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養生書畫

鎖定
養生書畫概念由北京養生文化創意產業協會會長趙立冬創意提出。
中國書畫是我國的傳統藝術,書畫不僅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養生方法,是一種在紙上進行的太極拳。“書畫養生、書畫延年”的説法,可謂耳熟能詳。千百年來,無數書畫藝術家的健康長壽,證明這四個字可説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至理名言。
同時,欣賞名畫,也能養生養心益壽延年,而且亦可療疾治病。
中文名
養生書畫
提出人
趙立冬
定    義
書畫表現養生 書畫也能養生
作    用
頤養身心,陶冶性情

養生書畫主要區別

書畫養生是指:研習書畫有如練氣功,能夠頤養身心,陶冶性情,排除煩憂,有利於延緩人體機能的衰老。
養生書畫是指:書畫表現養生 書畫也能養生
養生書畫指三層意思:
一、習書作畫者本身可以起到養生的作用。
二、書畫作品對欣賞者也能起到養生作用
三、以養生文化為內容的書畫作品

養生書畫特點介紹

養生書畫 養生書畫
習書作畫者可以養生,欣賞書畫者亦可養生。

養生書畫專業委員會

養生書畫委員會介紹

北京養生文化創意產業協會認為中華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最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對這一偉大寶庫進行挖掘、繼承、演繹、創意並實現產業化,是歷史賦予我們的任務。書畫養生與中國藝術有着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為了對書畫養生進行挖掘、繼承、演繹、創意成立了養生書畫專業委員會。

養生書畫任務

1.開展養生書畫理論學術研究,舉辦學術、會議、會展活動。
2.組織研發推介養生書畫產品及其衍生產品。
3.組織研發推介養生書畫內容的工藝美術產品、服裝服飾、
旅遊商品、廣告設計、工業設計等。
4.組織養生書畫相關的筆會、賽事等活動。
5.促進養生書畫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交易(發行、出版、版權交易)。
6.促進養生書畫文化創意產業鏈的形成。
7.建立養生書畫文化館及各種書畫養生文化創意產業園及集聚區。
8.創立養生書畫文化創意學校,與大學合辦養生文化創意專業。

養生書畫書畫養生由來

我國文字的雛形源於上古,已有五千年以上的發展史,而書法作為一種藝術的確立是在漢代。從歷代書法家生卒年表來看,他(她)們逢世時大都意氣風發,童顏常駐,神采奕奕,長壽永年。鍾繇80歲; 歐陽詢85歲;虞世南81歲;禇遂良74歲;賀知章86歲;張旭80歲;顏真卿77歲;柳公權88歲;陸游86歲;文徵明90歲;董其昌83歲;傅山86 歲;朱耷82歲;鄭燮73歲。劉墉86歲;包世臣81歲;何紹基75歲;吳昌碩84歲;齊白石95歲;于右任87歲;張寒杉88歲;葉恭綽88歲;章士釗 92歲;沈尹默89歲;馬敍倫86歲;郭沫若87歲;劉海粟99歲;沙孟海94歲;許德珩100歲;趙樸初93歲;啓功 93歲。
由此可見,幾千年的書法繼承和發展,“凡欲法書,秉其精,貫其氣,賦其形,運其勢,寄其情,會其神,道其宗,衡陰陽,化五行,謂之書”,書法在此作為一種怡情養性的運動及養生方式,也就與生命、健康、長壽結下了不解之緣。。
談到中國繪畫,我們首先想到南朝時期謝赫德《古畫品錄》一書,關於繪畫的要點“六法”:1、骨法用筆;2、應物象形;3、隨類賦彩;4、傳移模寫;5、氣韻生動;6、經營位置。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應物象形”、“氣韻生動”、“隨類賦彩”、“傳移模寫”的完成。使手、足、頭、腦、身、心、血脈得到鍛鍊。書畫藝術的學習不但可以消遣,而又能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能使自己身心得到鍛鍊,達到身心健康長壽,投身於此種愉樂,重在參與,不在於作品的好壞,而在於自己身心素質得到鍛鍊,有益無害,何樂而不為也!

養生書畫書畫延壽功能

大家知道中國書法和繪畫源遠流長,閒情逸趣,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鍛鍊身心。這是歷來書畫家們多壽的原因,讓世人所矚目的。自古以來,我國眾多的名人和藝術家,大都做到“以書為樂”“以畫寄情”,他們深知書畫養生之奧秘:就是形神兼併,心馳神往,氣隨心轉,波浪走勢:這就是書畫養生之道的總體印象和特點。上海書法家蘇局仙先生(壽臻110歲)在102歲生日時,有人問及他養生秘訣,蘇老笑曰:“惟書法而已。”因為練書法必須心平氣和,排除雜念,在入靜的境界裏抒情畫意。正所謂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學書。不同書體的練習和創作對人體有不同的好處,對身心起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內練作用。如練楷書可以去煩惱,練隸書可以使人恬靜,練行書可以使人產生激昂之情,練篆書可以使人心情舒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練書法能治百病,五臟六腑氣鬱相通也,因其能讓人專心致志、調息凝神的運動,是調節人體機能的好方法,它能使神經系統興奮與抑制趨於平衡。古代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個書法迷和書法家,他對習書曾有這樣的名言:“欲書之時,當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這裏説的“收視返聽”和“絕慮凝神”,是指習書者習書時心要完全靜下來,排除一切雜念,達到思想高度集中。在姿勢方面他説:“肩欲其平”,“身欲其正”,“兩手如抱嬰兒”,“兩足如踏馬鐙”。這“肩平”“身正”“手抱”和“足踏”,都是有利於身體正常發展的,對老年人來説,也是一個保持體質正常不退化的鍛鍊。 當今著名名書畫家劉海粟自幼到老,一生都在書畫藝術的海洋中遨遊,心理得到淨化,筋骨得到鍛鍊。劉海粟十上黃山,洞察大自然的神韻,為黃山創作出大量的傑作。他回顧80年來藝術生涯時説:“作書作畫,養氣健身,確有延年益壽之功,書畫創作與一切勞動一樣,都有先經過一段‘勞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階段。”寥寥數語,道破書畫家養生長壽之秘。

養生書畫書畫藥理功能

書畫不僅用以養生養心益壽延年,而且亦可療疾治病呢!宋代著名詞人秦觀曾患腸胃病,久治不愈。好友高仲特地帶來一幅珍藏的山水名畫給他看,這是唐代著名詩人、畫家王維作的《輞川圖》。高仲説:“你經常看這幅畫,病很快就會好的。”秦觀半信半疑,便讓家人掛於卧室,每日細細觀賞。每當他看到這幅山清水秀的輞川別墅圖時,就彷彿離開了病榻,進入了那迷人的畫境,呼吸着清新的空氣,聆聽着森林中的婉轉鳥鳴,頓時感到心曠神怡,好不豁達。經過十日的“畫中游”,秦觀食慾增加,腸胃病逐漸好了,這就是心氣怡情養生技巧。
據歷史記載,中國古代的隋煬帝曾多次病魔纏身,御醫百藥無效之時。偶遇一位民間名醫莫君賜應召進宮給他治病。診斷期間給他開了個方:並送來兩幅畫讓其觀賞。隋煬帝令人掛於卧室壁上。其中一幅《京都無處不染雪》,氣勢磅礴,只見雪落乾坤,漫天皆白。隋煬帝看得入迷,頓時覺得心脾涼透,積熱消退。另一幅《梅熟季節滿園春》,滿枝熟透的梅子,隋煬帝看後頓時滿口生津,垂涎欲滴,口乾舌燥逐漸消失。於是每日反覆細細觀賞,猶如進入畫中,忘卻了病痛。就這樣,半月之後,隋煬帝的病竟慢慢好起來了,這就是意到心連,心情養生之秘絕。
著名工筆畫家俞致貞一次患感冒入院治療,用藥幾天均無效,照樣氣喘咳嗽。後來叫家人拿來筆和畫夾,他對着院裏的花卉勾起白描。俞老面對芳草鮮花,精神集中,用意又用力。大概由於通經理氣的作用,一日後,病情大有好轉,兩天後出院,畫工筆畫是一種很好的怡情養性的最佳養生辦法,靜態養生、運氣療病、修身養性,能讓你的心情舒暢、怡然自得也。
我國有位著名油畫家羅工柳教授60歲時患淋巴癌,被醫院判為“死刑”。可是畫家先生仍求生慾望強烈,不想死在北京,便千里之外找一個海島隱居下來,每日提筆練習書法。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後病情大有好轉,回北京一檢查,癌瘤消失。先生高興地説:“是中國書法救了我!”書法對人體的五臟六腑調養尤其重要,運其氣,養其神,修其心,是修身養性靜態養生之佳法!中國書畫藝術源遠流長。古今無數書畫家以畢生精力“養氣鑄魂,立象盡意”,並延年長壽。如近代的齊白石(95歲)劉海粟(100歲)蘇局仙(104歲)孫墨佛(105歲)等書畫大師為書畫養生樹立了楷模。

養生書畫書畫五君子

畫界稱之為“五君子”的梅、蘭、竹、菊、松來講,就有深諳書畫藝術的醫學專家從祖國傳統醫學的角度,探究過其中養生之奧妙。用傳統國畫之法畫“五君子”,相當於中國傳統醫學上的五劑處方,可收到養心、安神、明目、理氣、寬中、調理脾胃、增進飲食,樂以忘憂、健康長壽的療效。
畫梅
特別是寒冬將盡,早春來臨之際,雪融冰消,春華初現寒凝大地之時畫梅花,更加有益於身心。醫家講梅之方位屬東,五行屬木,五臟屬肝。肝喜跳而苦急,故古人講,春天宜解帶松巾。常畫梅花可煥發生機,散去冬季心肝鬱積之寒熱,調理內臟機能,以解淤化悶。
畫蘭
古醫家講,蘭在五行中屬火,五臟屬心,情志為喜,故人謂“喜氣畫蘭”。畫蘭可令人心曠神怡,文雅風流,如入芝蘭之室,心平氣和,精神振奮,至老彌堅。
畫竹
竹於五行屬木,方位屬東,五臟中屬肝,髒屬膽,情志為怒,故傳統畫界稱“怒氣畫竹”,偶遇煩心之事,可運筆生風,縱橫於宣紙之上,揮灑竹之精神,以發泄肝膽之火。肝為將軍之官,性剛喜怒,怒則中氣上逆。畫竹之人可排除胸中怒氣,養肝護髒。經常畫竹之人,邪氣不易侵肝,臟腑和順,身心自然無恙。
畫菊
特別是對年高之人,可滋潤肺腑。從中醫五行説,菊之方位屬西,五行屬金,秋風霜降,百卉留實,寸草結子,惟黃菊繁花密蕊,東籬傲霜,能使人助長不畏艱難,以昂揚健康向上之氣度和不屈不撓之精神。
畫松
可得心靈之正氣。松子食之可延壽,松之餘氣生茯苓,可潤肺補脾調胃潤肺,增進飲食,強壯軀體。從中醫之説,松方位屬中,五行屬土,髒屬脾,腑屬胃,經常畫松之人,可得“海納百川”之胸襟,為人處世豁達大度,令人多福多壽。醫學研究證明,當書畫活動在優美典雅的環境中進行,不管是山水畫家創作風光旖旎的秀麗山水,還是花鳥畫家精心描繪鳥語花香、奼紫嫣紅的美麗春天,心情都非常愉悦,能使書畫者的大腦受到良性刺激,分泌令人興奮的激素,促進心血管系統的有序循環,故書畫家在從事藝術活動的同時,必然是很開心,很快樂,使身體這架機器總是處於良好平衡的運營狀態。這就是許多畫家和書畫愛好者年屆耄耋,以至期頤之年,仍身子靈活,健康向上的重要原因。
我們有必要從養生與書畫藝術中,汲取有益於時代和社會現實需要的精華,為人們怡性養生、書畫創作服務。歷代書畫理論精深,但研究養生與書畫關係的篇章較少,有待我們進一步探索發掘。我們每個有志於養生與書畫藝術的人,應該淡泊名利,遠離物慾,堅守道德,抱朴歸真,摒棄迷信色彩。養生和中國書畫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同是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互相產生深刻而積極的影響,逐步嫁接形成養生書畫藝術。千百年來,許多書畫學人將養生與書畫藝術相互融合,取得身心怡悦、延年益壽的功效,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借鑑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