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先覺

鎖定
餘先覺,教授。湖南長沙人。1980年以來,對淡水魚染色體組型進行研究並獲得成果。主編《遺傳學》,撰有《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之研究》等論文。
中文名
餘先覺
籍    貫
湖南長沙
畢業院校
武漢大學
畢業時間
1935年

餘先覺人物經歷

193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生物系。1949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武漢大學教授、生物系遺傳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民主同盟盟員。

餘先覺學術貢獻

早年在美國從事果蠅的細胞遺傳學研究,其研究成果“X—射線誘發的同源異形突體(觸角足Antpyr)、突變體(B48g·Scar)以及相關的染色體畸變”等,被美國同行編匯入專著《果蠅的遺棄變》(D.L.Lindsley & E.H. Grell,1968)。從1978年起,主要從事魚類細胞遺傳學研究,先後主持並完成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兩項博士點科研基金所資助的科研課題,發表研究論文60餘篇。指導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考察分析長江流域、珠江流域、黃河上游以及青藏高原的170餘種經濟魚類的染色體組型和部分魚類的帶型,以核型學資料對鯉科魚類的染色體進化、系統關係和分類進行深入探討,填補中國魚類細胞分類學的研究空白,併為脊椎動物的進化研究提供魚類方面的寶貴數據。有關研究成果的學術專著《中國淡水魚染色體》於1989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門論述淡水魚類染色體的著作,是中國魚類細胞遺傳學研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重要標誌。該著作中所提出的理論觀點、研究方法以及實驗技術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重視和引用。研究論文《鯉科魚類核型系統學和中國魚類染色體研究概況》於1987年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Genetica》上發表後,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此外,還主持開展了對魚類染色體精細結構和基因組結構的研究,首創了魚類有絲分裂染色體複製帶、Brdv-BSG法顯帶、限制性內切酶顯帶以及魚類減數分裂染色體G-顯帶等顯帶技術,首次構建了區帶劃分的黃鱔二價染色體高分辯G帶模式圖,並在此基礎上開展基因定位等魚類染色體作圖研究工作。所創建的實驗室已成為國內研究魚類細胞遺傳學的主要研究單位之一。 [1] 

餘先覺獲獎記錄

其中“中國淡水魚類染色體組型的研究”獲得1988年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獲1988年湖北省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獎特等獎。

餘先覺事件

2022年1月,今年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建院100週年。這位匿名捐贈的老校友是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系畢業生出於感激母校的關愛和培養決定把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匿名捐贈給母校,為了向恩師餘先覺致敬他特將捐贈項目命名為“餘先覺生命科學教育基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