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首都功能核心區

鎖定
首都功能核心區,包括東城區西城區兩個北京行政區,總面積92.5平方公里,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地區,是展示國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區。 [1]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上層面)(2018年—2035年)》。 [2] 
中文名
首都功能核心區
包    括
東城區和西城區
土地面積
92.5平方公里

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定位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首都“四個服務”職能的主要承載區;是元明清三朝七百年都城遺址主體所在地,歷史文化遺產分佈的核心區,古都歷史文化風貌的集中展示區;是文化旅遊和公共文化服務集中分佈區;是金融機構、總部企業聚集地,國家金融管理核心區。 [3] 

首都功能核心區發展進程

2012年9月的《北京市主體功能區規劃》提出:發展任務和發展重點,到2020年的發展任務是:對接國家政務工作和政治活動服務要求,保障中央黨政軍羣領導機關高效開展工作。保護古都歷史文化風貌和改善人居環境,做好各類文保區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修繕和合理利用,挖掘古都文化內涵,形成傳統文化核心聚集區。發展金融等高端服務業,提升金融服務、現代商務、文化旅遊等高端產業的集聚程度和發展水平。嚴格限制與優化開發功能不匹配的大型公建項目,嚴格限制醫療、行政辦公、商業等大型服務設施的新建和擴建,嚴格禁止疏解搬遷區域的人口再集聚。提升首都形象和國際影響力,打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有機融合的展現世界城市風貌的中心區。 [3] 
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提出:構建“一核一主一副、兩軸多點一區”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一核”指首都功能核心區。 [1]  [4] 
2020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覆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 [2]  。8月30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東城區人民政府、西城區人民政府聯合發佈《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首都規劃體系的“四梁八柱”已初步形成,首都規劃建設從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5] 

首都功能核心區存在問題

相對過大的工業生產規模,與功能定位差距比較大;
地域相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對未來發展形成一定製約;
南北城發展極不平衡,社會經濟差距加大;
古都風貌保護與城市現代化建設、危舊房改造之間存在着突出矛盾;
多種功能高度集聚,造成嚴重的“城市病”,經濟社會發展和交通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
住房緊張、生活服務設施缺乏、水資源利用程度低,城市人居環境質量較差。
調整思路
利用該區域城市形象資源和歷史文化資源,突出政治、文化、對外交往中心功能;
分散次級功能,為強化國際功能提供發展空間;
實現城市發展與舊城保護的雙贏模式,創造良好的政務、商務和宜居環境。
調整內容
強化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等功能;
強化以國家對外事務、國際旅遊為特色的中外交往中心功能,建設國際交往功能密集區;
與老城區保護相結合,打造薈萃世界級時尚精品店的大街;
部分居住中心從市中心城區遷出。
屬於優化開發區域,佔地多、技術含量低及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向外轉移。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