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颱風茉莉

(2009年第18號超強颱風)

鎖定
超強颱風茉莉(英語:Super Typhoon Melor [6]  ,國際編號:0918,聯合颱風警報中心:20W,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Quedan)是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第18個被命名的風暴。“茉莉”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含義即茉莉花,本次為“茉莉”一名第二次使用。 [4] 
颱風“茉莉”於2009年9月29日獲得命名 [13]  ,於10月4日凌晨加強為超強颱風,在當天下午達到巔峯強度並保持超強颱風強度直至10月6日,期間與颱風芭瑪發生雙颱風效應,後在西風帶的影響下轉向東北方向行進並逐漸減弱,10月8日5時,以颱風強度登陸日本愛知縣南部沿海,10月8日夜間至9日白天在日本以東洋麪逐漸減弱變性為温帶氣旋,於9日上午被中央氣象台停止編號。 [8] 
颱風“茉莉”為厄爾尼諾發展背景下生成於西北太平洋遠洋低緯地區、發展強盛的秋颱風 [7]  [12-13]  ,也是2007年以來第一場登陸日本的颱風。其橫掃人口稠密的日本中部,造成日本18個縣至少2人死亡,約110人受傷,導致受災地區一些房屋被毀,工廠停工,交通陷入混亂 [2] 
中文名
超強颱風茉莉
外文名
Super Typhoon Melor
名稱來源
馬來西亞
名稱含義
茉莉花
國際編號
0918
JTWC編號
20W
菲律賓名
Quedan [11] 
起編日期
2009年9月29日(CMA最佳路徑) [6] 
停編日期
2009年10月9日(CMA最佳路徑) [6] 
CMA數據
超強颱風(65m/s) [6] 
JMA數據
猛烈颱風(110kt) [9] 
JTWC數據
五級超級颱風(150kt) [10] 
影響地區
日本 [2] 
人員傷亡
至少2死 [2] 

颱風茉莉命名由來

茉莉花 茉莉花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錶,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命名錶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 [5] 
“茉莉”一名由馬來西亞提供,含義即為茉莉花,在台風命名錶中排第92位,本次為“茉莉”名稱第二次使用。 [4] 

颱風茉莉發展過程

颱風茉莉風暴生成

熱帶低壓18W、芭瑪與茉莉 熱帶低壓18W、芭瑪與茉莉
2009年9月28日,一個擾動的對流雲層在波納佩島東北約370公里處形成。衞星圖像顯示,該擾動的低層環流中心已開始形成。當晚,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對其發出熱帶氣旋生成警報。
9月29日,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同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並給予熱帶氣旋編號20W。當晚20時,日本氣象廳將熱帶低壓20W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茉莉”,給予其國際編號0918。中央氣象台也隨即將“茉莉”升格為熱帶風暴並開始編號。 [8] 

颱風茉莉發展強大

增強中的茉莉 增強中的茉莉
受惠於良好的下墊面環境,“茉莉”在向西北方向行進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發展強大。
10月1日凌晨,“茉莉”加強為強熱帶風暴,當天下午即加強為颱風。
10月2日凌晨,茉莉加強為強颱風,增強速度開始放緩。
10月4日凌晨,茉莉加強為超強颱風,後強度又開始明顯上升,中央氣象台對“茉莉”的最高風力評級達到17級以上(65m/s)。同日上午,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茉莉”升格為五級超級颱風,一度將其一分鐘風力評級提升至150節,並在接下來的36小時持續給予了“茉莉”140節的評價。日本氣象廳則是將“茉莉”評級為十分鐘風速110節的猛烈颱風。自此,“茉莉”成為了2009年自颱風彩雲以來第二個五級超級颱風與猛烈颱風。 [8-10] 
芭瑪與茉莉發生雙颱風效應 芭瑪與茉莉發生雙颱風效應
“茉莉”在西行增強過程中與颱風芭瑪發生雙颱風效應,對“芭瑪”產生了一定的牽引作用,導致其折返滯留併產生了詭異的行進路徑。 [7] 

颱風茉莉轉向減弱

轉向減弱的茉莉 轉向減弱的茉莉
10月6日後,受到西風槽的影響,“茉莉”開始逐漸轉向東北方向行進,逐漸靠近日本並逐漸減弱,與颱風芭瑪的雙颱風效應也開始逐漸解除。
10月6日下午,“茉莉”減弱為強颱風。
10月7日下午,“茉莉”減弱為颱風。
10月8日早晨5時,“茉莉”在日本愛知縣登陸,登陸時強度為颱風級,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3級(38米/秒),並在當日橫掃日本中部。
10月8日下午,“茉莉”減弱為強熱帶風暴,並於14時從日本仙台東部出海。
10月8日夜間,“茉莉”減弱為熱帶風暴。
10月9日,茉莉在日本以東洋麪變性為温帶氣旋,中央氣象台於9日上午8時對其停止編號。 [8] 
在事後發佈的最佳路徑中,中國氣象局將“茉莉”轉温的時間提前到了10月8日晚20時,轉温時強度為強熱帶風暴級(25m/s)。 [6] 

颱風茉莉颱風特點

颱風“茉莉”為厄爾尼諾發展背景下生成於西北太平洋遠洋低緯地區發展強盛的秋颱風 [12-13]  ,具有生成位置偏遠 [13]  、強度猛烈、與颱風芭瑪發生雙颱風效應等特點 [7] 
颱風茉莉全生命週期路徑(JTWC製作) 颱風茉莉全生命週期路徑(JTWC製作)

颱風茉莉颱風影響

颱風茉莉日本

2009年第18號颱風“茉莉”於10月8日清晨5時多在愛知縣知多半島附近登陸,以每小時50公里的速度向東北偏北方向移動。颱風中心氣壓為960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風速為每秒40米,最大瞬間風速為每秒55米。中心東南220公里以內及西北170公里以內為風速每秒25米以上的暴風區。8日至9日,“茉莉”將貫穿本州島,到達日本北部地區。
“茉莉”是2009年第一場登陸日本的颱風,它橫掃人口稠密的日本中部期間,“茉莉”造成日本18個縣至少2人死亡,近百人受傷,導致受災地區一些房屋被毀,工廠停工,交通陷入混亂。日本至少440架國內和國際航班被迫取消,一些高速公路暫時關閉,部分新幹線停運。由於颱風過境恰逢上班早高峯,引發交通混亂,車站內擠滿乘客。 [1] 
“茉莉”給日本各地交通運輸造成較大影響。新幹線8日上午一度暫停運行,普通鐵道也大面積停運,對早晨人羣出行造成嚴重影響。多條高速公路因颱風而被部分封閉。到當天中午,日本全國已有超過440個航班因颱風而被取消。 [1] 
東海道新幹線列車因狂風暴雨在靜岡、愛知、岐阜縣等區間路段停運,“希望”號和“光”號共有18個車次被取消。開往東北、上越、山形和秋田等方向的新幹線也因東京上野到埼玉縣大宮區間有強風而暫時停運。在首都圈內,山手線電車全線停運近3小時。東海道、常磐、中央、總武、京濱東北和埼京等各主要線路電車相繼停運,在上班早高峯時造成極大混亂。東京地鐵公司的東西線和千代田線等也減少了運行車次,小田急等私營鐵路也曾暫時停運。颱風附近區域的鐵路相繼停運,約330萬人出行受阻。颱風還造成部分地區停電,一些民房等設施受到損壞。 [2] 
日本南部四國和九州兩島的部分地區7日受“茉莉”影響狂風大作,風速超過每小時90公里。在宮崎、鹿兒島和高知等縣,大風颳翻一些房屋屋頂,吹倒部分樹木和電線杆。 [2]  截至8日傍晚,“茉莉”已造成日本兩人死亡,約110人受傷。日本全國各地的交通陷入癱瘓狀態,日本航空公司和全日空公司近500架次國內航班被取消,4萬多乘客出行受阻。日本南部地區已有1萬多户民宅電力中斷。西日本旅客鐵道公司決定停運當天的100多個車次。受大風影響,許多地方已停止輪渡運輸。儘管煉油廠生產尚未受波及,但日本石油公司和出光興產石油公司等企業已宣佈暫停石油運輸。 [3] 
茉莉造成的破壞景象

颱風茉莉美國

關島
在“茉莉”持續朝西,向着北马里亞納羣島的方向前進,威力也將增強至接近最大時,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在簡報中指出,“茉莉”預計以近乎超級颱風的強度通過該羣島,北马里亞納羣島塞班島與蒂尼安島發佈颱風警報,關島則發佈熱帶風暴警報。時任美國聯邦緊急災難處理署署長傅格特在華盛頓告訴記者:“根據預測,‘茉莉’將增強為超級颱風。如果颱風吹襲北马里亞納與關島,政府隨時準備支援。”
加利福尼亞州
2009年10月14日,“茉莉”殘餘温帶氣旋在盛行西風的作用下抵達美國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亞州,並打破了當地數項降水記錄。加州當地媒體曾報道説,“茉莉”殘餘温帶氣旋的風速高達每小時70英里。由於這場風暴,一些樹木和電線被倒塌。“茉莉”殘餘温帶氣旋在加利福尼亞的聖克魯斯山脈產生了高達10英寸的降水。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