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飛燕

(2006年台風)

鎖定
超強颱風飛燕(英語:Super Typhoon Chebi;國際編號:0620 [1]  ;國內編號:0621 [2]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3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Queenie)為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第20個被命名的風暴。“飛燕”是韓國提供的名稱,意即燕子。 [3] 
“飛燕”的前身是2006年11月9日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編號的熱帶低壓23W,當日20時即被中央氣象台日本氣象廳編號並獲得命名。 [4]  命名後不久其就開始爆發性增強,尤其是10日8時至14時期間,中央氣象台直接將其從強熱帶風暴升格為強颱風,到20時又增強為超強颱風。其後逐漸減弱。11日8時以強颱風的級別登陸菲律賓,20時以颱風級進入南海。由於環境惡劣,颱風的強度不斷減弱,在11月13日至14日期間,中央氣象台、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紛紛認定其已減弱為熱帶低壓。15日2時,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2] 
颱風“飛燕”登陸菲律賓後,共造成菲律賓1人死亡,11人受傷。 [5]  由於飛燕登陸點與旬登陸的超強颱風西馬侖相近,旬日後超強颱風榴蓮又登陸附近地區,因此其造成的損失難以統計。
中文名
颱風飛燕
外文名
Super Typhoon Chebi
國際編號
0620 [1] 
國內編號
0621 [2] 
起編日期
2006年11月8日 [2] 
停編日期
2006年11月15日 [2] 
人員傷亡
1死11傷
JTWC數據
四級颱風(125kt,916hPa)
CMA數據
超強颱風(55m/s,935hPa) [2] 
JMA數據
颱風(100kt,925hPa) [1] 

颱風飛燕命名由來

颱風飛燕 路徑圖 颱風飛燕 路徑圖 [2]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6] 
飛燕(Chebi)這個名字由韓國提供,意為燕子,該名稱是第二次被使用,由於朝鮮語的對應羅馬字母轉寫發生變化,2007年,這個名字被更改為“Jebi”。飛燕常於韓國的春天出現,是一種體積細小、翼長和尾部呈叉形的燕子,它的主要食物是昆蟲。 [3] 

颱風飛燕發展過程

飛燕近巔峯IR-BD雲圖 飛燕近巔峯IR-BD雲圖
2006年10月31日,一個熱帶擾動馬里亞納羣島東側生成,但由於環境惡劣,一週之內都沒有什麼發展。直至11月8日,其附近條件有所改善,日本氣象廳才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併發出警報。1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熱帶氣旋生成警報(TCFA)。20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認為其已經發展成為熱帶低壓並命名為Queenie。9日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編號23W。但是由於赤向流出受限,颱風強度發展緩慢。20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飛燕。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編號062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也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7] 
飛燕即將登陸時的雲圖 飛燕即將登陸時的雲圖
隨後,颱風飛燕開始爆發性增強。10日8時,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同時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此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已經將其升格為颱風。到了當日14時,日本氣象廳進一步將其升格為颱風。中央氣象台則直接將其升格為強颱風,20時又進一步將其升格為超強颱風,並給予55m/s的風速數據。此時日本氣象廳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分別給予了100kt和125kt的巔峯強度數據。隨着飛燕接近菲律賓,其強度稍有減弱。11月11日2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強颱風。8時,飛燕在菲律賓卡西古蘭登陸,登陸強度強颱風級(45m/s,14級),登陸後,其強度逐漸減弱,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11日夜間,颱風飛燕進入南海 [8]  ,此時受到幹空氣和垂直風切變的影響,開始迅速減弱。12日14時,中央氣象台和日本氣象廳同時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20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13日8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14時進一步降格為熱帶低壓。此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14日8時,日本氣象廳認為其已經消散,對其停止觀測。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併發出最後警報。中央氣象台也在同時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此時受到北部冷空氣影響,飛燕的殘餘雲系開始往南漂移。11月15日2時,由於其繼續減弱,已經很難確定其環流中心,中央氣象台對其停止編號。 [2] 

颱風飛燕預報預警

菲律賓
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二號風暴信號
11月11日,在最高峯強度之後,飛燕在卡西古蘭附近的菲律賓奧羅拉省登陸。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發佈了2號公共風暴警告信號,預報在伊莎貝拉省南部,基裏諾省奧羅拉省,奎松市北部和波利略島上空風速將達到60到100 km/h。而對於卡洛陽河,伊莎貝拉省,伊副高市,新比斯開省,布拉幹市,奎松市,卡馬裏內斯省和卡譚瑞內斯省,發佈1號公共風暴警告。 [9] 
11月13日,飛燕離開菲律賓責任區,PAGASA和NDRRMC都停止了系統警告。

颱風飛燕颱風影響

颱風飛燕菲律賓

颱風飛燕於11月10日達到最高強度 颱風飛燕於11月10日達到最高強度
颱風飛燕於11月10日進入菲律賓責任區(PAR) [7]  ,並被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命名為Queenie。
PNRC還準備向迪布洛鎮和迪哥美斯鎮的家庭分發救濟物資,估計在迪納匹格市內有300個家庭撤離。然而,最初的行動包括在馬尼拉以南一小時車程的卡蘭巴市建立一個帳篷營地,在11月8日至11日的三天內成立,該營地的容量為300户。在風暴過後該地容納了87户居民。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提供了兩個應急儲水囊,一個10,000升,一個5,000升。該營地由城市管理部門管理,該部門正在完成廁所,淋浴,烹飪和洗衣設施的建設。民防辦公室稱,在聖何塞被洪水淹沒的村莊約有8300人疏散。 [10] 
颱風飛燕造成的暴風雨,能見度很低 颱風飛燕造成的暴風雨,能見度很低
總而言之,這次颱風造成了更多的人員傷亡以及比先前的颱風西馬侖造成的更大的破壞。山體滑坡,河流泛濫,樹木倒塌,電力線路堵塞了幾條通往伊莎貝拉省附近的卡西古蘭和迪納匹格鎮的道路。在卡西古蘭,強風摧毀了兩座房屋並導致了十幾人受傷。該地區的大部分洪水已經在11月12日早些時候退去,但在新怡詩夏省的聖何塞市,一些水稻作物遭到破壞,一些農場被淹沒在約1.2米(4英尺)的水下。奧羅拉省的狄帕庫勞,卡西古蘭和迪納倫根共有1676所房屋受損。在奧羅拉省,飛燕引發了洪水,阻斷了該省的道路系統,以及其帶來的零能見度,進一步將其與救援工作隔離開來 [8]  [11]  。奧羅拉省,伊莎貝拉省和新怡詩夏市的初步評估顯示,有4624個家庭的房屋遭到破壞或損壞。還有報道稱停電和道路再次被切斷。在伊莎貝拉省,奧羅拉省和新怡詩夏省的7個市鎮和1個城市的38個鎮中,共有3958個家庭或21250人受到影響。在奧羅拉的卡西古蘭,有10人受傷。據報道,有一人死於聖何塞市,另有五人在巴萊爾失蹤。

颱風飛燕越南

氣象學家預測颱風11月12日晚直接向西穿越南海。飛燕位於菲律賓呂宋島以東數公里處,在中心附近可產生14至15級風(150-183公里/小時)。
11月13日,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預測風暴將以10-15公里/小時的速度向西北偏西移動,最高風速達到150公里/小時。
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表示,飛燕在11月14日減弱為熱帶低氣壓,不再受到中部地區的威脅。即便如此,越南2006年的第八次風暴飛燕,足以在南海的西沙羣島周圍產生高達4米的波浪。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