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饒平土樓

鎖定
饒平土樓,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境內北部山區,建於明清時期,是客家先民建築奇觀 [14]  [1] 
饒平土樓分為樓房和平房兩種,造型有圓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土樓具有通風采光好、隔熱保温等許多優點,適應山區環境,具有鮮明的地方建築特色。 [1]  饒平土樓建造用料獨特,其高大樓壁都是用生土佐以砂石用木條和竹片作筋骨經過反覆揉打、碾壓,層層夯築而成。每座土樓出入僅有一個大門,個別土樓開兩門,唯蟹形狀土樓則開三個門,稱為寨門。每座樓寨都嵌上1個雅緻的名號,部分樓寨還建復樓,構成樓中有樓、門中有門的奇特建築風格。
2002年,饒平土樓(鎮福樓、潤豐樓、新綵樓、南陽樓、道韻樓)被列為第四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饒平土樓
保護級別
第四批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廣東省人民政府
所處時代
明-清
地理位置
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境內北部山區 [1] 
編 號
3-11

饒平土樓歷史沿革

饒平土樓內的村民多是客家人,於元代或明初先後由閩遷徙饒平定居後,初到閩粵交界的崇山峻嶺之間,搭草寮為居,單户獨舍,常遭兵匪之禍,又受狼虎為害,難以安生。為求生存繁衍,客家人不得不從分散獨居的方式,彙集聚居築造這種土牆高築的連層堡寨土圓樓。 [1] 
饒平土樓南陽樓始建於明建文二年(1400年); [3]  鎮福樓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 [4]  道韻樓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 [5]  新綵樓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年-1619年); [6]  潤豐樓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 [7] 
饒平縣歷史上有資料記載的大小土樓年代大多在三四百年以上,當時的主要作用是防盜防獸,以及避免受到宗族糾紛產生械鬥的傷害。到了20世紀末,隨着村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原本人畜共居的土樓由於生活條件、環境衞生等弊端越來越明顯,加上房屋逐漸老化,因此越來越多的村民搬走,留下的百年古寨漸無人煙。 [8] 

饒平土樓建築特點

饒平土樓分為樓房和平房兩種,造型有圓形、方形、八角形、背椅、蟹形等,每座土樓,出入僅有一個大門,個別土樓開兩門,唯蟹形狀土樓則開三個門,稱為寨門。樓內中央是廣埕,埕的兩側挖有水井兩眼,有的只挖一眼,作為全樓內公用井,每户家裏還挖有私井,供自家使用。樓內還建有祠堂、倉庫、公廁等生活設施。每座樓寨都嵌上一個雅緻的名號,有的樓寨還建復樓,構成樓中有樓、門中有門的奇特建築風格。
饒平土樓因其設計施工不難,取材容易,佔地又比獨家平房少,造價又低廉,不僅堅固耐久,且能防衞禦敵。這種樓既具有通風采光好、隔熱保温、冬暖夏涼、防震防潮防火等許多優點,又適應山區環境,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1] 

饒平土樓文物遺存

饒平土樓綜述

饒平土樓主要包括鎮福樓、潤豐樓、新綵樓、南陽樓、道韻樓 [1]  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間舉行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饒平登記在冊的土樓為217座,公佈為文物名錄的土樓有86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 [9] 

饒平土樓鎮福樓

鎮福樓位於饒平縣上饒鎮馬坑村,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坐西向東,呈橢圓形,佔地總面積約9451平方米。三進圍屋,前為平房,中為二層樓房,後為三層半樓房,中心處闢有內埕,樓內共有66開間,有各自樓梯直達二、三樓。水井1口,門前池塘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陽刻“鎮福樓”,石牆基,牆體均用黃泥土夯築,灰瓦屋面。樓外牆闢有槍眼、炮眼、地下築有陰溝、暗涵。 [4] 

饒平土樓南陽樓

南陽樓位於饒平縣上饒鎮永善村,始建於明建文二年(1400年)。坐南向北,呈圓形,直徑44.6米,佔地面積1562平方米。二進圍屋,前為平房,後為三層樓房,中心處闢有內埕,樓內共分26開間,有各自樓梯直達二、三樓。水井1口,石牆基,石構門樓,門額。門額上方凹刻“南陽樓”三字,牆體均用黃泥土夯築,灰瓦屋面。樓外牆闢有槍眼、炮眼,地下築有陰溝、暗涵。樓內廳堂三樓還保存有府、縣官員題寫的“經明行修”、“王國儲楨”等匾額四幅。 [3] 

饒平土樓新綵樓

新綵樓位於饒平縣饒洋鎮赤棠村,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坐西北向東南,呈圓形,直徑59.4米,佔地總面積約4269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後四層樓房,中心處闢有內埕,樓內共分32開間,有各自樓梯直達二、三樓。水井2口,門前池塘1口。石牆基,石構門樓,並無門額樓名,牆體均用黃泥土夯築,內牆批灰,灰瓦屋面。二、三層走廊通向四周,第四層房間之間開有門户,户户相通。該樓氣勢宏偉壯觀,保存完好。 [6] 

饒平土樓潤豐樓

潤豐樓位於饒平縣新豐鎮豐聯村樓仔角自然村,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坐北向南,呈圓形,直徑48.5米,佔地總面積約2248平方米。二進圍屋,前平房,後二層樓房,中心處闢有內埕,樓內共分29開間,有各自樓梯直達二、三樓。水井1口,門前池塘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陰刻“潤豐樓”。石牆基,牆體均用黃泥土夯築,內牆批灰,灰瓦屋面。樓外圍建有司馬第、儒林第、廣業軒、調琴齋,該樓小巧玲瓏、結構緊湊。 [7] 

饒平土樓道韻樓

道韻樓位於饒平縣三饒鎮南聯村,始建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歷經三代人建設而告完成。坐南朝北,呈八角形,外邊長38.5米,內邊長16.4米,外圍周長328米,內圍周長135米,高11.5米,牆厚1.6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三進圍屋,全深29米,前二進圍屋為平房,後為三層樓房,中間有兩個小天井。各户自成一體,皆有樓梯通達自家樓上。全樓有正房56間,角房16間,共計72開間;共有廳室360間,樓梯112架;有56個門,門門不相對稱。樓中心是卵石鋪邊內為黃土的廣場,大門正對面有一北向廳堂,堂前兩側有公用水井2口,另有30口私人水井設於正房界牆下。門前池塘1口,石構門樓、門額。門額鐫“道韻樓”,款“孚元錦書,丁亥秋月吉旦立”,為明南京禮部尚書黃錦題。灰砂牆基,其餘牆體皆以黃泥土夯築,灰瓦屋面。
該樓造型屬古堡式樓寨,外牆開有槍眼、炮眼,門頂還設有防火燒門的注水暗涵,具有防兵亂、鄉鬥、盜賊、獸害、乾旱、火災、寒暑、地震的八防作用。樓內還有雕樑畫棟、壁聯壁畫、泥塑照壁、通花木窗等裝飾。 [5] 

饒平土樓文物價值

饒平土樓建築年代最早為明代,最晚為近現代,曾被廣東省普查辦列為2009年廣東省十大重要發現之一,同時也被國家文物局列為重要發現。 [9] 
饒平土樓中的道韻樓是中國最大的八角形土樓,突出“古、大、奇、美”的特點,全樓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5]  土樓獨特的建築風格和造形,是饒平乃至粵東現存不可多得的歷史遺存,也是寶貴的古建築的瑰寶。 [10] 

饒平土樓歷史文化

饒平地處粵東,界連閩南,襟山帶海,又控扼閩粵交通要道,素稱粵首第一縣,是中原漢人南移從東路入粵的第一落足點。早在三千五百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饒平先民便在這片土地上聚居生息,創造了商周時期,東南沿海代表性的文化—“浮濱類型文化”。 [10] 
饒平土樓的住户祖上多來自福建,已經被同化成講潮汕話、聽潮劇、喝功夫茶的潮汕人。 [11] 
潮人和客家人都聲稱他們是漢末魏晉大亂時遷出中原的,潮人較早到達粵東,佔據了沿海的平原地帶,客家人明以後才大規模遷入粵東,當時沿海平原已住滿了潮人,故不得不聚居在丘陵地帶。
潮人和客家人到達粵東後,由於動盪和“恐懼”意識重新喚起,因而會自然而然地沿用祖先防禦的方法,挖壕溝、築寨牆、設望樓、貯武器、擁私兵,重新恢復中原祖先建造“塢壁”的方式,他們在平原多建起了有圍牆的圍寨,在半山多建以最外圈的包屋為寨牆的“樓寨”,在山區則建起“土樓”以自衞,漢晉時代的“一宗將萬室,煙火相接,比屋而居”的熱鬧聚居場面在此得以重現。 [12] 

饒平土樓保護措施

2002年,饒平土樓(鎮福樓、潤豐樓、新綵樓、南陽樓、道韻樓)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06年,饒平土樓(道韻樓)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3] 

饒平土樓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地址:鎮福樓位於廣東省潮州市饒平縣上饒鎮馬坑村,南陽樓位於上饒鎮永善村,道韻樓位於三饒鎮南聯村,新綵樓位於饒洋鎮赤棠村,潤豐樓位於新豐鎮豐聯村樓仔角自然村。 [1] 
  • 開放時間
全天:週一至週日,門票現場諮詢為準。
  • 交通
建議自駕行駛至目的地——饒平土樓景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