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食品煙燻保藏

鎖定
食品煙燻保藏是指利用木材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燻煙及其乾燥、加熱等作用,使食品具有較長時間的貯藏性,並使之具有特殊的風味與色澤的食品保藏方法。 [1] 
中文名
食品煙燻保藏
外文名
Smoked preservation of food
類    別
保藏
對    象
食品
方    法
煙燻
目    的
延長食品儲藏時間

目錄

食品煙燻保藏定義

利用木材不完全燃燒時產生的燻煙及其乾燥、加熱等作用,使食品具有較長時間的貯藏性,並使之具有特殊的風味與色澤的食品保藏方法。

食品煙燻保藏原理

熏製過程中,燻煙中各種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如醇、醛、酮、酚、酸類等凝結沉積在製品表面和滲入近表面的內層,從而使熏製品形成特有的色澤、香味和具有一定保藏性。燻煙中的酚類和醛類是熏製品特有香味的主要成分。滲入皮下脂肪的酚類可以防止脂肪氧化。酚類、醛類和酸類還對微生物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不產生芽孢的細菌經煙薰3小時,傷寒菌、葡萄球菌等病原菌經煙薰。

食品煙燻保藏種類

煙燻食品以動物性食品為主,主要有魚類、貝類、肉類與肉製品、禽類、蛋品(如燻蛋)、乳品(乾酪)、罐頭食品(如罐頭香腸與火腿)以及某些豆製品(如燻豆乾)等。

食品煙燻保藏方法

沿革煙燻是最古老的食品貯藏和加工方法,起源於史前時期。古籍中有“風俗通燧人始,鑽木取火,炮生為熟”的記載。《詩經·小雅》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的詩句。北魏賈思勰撰《齊民要術》中,記述了多種食品炙法。古代記述中的“炮”、“燔”、“炙”,既是燒烤,也包含着同時發生的燻炙。明代《宋氏養生部》一書中已有了“燻雞”、“燻牛肉”的記述。清代《隨園食單》、《中饋錄》和《調鼎集》等書籍中都記述了熏製品。
古代歐洲,人們將魚、肉懸掛於爐灶的煙囱之上,以便乾燥,遂產生了煙燻製品。以後,又將醃製與煙燻結合起來,形成熏製食品。但產業化的煙燻食品的生產,始於12世紀。隨着魚業與肉食加工業的發展,煙燻製品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但後來,隨着冷藏、冷凍、包裝等貯藏技術的發展,煙燻食品保藏的意義正在逐漸減小。從食品加工的角度來看,煙燻的主要作用是賦予食品以特有的風味與色澤,並傾向減少煙燻風味,許多大規模生產的工業製品往往只含有痕跡量的燻煙。
殺菌和抗菌作用食品在煙燻前的醃製過程中所使用的食鹽與髮色劑(硝酸鹽或亞硝酸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長。
燻煙是木材中的纖維素、半纖維素以及木質素的熱分解產物。燻煙中含有 200多種化學成分,其組成依燻材的種類與發煙温度而變化,其中重要的有酚類、酸類、醇類、酮類、醛類和多環烴類等。甲醛、酚類和酸類具有殺菌與抗菌作用。
在使用温燻法與熱燻法時,煙燻過程中的加熱作用具有殺菌效果。
一般來説,食品在熏製過程中的脱水與乾燥,對熏製品的貯藏性作用最大。使用冷燻法時,食品中的水分含量通常減少至40%,使微生物難於生長;但在使用温燻法時,由於製品的水分含量在50%以上,其貯藏性較差。
在煙燻過程中,由於加熱以及醛類、酸類和酚類的作用,使食品表層的蛋白質發生變性,形成一層蛋白質變性膜。在此膜的外部,又有一層由甲醛與酚類反應而形成的樹脂膜。此兩層膜既能防止再污染微生物進入到製品的內部,又能防止表面污染微生物得到來自制品內部的水分與營養物質,從而具有很大的防腐效果。
抗氧化作用燻煙中的蟻酸、醋酸等酸類,不僅具有較強的抗菌能力,而且還能降低製品表面的pH值,有助於熏製品的貯藏。
魚類中含有較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但是在經過熏製後,對氧化作用卻很穩定。其原因在於:燻煙中以酚類為中心的抗氧化物質在製品上附着、滲透之後,防止了油脂的哈敗;此外,醃製與脱水作用提高了製品表層的氨基酸與糖的濃度,在醛的作用下,發生氨基-羰基反應,結果生成具有抗氧化作用的還原酮類。
色香味在煙燻的高温、高濕條件下,肉料中的自身消化酶被活化,從而使肉質軟化;加之燻煙中的成分(主要是酚類)所具有的特有的香味,使煙燻後的食品具有特殊的風味。
加熱有促進發色的作用,並使醃製後的色澤更加穩定,使之呈深紅色。燻煙中的羰基化合物與肉料中的遊離氨基酸化合,形成褐色的糖醛化合物。熏製品的外觀呈現出很深的紅褐色。
煙燻方法煙燻製品的基本加工過程為:原料經預處理後醃製,經除鹽、清洗、晾乾後放入煙燻室進行煙燻,煙燻後經後處理即得成品。
煙燻的方法有冷燻法、温燻法、熱燻法、電燻法和液燻法。
冷燻法以貯藏為目的的煙燻方法。原料經長時間醃漬,並且含鹽量稍高;在低温(15~30℃,常在22℃以下)經長時間(1~3周)煙燻處理。其成品的水分含量通常為40%左右,可貯藏1個月以上,但風味不及温燻法。
温燻法以調味為目的的煙燻方法。原料用含有適量食鹽的調味液短時間醃漬後,進行煙燻處理。温度一般為50~80℃(有時高達90℃),煙燻時間較短(2~12小時)。此法為肉製品廠廣泛使用。煙燻後要伴之以水煮。成品的水分含量為45~60%,貯藏性較差。欲長時間貯藏時,則要輔之以冷藏、罐藏等手段。其風味優於冷燻法。
熱燻法 在德國廣為採用。煙燻温度高(120~140℃)、時間短(2~4小時)。成品的水分含量高,貯藏性差,通常煙燻後立即食用。
電燻法將導線裝設於煙燻室中,施以1~2萬伏高電壓,以產生電暈放電。電燻設備有多種設計。將原料懸掛於導線上,兩排一組,構成電極(圖1)。放電後,使來自煙燻室下部的燻煙帶上離子,移向作為正負電極的原料,然後迅速地附着並深層滲透。電燻法與在同樣温度下進行的温燻法相比,可以節省1/2的時間,成品的貯藏性也好。
液燻法用液煙(或稱燻液)進行熏製的方法。燻煙中含有多種多環烴類碳氫化合物。其中至少有兩種化合物──苯並芘與苯並蒽被認為是致癌物質。燻煙中的多環烴類是以顆粒狀存在。在液煙的製備過程中,通過沉降、吸附以及過濾,可去除這些懸浮顆粒,從而消除致癌物質。
液煙通常是硬木煙的水提取物,也有的是油提取物。一種較新型的液煙是以糊精為主劑,稱為糊精液煙。
液煙的使用,避免了燻煙排放造成的空氣污染,可以大大地簡化煙燻操作,更適於連續生產。而且,液煙的風味也非常自然。
液煙的施用方法,可以是直接添加,浸漬,表面施用或熱再生(使液煙通過加熱系統重新產生燻煙)。
燻材 燻材以含樹脂少的硬木為好,其煙中的黑煙少,發煙量也大。實際使用的燻材以闊葉樹為主,如樺、椴、柞、橡、山毛櫸、山胡桃、胡桃、慄等樹以及其他果木。燻材的形態多為薪材。但工業生產中多用鋸屑、刨花等,取材方便,發煙量大,且適用燻煙發生器使用。
煙燻室原始的煙燻室比較簡單。隨着煙燻技術的發展,煙燻室的設計日益複雜。圖2為國際間普遍採用的常規的空調式煙燻室。它可以控制温度與濕度,還可以控制風量與燻煙的密度。現代設計的煙燻室,有手動控制的,也有完全自動操作的,後者是使用各種計算機進行程序控制。
參考資料
  • 1.    初峯,黃莉 食品保藏技術.化學工業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