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西雲

鎖定
餘西雲,中國湖南臨湘人,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教授,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在《中國社會科學》《考古》《考古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近百篇,代表性著作有專著《西陰文化:中國文明的濫觴》、《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江漢地區文化變遷》等,譯著《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田野考古發掘報告《巴東楠木園》、《元氏南白樓》、《鄖縣店子河》等,主編《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Ⅰ)等。
中文名
餘西雲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4年
出生地
湖南臨湘
代表作品
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
職    稱
教授

餘西雲人物經歷

964年生於湖南臨湘。 [2] 
1983年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本科,
1987年吉林大學考古系碩士研究生,
1995年吉林大學考古系博士研究生,2001年獲得博士學位。 [2] 
2014年匹茲堡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2019年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高級研究學者。 [2] 
1990年起在武漢大學歷史系(學院)考古專業(系)任教。 [2] 

餘西雲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為田野考古、中原地區、江漢地區秦漢以前考古、考古學理論方法。 [2] 

餘西雲承擔課程

1.《考古學概論》,本科生;
2.《文化人類學》,本科生;
3.《考古與人類文明進程》,本科生;
4.《新石器化與文明起源》,研究生;
5.《文化理論研究》,研究生;
6.《田野考古實習》,本科生與研究生。 [2] 

餘西雲主要貢獻

先後主持過湖北巴東楠木園(2000~2003年)、河南淅川馬嶺(2007~2010年)等一系列重要的田野考古發掘項目。在中原地區、長江中游、三峽地區的文化序列與譜系等基礎研究和新石器化、文明探源、社會發展階段性等前沿課題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聚落考古的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進展;在考古學理論方面有重要收穫,是能動理論的創導者。

餘西雲科研項目

1.走馬嶺史前城址考古資料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19年;
2.馬嶺:聚落考古的探索,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18年;
3.長江中游地區文明起源研究,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2021年;
4.湖北襄陽市襄州區鳳凰咀遺址發掘,國家文物局項目,2020;
5.湖北黃岡市黃州區寨上遺址發掘,國家文物局項目,2018-2019年;
6.湖北石首走馬嶺遺址考古發掘,國家文物局項目,2014/2016年;
7.湖北蘄春坳上灣遺址的發掘,國家文物局,2015年;
8.湖北鄖縣庹家洲遺址發掘,南水北調考古項目,2011年;
9.河北元氏縣南白樓墓地發掘,南水北調考古項目,2009年;
10.湖北鄖縣店子河遺址發掘,南水北調考古項目,2008-2010年;
11.河南淅川馬嶺遺址發掘,南水北調考古項目,2007-2010年;
12.鄭州西山城聚落形態研究,國家支撐計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二)3500-1500BC中華文明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的社會與精神文化研究子課題,2006-2008年;
13.河南淅川魏營墓地發掘,南水北調考古項目,2006年;
14.湖北巴東楠木園遺址發掘,三峽考古項目,2000-2003年。 [2] 

餘西雲主要著作

專著《巴史—以三峽考古為證》(科學出版社,2010年)、《西陰文化:中國文明的濫觴》(科學出版社,2006年);主編考古發掘報告《巴東楠木園》(科學出版社,2006年);主持翻譯《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獲評“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合著《永遠的三峽—文物世紀大搶救》(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

餘西雲代表論文

1.《中國考古學的理論體系》(獨著),《中國考古百年史(1921-2021)》,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
2.《歷史唯物論與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獨著),《中國社會科學》2021年第9期;
3.《河南淅川魏營墓地發掘報告》(餘西雲、單思偉),《考古學報》2021年第1期;
4.《什麼是考古學理論》(獨著),《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第Ⅰ集,科學出版社,2020年;
5.《中國考古學百年回顧與前瞻》(獨著),《中原文物》2021年第6期;
6.《河南淅川縣馬嶺遺址煤山文化遺存的發掘》(郝曉曉、餘西雲),《考古》2020年第2期;
7.《湖北十堰市店子河遺址秦漢時期居址的發掘》(宋海超、餘西雲),《考古》2019年第4期;
8.《湖北石首市走馬嶺新石器時代城址發掘》(單思偉、餘西雲),《考古》2018年第10期;
9.《河北元氏縣南白樓墓地唐代墓葬發掘簡報》(宋海超、餘西雲、李默然),《考古》2018年第8期;
10.《河北元氏縣南白樓戰國秦漢墓地的發掘》(餘西雲、李默然、宋海超),《考古》2018年第2期;
11.《湖北丹江口市蓮花池墓地2009年發掘簡報》(餘西雲、張志強、郝曉曉、袁飛勇),《考古》2017年第5期;
12.《河南淅川縣馬嶺漢代磚室墓發掘簡報》(餘西雲、郝曉曉、趙新平),《考古》2016年第6期;
13.《湖北鄖縣庹家洲遺址老官台文化遺存發掘簡報》(李默然、餘西雲、李俊),《考古》2016年第1期;
14.《兩分結構聚落反映的親族組織》(獨著),《東北亞古代聚落與城市考古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15.《華中地區兩週時期的陶鬲》(獨著),《中國陶鬲譜系研究》,故宮出版社,2014年7月;
16.《盤龍城遺址商代遺存的幾個問題》(獨著),《商代盤龍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
17.《情境與情境方法》(獨著),《慶祝張忠培先生八十歲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14年7月;
18.《文化譜系論揭示文化演進規律》(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5月26日;
19.《中國考古學理論的演進》(獨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7月24日;
20.《西山城的情境分析》(餘西雲、趙新平),《考古學研究》(十),科學出版社,2012年;
21.《能動性:文化變遷的內在動力》(獨著),《中國文物報》2011年9月2日8版;
22.《從羣落到帝國》(獨著),《三峽古代聚落形態研究》,科學出版社,2011年;
23.《歐亞大陸新石器化研究動態》(餘西雲、李俊),《考古》2011年第4期;
24.《湖北鄖縣店子河遺址發掘簡報》(宋海超、餘西雲),《考古》2011年第5期;
25.《河南淅川馬嶺遺址聚落考古的探索》(餘西雲、趙新平),《華夏考古》2010年第3期;
26.《長江中游及周邊地區幾類新石器早期文化的譜系與年代》(獨著),《新果集—慶祝林沄先生七十華誕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9年;
27.《湖北巴東縣楠木園遺址發掘簡報》(餘西雲、王風竹、侯亞梅、李英華),《考古》2005年6期;
28.《三峽庫區先秦時期的文化變遷》(獨著),《2003年三峽文物保護與考古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科學出版社,2003年;
29.《下王崗“仰韶文化一期”遺存試析》(獨著),《中國考古學跨世紀的回顧與前瞻》,科學出版社,2000年;
30.《湖北宜城郭家崗遺址發掘》(王然、餘西雲、李福新),《考古學報》1997年第4期;
31.《湖北江陵朱家台遺址1991年的發掘》(餘西雲、劉琳、黃文新、胡文春),《考古學報》1996年第4期;
32.《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的陶鼎研究》(獨著,碩士論文),《華夏考古》1994年第2期;
33.《關於“石家河文化”的幾個問題》(陳冰白、餘西雲),《江漢考古》1993年第4期;
34.《三元宮遺址的分期及其文化性質》(獨著),《江漢考古》1992年第2期。 [2] 

餘西雲教學研究課題

1.武漢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考古學概論》編寫;
2.美國考古學人才培養模式管窺。 [2] 

餘西雲主要學術兼職

現任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考古系主任;
武漢大學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武漢大學世界遺產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中國考古學會理事;
國家文物局全國重點文物工程方案審核專家;
曾任新疆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掛職)。 [2] 

餘西雲獲獎情況

近年獲得的教學表彰和獎勵 [2] 
1.武漢大學2016-2017本科優秀教學業績獎,2017年。
2.武漢大學教學成果獎,2019年。
近年獲得的學術表彰、獎勵 [2] 
《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獲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2010年。

餘西雲社會任職

2021年12月27日,當選為全國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