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餘元芳

鎖定
餘元芳,奉化白杜人,解放前從師於上海王才運門下,從小練就“紅幫裁縫”工藝三大絕技“目測量衣”、“抽絲補調”、“特型矯正”。解放初在上海開設“波緯西服店”,為上海第一任市長陳毅做了新中國第一套西服,後經陳毅市長推薦,國務院將餘元芳和他的“波緯”調遷北京,改為“紅都服裝公司”,先後為許多外國元首、駐華領館人員和共和國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制作服裝,被譽為“服裝國師”和“西服國手”。
中文名
餘元芳
出生日期
1918年10月
職    業
裁縫
出生地
奉化白杜 [1] 
性    別

餘元芳人物介紹

餘元芳,8歲上學,小學畢業後,託人介紹,去上海王升泰西服店學藝,因戰亂兩次回家避難。1941年滿師,考入上海南京路王順泰主管業務和裁剪,並以出眾的才華和技藝深受老闆的賞識和職員們的稱道。抗日戰爭勝利後,年輕有為的餘元芳離開了王順泰,自立門户,以一身好手藝招來了一羣羣客户臨門。當時,好些國民黨的高官都上門找餘元芳製作西服,如張嘉璈,貝聿銘之父貝祖貽,李鴻章侄女婿劉攻塵等。
1949年2月,與其兄餘長鶴在百老匯大廈(今上海大廈)一樓大廳開設波緯西服店,承接各國領事館、美國善後救濟總署的制服業務,一時門庭若市。5月,上海解放,西服生意清淡,餘元芳便至香港另找門路。後因當時大批蘇聯專家支援我國建設,就住在上海大廈,經常到波緯做西服,有時一天能接40多套業務,餘長鶴忙不過來,於是叫餘元芳重返上海聯手。當年6月初,餘元芳進入波緯,男女服飾全做。並以精工細作、款式新穎、交衣及時而頗受好評。當時的陳毅市長,劉曉書記,潘漢年、盛丕華副市長,以及華東局的譚震林、吳克堅、魏文伯、陳丕顯、谷牧等先後找餘元芳定製過西服,一時波緯的店堂外面,小轎車首尾相接,顧客應接不暇。
1955年,印度駐華大使小尼赫魯在北京做了西服,接連改了幾次,仍不滿意,專程赴上海重做,上海市政府便委託餘元芳擔此重任。餘在兩天時間內就做好西服叫小尼赫魯試穿,結果十分合適。回京後小尼赫魯與彭真説起此事,面臨日益頻繁的外事交往,彭真市長指令到上海挑選一批服裝名店和技師來京,帶動首都服裝業。
1956年4月底,餘元芳、餘長鶴和波緯14名職工到了北京,安排在新落成的前門飯店。考慮到外賓和中央領導能就近製衣,第二年,波緯搬到東交民巷28號,並與遷京的萬國時裝合二為一,由余元芳任經理,於1957年4月18日隆重開業。
波緯服裝店背靠外交部,面向使館區,出入中南海,可謂顧客雲集、名揚京師。好多業務都是直接為中央領導和外國元首服務。餘元芳先後為劉少奇、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賀龍、羅榮桓、郭沫若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制作過一套套西服、大衣、中山裝等服飾,為劉曉、黃鎮、姬鵬飛、伍修權、丁國鈺、徐以新等外交使節和西哈努克、恩克魯瑪、卡斯特羅等外國元首也做過西服。
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周總理的內衣外套,幾乎都出自餘元芳之手。每逢出國訪問,或參加重大國際會議,或會見外國貴賓,周總理總是委託餘元芳準備中山裝或西服。1964年,餘元芳被周總理安排到會見廳,目測來訪的西哈努克親王和妻子、王子。隨後,餘元芳便為他們三人做大衣和西裝。過了兩天,衣服交貨,西哈努克一家穿上後拍手叫絕,可見餘元芳技藝之精。
1964年4月,劉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出訪東南亞4國,隨同出訪的有外交部長陳毅,副部長黃鎮、喬冠華和國務院外事辦的官員共百餘名,他們的西服都到波緯來定製。餘元芳率領10多位一流的裁剪、縫紉技師,下榻釣魚台國賓館,夜以繼日突擊工作,出訪前所有服裝相繼完工,受到劉少奇的稱讚。劉少奇主席訪問了印度、緬甸、柬埔寨、越南迴國,準備下一輪赴印尼訪問。在昆明作短暫停留時,劉少奇主席吩咐外交部用專機接餘元芳到他的住處,再給他的服裝作了一番修改。文革中,劉少奇主席遭批鬥至死,餘元芳被戴上反動資本家帽子,遣送回鄉,與他的妻子一起在奉化“勞動改造”整整7年。到1973年才落實政策,回到北京,此時波緯服裝店已更名“紅都”,餘元芳老經理復出,被任命為顧問,直至退休。
2001年,羅蒙西服集團總裁盛靜生親自上北京拜訪了被譽為“西服國手”的 服裝大師餘元芳,聘請他為集團高級顧問,並帶上公司新研製的無粘合 襯西服,請他檢測把關。老人一説服裝,就來了精神,翻、拉、搭、比, 信手拈來,動作嫺熟,一點也看不出已屆83歲高齡......
餘元芳,奉化市白社鄉泰橋村人,1918年10月出生,14歲那年離開家鄉 到上海謀生學藝。奉化人創出的“紅幫裁縫”,這時已發展成為一個響當 當的服裝流派,名震上海灘。通過親戚介紹,餘元芳進入奉化人開設的“ 王升泰”西服店。
由於聰明勤快,悟性好,他很快便掌握了西裝的裁剪決竅。抗日戰爭勝利 後,餘元芳開始獨立經營,但無固定店面,自稱“包袱老闆”。1949年1 月,餘元芳與人在外白渡橋百老匯大廈(後改名上海大廈)租屋開店,掛 出了“波緯服裝店”招牌。“波”意為寧波,不忘老家,“緯”表示行業, 因為服裝由縱橫線縫製而成。
“波緯”製作西服,無論量體度身,還是裁衣試樣,樣樣認真,質量有口皆 碑,一時名聲大振。因此,駐滬領事館的外交官,當時中共華東局和上海市 的負責人陳毅、譚震林、谷牧、魏文伯、陳丕顯、舒同等,都專門找餘元芳 做過服裝。不久,“波緯”以“首長服裝專門店”而聞名滬上。
1955年,印度首任駐華大使小尼赫魯在北京一家服裝店做了一套服裝,修改 多次,仍然不稱心,無可奈何之下,專程赴滬,訪名師重做。上海市政府派 人將餘元芳請來,他僅用兩天時間便做好了一套西服。小尼赫魯試穿後十分 滿意,回京後,他與北京市市長彭真談起此事,稱讚上海師傅高明。彭真感 到首都應該有像餘元芳這樣的服裝高手,於是,北京市委作出決定,特請國 務院典禮局局長餘心清專程到上海,請“波緯”等21家服裝店進京。
1958年4月23日,“波緯”遷到北京,店址選在前門飯店,次年4月18日,遷 到使館區東交民巷28號,立即成為各國使節和外交人員光顧的熱門地方。 1956年12月,周恩來總理出訪印度、緬甸前,請餘元芳到家裏做西裝。當量 好衣服尺寸,餘元芳穿大衣告別時,總理親自為他理順大衣領子,與鄧大姐 一起送他到門口。此後,餘元芳去總理住處十多次,或做衣,或補衣,都受 到總理和鄧大姐的親切接待,他一共為周總理做過7套西裝。
有一天一早,總理打電話叫餘元芳去他家,他以為又要做出國衣服了,帶了 工具急忙趕到中南海。總理的時間觀念特別強,説幾點到,從不遲到、失約, 偏偏這次失約了。他在總理家裏,一直等到中午12點半,總理才回來。總理 進門第一句話就向他道歉:“餘元芳同志,讓你久等了,很對不起。”他對 鄧穎超説:“開飯!”又朝餘元芳笑笑,做着請的手勢。
餘元芳看到,總理吃的是大白菜、榨菜蛋花湯,一盆青椒炒肉片和半條魚, 總理吃得很香,大口大口地啃饅頭,把肉片和魚往餘元芳碗裏夾。總理啊, 你日日夜夜為千千萬萬中國老百姓操勞,自己吃的卻比老百姓還不如。餘元 芳想,我家裏的餐桌上比總理的餐桌上還豐盛呢。
飯後,總理脱下中山裝,笑着説:“你看,襯衣領口、袖子破了,你想辦法 補一補。明天有外事任務。” 餘元芳驚呆了,鄧穎超拿出另外兩件襯衣,也是破的。他感慨萬千地説:“ 總理,你快穿上衣服,這兩件我先拿回去,補好即送來,再換下身上的襯衫。” 總理點點頭:“麻煩你了。”
當晚,餘元芳就把襯衣送回來,他的手藝也真高超,襯衣背脊剪開,翻過來, 把兩頭接縫起來,領口換新的,袖子換新的。人們看到周總理穿的是新襯衫, 其實只有領口和袖子是新的。
1963年4月12日至5月16日,劉少奇主席偕夫人王光美訪問印度尼西亞、緬甸、 柬埔寨和越南,隨同出訪的還有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陳毅和夫人張茜,整個代表 團人數達百餘人。這麼多人的出國服裝,全部由余元芳主持的“波緯”承製。 餘元芳率領十餘名裁剪、縫紉技師進駐釣魚台國賓館,全力以赴,夜以繼日 加工。3個星期後,服裝趕製完成。劉少奇主席、陳毅副總理等親自到釣魚台 試樣,感到非常滿意,特地接見了“波緯”全體人員,併合影留念。為了慰勞 餘元芳,劉少奇主席在出訪回昆明作短暫小憩時,電告外交部總務司,用飛機 把餘元芳接到昆明,請他遊覽、休息無官無職的餘元芳享受了一次空前的禮遇。 餘元芳做西裝,既繼承傳統手藝,又緊跟時代潮流,符合國際標準,外賓無不 嘖嘖稱讚。1961年8月14日至19日,加納總統恩克魯瑪訪問中國,請餘元芳 製作兩套中山裝。他穿上後,顯得很激動,連聲稱讚説:“你做的服裝比英國 牛津的還要好!”
1963年2月8日至28日,柬埔寨國家元首西哈努克親王對我國進行國事訪問,請 餘元芳做了一套西裝穿着十分滿意。為了表示感謝,他雙手捧了一隻銀盒子送 給餘元芳,還恭恭敬敬地作了個揖。 一位美國官員在香港做了一套西裝,花了2500元港幣,到北京請餘元芳做了一 套,同樣質量,只花了260元人民幣,他豎起大拇指誇獎:“你這裏不但價格 便宜,還比香港做得好。”

餘元芳人物成就

餘元芳做服裝,練成了一手“絕活”——目測裁剪,即一般顧客不用量體,用 眼一瞟就可確定尺寸。而在具體服裝製作工藝上,他發揚“紅幫”傳統,逐漸 形成了十二字成衣訣:
一是“挺”,服裝上身後能給人挺拔偉岸的視覺形象;
二是“平”,即使體形 不正常的人也能掩去生理上的缺憾;
三是“直”,針腳、紋路、軸線、鈕釦等 都依圖樣呈現直線;
四是“服”,外觀不皺不褶,平平服服;
五是“窩”,即 服裝依人的曲線而設計,不是簡單包裝,而是構建出瀟灑美;
六是“圓”, 穿在身上呈現橢圓形,不扣扭扣時同樣依身軀呈現圓形;
七是“順”,腋下、 前胸、肘部、臀部鬆緊適宜,寬窄得當;
八是“清”,各部件構圖清晰,脈絡分明;
九是“登”,墊肩襯夾恰到好處,有稜有角;
十是“合”,整套服裝依體形 開合,前擺後襬乃至袋蓋,任何細小部件都做到不翹不翻,不弔不凸,成為 一個和諧的整體;
十一是“盛”,服裝穿在身上,給人以氣足神揚、充滿活 力的感覺;
十二是“密”,在製作過程中密針細線,嚴絲合縫。
1966年“文革”開始,為劉少奇做西裝成為一大罪狀,餘元芳被戴上“反動 資本家”帽子,而被遣送回鄉。
1973年9月,在有關領導過問下,餘元芳又回到北京,擔任“紅都”服裝店顧 問(由“波緯”改名),又精神舒暢地幹起了本行,直至退休。如今,他仍堅 持每週抽出時間到北京的燕莎商城服裝加工部,為外賓量體裁衣,通過比劃手 勢,用簡單的英語交流,為四海賓客服務。
然而故鄉的情,餘元芳始終忘不了,當他得知家鄉湧現了“羅蒙”等知名服裝 企業時,他感到欣慰。90年代,餘元芳接受家鄉邀請,多次來奉化指導服裝制 作技藝。1991年,他收下了羅蒙集團的俞小莉等5人為徒弟,將自己從藝六七 十年的絕技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們,前年他又欣然擔任了奉化市服裝商會的顧問。
後來,老人又多次建議在國內率先推出高級無粘合襯西服,採用進口黑炭襯、 馬尾襯等天然材料和有近百年曆史的“紅幫”傳統手工工藝,並藉助現代技術 和電腦設備,精工細做高品質西服。
餘元芳
餘元芳(4張)
不久前,在中國1999/2000年秋冬男裝流行趨勢新聞發佈會上,羅蒙集團率行 在國內推出無粘合襯西服,由於其手工精製的藝術化、“綠色”化、時尚化的 特點,引起了服裝界的關注。餘元芳的世紀心願,終於實現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