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李嶠詩作)

鎖定
《風》是唐代詩人李嶠的詩作。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樹葉脱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能掀起滔滔波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全詩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字對舉排列來表現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作品名稱
作    者
李嶠
創作年代
初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⑴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裏指吹。三秋:秋季,一説指晚秋,農曆九月。
⑵二月:早春,農曆二月,一説指春季。
⑶過:經過。
⑷斜:傾斜,歪斜。 [2] 

白話譯文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滔滔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2]  [11] 

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遊瀘峯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葱鬱。等及峯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3]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着,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瞭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温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於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隱性地昭示着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温情關懷。“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温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温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説,直接表白。“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捲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衝雲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温情,風之柔情,風之痴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此詩講究對仗。如“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如果説,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後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綜觀全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而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4-6] 

名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楊乃喬千家詩新編》:筆法細緻,觀察敏鋭。 [7]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語言精練、準確、形象。 [8]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羊玉祥《古典詩文鑑賞》:四句皆對,字字皆對,也比較板滯。 [9] 

作者簡介

李嶠像 李嶠像
李嶠,唐代詩人。字巨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二十歲進士及第,為監察御史。武則天時官主宰相,後因罪貶廬州別駕卒。擅長詩文,與蘇味道齊名,時人稱為“蘇李”;又與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後被尊為“文章宿老”。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風格典雅華麗。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李嶠集》;今存《雜詠詩》十二卷,《單提詩》一百二十首;《全唐詩》中有其作五卷。 [10]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全唐詩(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76
  • 2.    王值西 趙永芳.唐詩三百首[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7
  • 3.    蔣焱蘭 周馥華.中華上下五千年謎語趣話[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71
  • 4.    蔡義江.絕句三百首[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5
  • 5.    時維.唐詩300首[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4:87
  • 6.    趙永芳 馬雪飛.唐詩誦讀[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8
  • 7.    楊乃喬.千家詩新編[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118
  • 8.    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382
  • 9.    羊玉祥.古典詩文鑑賞[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46
  • 10.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729
  • 11.    崔鍾雷主編.唐詩三百首[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2009: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