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譚震林

鎖定
譚震林(1902年4月24日—1983年9月30日),男,漢族,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11]  。出生於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共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1] 
中文名
譚震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2年4月24日
逝世日期
1983年9月30日
職    業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主要成就
中央政治局委員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國務院副總理
出生地
湖南攸縣
父    親
譚瑞開 [5] 
母    親
胡潤秀 [6] 

譚震林人物生平

譚震林早年時期

1911年,譚震林入私塾學習,兩年後,在書紙店當學徒,並廣泛閲讀了進步書籍,從而接受了革命思想。
20年代初期,在攸縣、茶陵組織發動兩次工人鬥爭。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攸縣工人糾察隊長、縣總工會宣傳幹事、縣黨部工農運動特派員。曾組織發動家鄉人民支援北伐,開展農民運動,解除反動武裝。"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的消息傳到攸縣後,發動縣城萬人遊行示威。"馬日事變 "後,由於反動派下令通緝,他奔走長沙、 武漢仍無法找到黨組織,被迫回攸縣進行地下革命活動。
1927年冬,工農革命軍攻佔茶陵縣城,譚震林被推舉為茶陵工農兵政府主席,同時恢復了茶陵工會組織,並任工會主席。年底,隨工農革命軍撤離,在毛澤東的領導下投入創建井岡山根據地的鬥爭。先後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常委、副書記、書記和工農兵政府土地部長,在江西省永新縣成功地領導土地分配工作。 [13] 
1929年,譚震林任紅四軍第二縱隊政治委員、第四縱隊黨委書記兼政治部主任和紅四軍前委委員。
1930年,同羅炳輝率紅十二軍攻克湖南攸縣和江西吉安並投入中央根據地反圍剿戰爭。
1930年至1932年任紅十二軍政委、中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紅一方面軍軍委委員和福建軍區司令員、政委。
1932年指揮部隊取得水西渡、上杭、馬伏等戰鬥的勝利。主力紅軍長征後,與張鼎丞、鄧子恢周密部署,出色指揮了紅軍三年游擊戰爭。
1935年任閩西南軍軍委軍事部長,1936年任閩西南軍委副主席。整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譚震林是卓越的政治工作者和優秀紅軍指揮員。 [1]  [7] 

譚震林抗日戰爭時期

抗日戰爭時期,譚震林是江南抗日根據地的開拓者。
1938年 ,譚震林先後任新四軍第二、三支隊副司令員, 親率第三支隊在皖南廣泛展開游擊戰爭,還打敗日寇對清水潭、馬家園的進攻, 繁昌保衞戰以小勝大,七戰七勝,粉碎日寇奪取繁昌、 掃蕩皖南的計劃。
1940年,譚震林在江蘇突出抓抗日武裝建設,將組建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一、二支隊合併組成江南抗日義勇軍司令部,自任司令員兼政委,創建東路抗日遊擊根據地。
1941年任新四軍第6師師長兼政委、蘇南區黨委書記。同年夏,譚震林率部主動出擊敵人80餘次,粉碎日寇瘋狂進攻;同年初冬,親自深入江都、高郵、寶應等地區,領導開闢新區,所部十六旅遭偷襲後,請求回蘇南,兼任十六旅旅長,總結經驗,整頓部隊,同敵人展開頑強戰鬥,保護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1942年,譚震林調任新四軍第二師政委兼淮南區黨委書記,狠抓了機關作風整頓和生產自救運動。
1944年,譚震林率部解放淮安、保應以東廣大地區, 取得了佔雞崗反頑戰鬥的勝利,扭轉淮南地區抗日被動局面。
1945年,譚震林任華中分局副書記、 華中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華中野戰軍政委,並當選中共七屆中央委員。 同粟裕指揮部隊作戰40多天,完成華中戰場作戰任務後揮師山東。
1947年1月,任華東野戰軍副政治委員,指揮內線“兵團”取得膠東戰役的勝利。 [12] 
1948年,同許世友指揮發起膠濟線西段戰役、濰縣戰役、兗洲戰役、濟南戰役。隨後,同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組成總前委指揮淮海戰役,親率3個縱隊脅迫國民黨馮自安部起義,並與兄弟部隊全殲黃伯韜兵團。
1949年,譚震林出席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此間,中央軍委對全軍實行整編,華東野戰軍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譚震林任第三野戰軍第一副政委。 [1]  [7] 

譚震林建國初期

建國之初,譚震林任浙江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省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並主持華東局工作,順利完成接管建政、清匪反霸工作,全面部署並組織實施浙江省建設發展規劃,親自領導修復杭州風景區。
1954年調任中央副秘書長兼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1956年當選為黨的八大中央委員、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1957年譚震林回湖南攸縣成功地開展民主辦社試點工作,整個農業合作化期間,譚震林對中國農業發展道路作了長期艱苦努力的探索。 [1]  [7] 

譚震林十年內亂時期

十年內亂期間,譚震林氣魄雄偉, 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同林彪、江青反黨集團作堅決鬥爭,嚴厲斥責張春橋並揭露江青的野心,雖慘遭迫害仍不畏強暴,毫不妥協。
1977年至1982年間,譚震林先後當選為中共十大、十一大中央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 譚震林主動退居二線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和中顧委副主任。 [1]  [7] 

譚震林逝世

1983年9月30日在北京病逝。 [1]  [7] 
譚震林 譚震林

譚震林人物軼事

譚震林撰文推動真理討論

應《紅旗》雜誌約請,譚震林撰寫了一篇紀念毛澤東誕辰85週年的文章,文中宣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這與《紅旗》不捲入的態度相悖,譚震林又不願刪改,只好將文稿報送中央常委裁決。1978年11月中旬,鄧小平在對譚震林文章的批示中,嚴肅地批評了《紅旗》對真理標準討論的消極態度。他説:我看這篇文章好,至少沒有錯誤。改了一點,如《紅旗》不願登,可轉《人民日報》登,為什麼《紅旗》不捲入?應該捲入。可以發表不同觀點的文章。看來不捲入本身,可能就是捲入。鄧小平的支持,有力地推動了真理標準討論在全國的深入展開。 [2] 

譚震林譚震林作報告秘訣

譚震林是作報告的高手。他的報告深入淺出、生動活潑,讓人耳目一新,有着鮮明的譚氏風格。其秘訣在於讀書和實幹。
譚震林喜歡讀書,工作再忙也總是擠時間讀書。1940年4月,在從皖南奉調到蘇南工作的途中,他和隨行的幾位同志編了一個黨小組,自任組長,組織大家讀書學習。行程18天,他們學習了16個晚上。蘇德戰爭期間,為研究戰爭形勢,他用紅藍鉛筆把一張歐洲地圖劃得密密麻麻,最後都把地圖“讀破了”。平日的讀書積累,使他在作報告時能從容不迫。聽過譚震林報告的人都知道,他作報告從來不拿稿子,有時在香煙殼紙上寫幾條提綱,作起報告來滔滔不絕。1942年11月,南坎會議上,譚震林以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身份作“精兵簡政”的報告。親歷者康迪回憶:“整整一天,他不用講稿,從國際、國內形勢,談到蘇中的工作。他還談到蘇聯紅軍打了一個大殲滅戰,清清楚楚地講到俘虜、打死、打傷多少德軍,擊落多少架德軍飛機,繳獲、打毀多少坦克、大炮、輕重機槍、長槍、自動步槍、槍彈、各種子彈、手榴彈等一長串數字。”會後,康迪等人與報紙核對,一數不錯。
譚震林重視實幹。他常説,在部隊工作,就要下連隊到戰鬥第一線,參加打仗,學會打仗;在地方工作,就要到農村去,學習做羣眾工作。1957年春,時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主管全國農村工作的譚震林到攸縣蹲點進行民主辦社試點。為了解情況,他經常一個人下村。他告誡工作組同志:“作為領導幹部,不能滿足於聽彙報,要經常深入下去,做調查研究,爭取多掌握一些第一手材料才會有發言權。”實踐出真知,譚震林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堅持自己動手起草報告。他曾對新華社記者説:“如果領導幹部在會上照念秘書起草的稿子,那不成了傀儡?!再説,人家寫的稿子,畢竟不全是自己的見解嘛!我看還是爭取自己寫報告好,這樣無非是辛苦點。”譚震林生前擔負着繁重的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起草報告、文件,仍經常親自動手。 [3]  [8] 

譚震林人物評價

譚震林 譚震林
譚震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譚震林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革命歲月中,為中國人民革命武裝力量的發展和壯大,為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為偉大祖國的繁榮富強,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9] 

譚震林後世紀念

譚震林銅像 譚震林銅像

譚震林譚震林陵園

1983年9月30日8時02分,譚震林副委員長在北京逝世,遺體火化後骨灰存放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室。1986年11月,譚震林部分骨灰被安放在井岡山根據地烈士陵園。根據譚震林生前遺願和攸縣人民的要求,1988年4月譚震林部分骨灰安葬於攸縣烈士公園譚震林墓,楊尚昆題寫墓碑。1995年9月譚震林夫人葛慧敏的骨灰與譚震林合葬。
2002年4月,經有關部門批准,譚震林墓遷建於現在的攸州公園內,位於攸縣中心大道西攸州公園獅子嶺東麓,面積9280平方米。整個墓園分三個區域:停車區,面積3500平方米,水泥鋪面。沿台階上至第二級,為銅像區,面積4200平方米,鋪行道磚。第三級為墓葬區,面積1500平方米。整個墓園周邊種植女貞、紅梽木及草坪。墓葬位於墓區中軸靠後位置,大理石為沿,東西5米,南北5.4米,高1.20米,漢白玉質墓碑,1.20米×1.80米。楊尚昆書“譚震林墓”。墓後8米處為幕牆,刻有譚震林生平簡歷。
銅像位於墓前20米。像高3.8米,頭戴青絨帽,身着風衣,雙手後握,凝視前方。像座呈長方體,長2.1米,寬2.4米,高3.0米。黑色大理石貼面,由譚震林子女及親友于2004年9月立。
譚震林舊居位於攸縣城關鎮珍珠巷的興賢堂,是一處明清風格的古建築,始建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與中間的文昌廟(中共攸縣地方執行委員會舊址),和左邊的倉聖廟,連接為一個整體。2001年,譚震林舊居被攸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投入80餘萬元資金對舊址進行搶救性修復,陳列、展出關於譚震林同志生平的主要事蹟和他曾經使用過的一些實物。 [10] 

譚震林譚震林生平業績陳列室

譚震林生平業績陳列室位於攸縣博物館內,是2002年譚震林誕辰100週年時由國家撥款建設的攸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譚震林舊居內譚震林專題展覽陳列室,並免費向社會開放,是攸縣廣大青少年及幹部羣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