於日本大阪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之後曾在日本大阪瓦斯公司研究中心短期工作。
1989年11月,被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聘任為助理研究員,從事能源化工與催化研究。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教授
1995年,成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助理教授,同年擔任烴工藝化學實驗室副主任。
1998年,晉升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與礦物工程系燃料科學副教授,同年擔任能源應用催化實驗室主任。
2000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清潔燃料和催化計劃主任。
2003年,晉升為燃料科學終身正教授,同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氫能中心副主任。 [1] 
2007年5月,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研究所所長。
2008年2月,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能源與環境研究院副院長,同年兼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
2010年,獲選為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University Professor)。
2011年,擔任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國際聯合能源中心創始主任。 [2-3]  [7] 
2020年7月,擔任香港中文大學理學院院長、偉倫化學教授。 [4]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主要成就

宋春山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教授(3張)
宋春山主要研究催化與能源和燃料化學,包括催化和吸附用於清潔能源、二氧化碳的吸附分離和二氧化碳催化轉化為化學品和燃料用於可持續發展、合成化學品的形狀選擇催化、烴類的吸附和催化加工和轉化為清潔燃料,以及新型納米多孔材料的合成與應用。 [4] 
宋春山設計了由萘出發合成高性能聚合物的擇形烷基化催化劑;創制了由納米孔基質和功能聚合物組成的分子筐吸附劑捕集二氧化碳新方法,容量大,選擇性高;開發了納米級超高表面積硫化物催化劑水熱合成新方法;對於超潔淨燃料和燃料電池,設計了在固體表面從烴類燃料中脱除硫的選擇吸附新方法;開創了利用二氧化碳的三重整製造合成氣的催化轉化新工藝。 [5] 
  • 學術論著
截至2020年5月,宋春山已撰寫或合著超過370篇同行評議論文和30部專著章節,編輯13部專著和12期研究期刊特刊。 [8] 
代表性著作:
M.S. AlQahtani, S.D. Knecht, X.X. Wang, S.G. Bilén, and C.S. Song. One-Step Low-Temperature Reduction of Sulfur Dioxide to Elemental Sulfur by Plasma-Enhanced Catalysis. ACS Catalysis, 2020, 10 (9), 5272-5277.
X. Jiang, X.W. Nie, X.W. Guo, C.S. Song and J.G. Chen. Recent Advances in Carbon Dioxide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via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Chemical Reviews, 2020, 120(15), 7984–8034.
X. Jiang, X.W. Nie, Y.T. Gong, C.M. Moran, J.Y. Wang, J. Zhu, H.B. Chang, X.W. Guo, K.S. Walton, and C.S. Song.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DFT Study of H2O Effect on In2O3/ZrO2 Catalyst for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0, 383, 283-296.
J. Zhu, G.H. Zhang, W.H. Li, X.B. Zhang, F.S. Ding, C.S. Song and X.W. Guo. Deconvolution of the Particle Size Effect on CO2 Hydrogenation over Iron-based Catalysts. ACS Catalysis, 2020, 10 (13), 7424–7433.
J.Y. Wang, C.-Y. Liu, T.P. Senftle, J. Zhu, G.H. Zhang, X.W. Guo and C.S. Song. Variation in In2O3 Crystal Phase Alters Catalytic Performance toward the Reverse Water Gas Shift Reaction. ACS Catalysis, 2020, 10 (5), 3264−3273.
X.W. Nie, X.X. Ren, C.Y. Tu, C.S. Song, X.W. Guo and J.G. Chen.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Identification of Strong Synergy of Fe/ZnO Catalyst in Promoting Acetic Acid Synthesis from CH4 and CO2.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20, 56 (28), 3983-3986.
X. Jiang, X.W. Nie, X.X. Wang, H.Z. Wang, N. Koizumi,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Origin of Pd-Cu Bimetallic Effect for Synergetic Promotion of Methanol Formation from CO2 Hydrogenation. Journal of Catalysis, 2019, 369, 21–32.
W.H. Li, G.H. Zhang, X. Jiang, Y. Liu, J. Zhu, F.S. Ding,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CO2 Hydrogenation on Unpromoted and M-Promoted Co/TiO2 Catalysts (M=Zr, K, Cs): Effects of Crystal Phase of Supports and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on Tuning Product Distribution. ACS Catalysis, 2019, 9 (4), 2739–2751.
W.H. Li, Y. Liu, M.C. Mu, F.S. Ding,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Organic Acid-assisted Preparation of Highly Dispersed Co/ZrO2 Catalysts with Superior Activity for CO2 Methan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9, 254, 531-540.
L. Luo, K.Y. Li, A.F. Zhang, H.N. Shi, G.H. Zhang, J.N. Ma, W. Zhang, J.W. Tang, C.S. Song and X.W. Guo. Controllable Assembly of Single/Double-thin-shell g-C3N4 Vesicles via a Shape-Selective Solid-state Templating Method for Efficient Photocatalysi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9, 17815-17822.
R. Zhang, X.X. Wang, S.M. Liu, L.L. He, C.S. Song, X. Jiang, T. Blach. Discovering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olyethylenimine-Functionalized Porous Materials for CO2 Capture.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9, 11 (40), 36515-36524.
Y.W. Sun, Y. Liu, J. Caro, X.W. Guo, C.S. Song, and Y. Liu. In-Plane Epitaxial Growth of Highly c-Oriented NH2-MIL-125(Ti) Membranes with Superior H2/CO2 Selectivi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8, 57, 1-7.
T. Zhang, D. Zhang, X.H. Han, T. Dong, X.W. Guo, C.S. Song, R. Si, W. Liu, Y.F. Liu, and Z.K. Zhao. Preassembly Strategy to Single Cu-N3 Sites Inlaid Porous Hollow Carbonitride Spheres for Selective Oxidation of Benzene to Pheno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8, 140, 16936–16940.
X.W. Nie, H.Z. Wang, W.H. Li,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Alloy Effect and Water Promotion for Pd-Cu Bimetallic Catalysts in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ACS Catalysis, 2018, 8 (6), 4873-4892.
W.H. Li, X.W. Nie, X. Jiang, A.F. Zhang, F.S. Ding, M. Liu, Z.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ZrO2 Support Imparts Superior Activity and Stability of Co Catalysts for CO2 Methana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8, 220, 397-408.
J.W. Zhong, J.F. Han, Y.X. Wei, S.T. Xu, Y.L. He, M. Ye, X.W. Guo, C.S. Song, and Z.M. Liu. Increasing the Selectivity to Ethylene in MTO Reaction by Enhancing Diffusion Limitation in the Shell Layer of SAPO-34 Catalyst.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18, 54, 3146-3149.
X.W. Nie, H.Z. Wang, M.J. Janik, Y.G. Chen, X.W. Guo and C.S. Song.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C-C Coupling over Fe-Cu Bimetallic Catalysts in CO2 Hydrogenation.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7, 121 (24), 13164-13174.
C.Y. Dai, A.F. Zhang, M. Liu, L. Gu, X.W. Guo and C.S. Song. Hollow Alveolus-like Nanovesicle Assembly with Metal-encapsulated Hollow Zeolite Nanocrystals. ACS Nano, 2016, 10 (8), 7401-7408.
C.Y. Dai, A.F. Zhang, M. Liu, X.W. Guo and C.S. Song. Hollow ZSM‐5 with Silicon‐Rich Surface, Double Shells, and Functionalized Interior with Metallic Nanoparticles and Carbon Nanotube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2015, 15, 7479–7487
C.Y. Dai, S.H. Zhang, A.F. Zhang, C.S. Song, C. Shi and X.W. Guo. Hollow Zeolite Encapsulated Ni-Pt Bimetals for Sintering and Coking Resistant Dry Reforming of Methane.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5, 3, 16461-16468.
X. Jiang, N. Koizumi, X.W. Guo and C.S. Song. Bimetallic Pd-Cu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15, 170–171, 173–185. [1] 
  • 承擔項目
宋春山2015年起擔任美國能源部化石能源研究大學聯盟(University Coalition for Fossil Energy Research)的創始主任,該聯盟由美國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提供2,000萬美元的資助,從事基於化石資源的清潔和低碳能源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期六年。 [2]  [9] 
  • 發明專利
截至2020年5月,宋春山共持有8項發明專利。 [8] 

宋春山人才培養

自1989年至2020年5月,宋春山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講授了12門本科和研究生課程,培養了22名博士生和15名理學碩士學生,聯合培養了18名博士生和15名理學碩士學生,指導了來自60多個國家的30名博士後研究員和30名訪問學者,併為31名本科生在催化、能源和燃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建議。 [8] 
2006年,宋春山獲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地球與礦產科學學院“教師指導獎”(Faculty Mentoring Award)。 [2] 
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任教期間,宋春山曾接受10餘名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和博士研究生到他的實驗室做6個月到18個月的訪學研究。他經常在美國的春假、暑假和寒假期間每年數次回大連理工大學開展學術合作,培養、指導博士研究生。 [5] 
宋春山教授獲頒喬治·A·歐拉獎 宋春山教授獲頒喬治·A·歐拉獎

宋春山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稱號
授予單位
1999年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高級技術顧問獎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2003年
中國科學院海外傑出學者獎
中國科學院
2003年
美國化學會燃料化學分會傑出服務獎
美國化學會燃料化學分會
2004年
富布賴特傑出學者獎
美國國務院、美英富布賴特委員會
2007年
赫爾曼磐因斯獎(Herman Pines Award)
北美催化協會芝加哥分會
2008年
美國化學會石油化學分會傑出服務獎
美國化學會石油化學分會
2010年
美國化學會會士
美國化學會
2010年
亨利·斯托奇獎(燃料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
美國化學會燃料化學分會
2010年
遼寧省人民政府
2011年
北美催化協會費城分會催化研究獎
北美催化協會費城分會 [10] 
2011年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最高學術獎—優秀學者獎章(Faculty Scholar Medal)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2011年
美國化學會石油化學分會傑出研究員獎
美國化學會石油化學分會 [2] 
2017年
大阪大學全球傑出校友獎(Osaka University Global Alumni Fellow)
大阪大學 [11] 
2019年
喬治·A·歐拉獎(烴類化學領域最高學術獎)
美國化學會
2019年
大連理工大學校友成就獎
大連理工大學 [12] 
2022年
華美化學與化工學會2022年度傑出成就獎
華美化學與化工學會(CACS) [13] 

宋春山社會任職

宋春山是Advances in Catalysis的主編、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的副主編、Journal of CO2 Utilization的顧問編輯,以及Energy and Fuels、Catalysis Today、Chemical Engineering & Technology、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Greenhouse Gas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Green Energy and Environment等期刊的編委。
宋春山曾任美國化學會石油分會主席(2003—2005年)、美國化學會燃料分會主席(2007—2009年)、國際匹茲堡煤炭大會諮詢委員會主席(2004—2006年)、第十二屆國際二氧化碳利用大會主席(2013年)、第二十四屆北美催化學會雙年度會議聯席主席(2015年),美國能源部位於阿貢國家實驗室的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堪薩斯大學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工程研究中心、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的顧問委員會委員,以及英國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沙特阿美等能源公司的顧問。 [8] 
宋春山是天津大學名譽教授,並曾擔任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皮埃爾和瑪麗居里大學(又稱巴黎第六大學)、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天津大學、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太原理工大學的訪問教授。 [2]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教授

宋春山個人生活

宋春山的女兒和兒子都在斯泰特科利奇(State College)長大,並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 [8] 

宋春山人物評價

宋春山多年來心繫大連理工大學,不辭辛勞,利用假日往返美國賓州與大連之間,為母校的國際交流、科研教育和人才培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二十多年來,在清潔燃料、催化、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方面的原創性工作讓宋春山聞名國際學術界,屢獲著名科研獎項。服務社會,情繫未來,宋春山把生命中大部分的心血和時光,都獻給了能源化工藍天下的碧色夢想。 [5]  (大連理工大學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