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險預控管理

鎖定
風險預控管理是以風險危險源為對象,展開各個工序、各個環節的分析和研究,在找到產生危險源的原因之後,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防止事故的出現,從而將風險降到最低。此管理觀念,被廣泛地使用到煤炭安全管理工作中,其不僅僅有利於提高煤炭安全管理工作的水平和質量,還將保證煤礦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全面提高。 [1] 
中文名
風險預控管理 [1] 
定    義
以風險危險源為對象,展開各個工序、各個環節的分析和研究,在找到產生危險源的原因之後,採取有效的措施去防止事故的出現,從而將風險降到最低
類    型
經濟術語
在陳舊的安全管理理念中,礦井機械化程度低,安全管理理念落後,安全管理基本是被動的、落後的,而在現代安全管理中,人的生命價值更為重要,安全與生產的位置倒換,安全管理理念不斷更新,安全管理模式由以往的被動管理轉變為超前預控,隨着管理模式的發展變化,煤礦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應用而生,它是觀代安全管理發展的產物,所以風險預控管理體系是現代煤礦安全生產管理的必然選擇。以PDCA閉環管理為運行模式的風險預控管理體系不同於現行的煤礦安全檢查管理法和安全隱患排查管理法,它具有全方位管理、全過程管理、螺旋上升管理、以預控為核心、雙保險、閉環式管理的特點。
通過建立煤礦安全預控管理體系,建設本質安全型礦井,變被動為主動,變事後處理為超前防範;建立安全長效控制機制:讓管理走在事故前面,切實消除事故的發生。煤礦事故的可防以及事故風險的可控的管理過程’是整個體系強調的重點,由於其管理形成了一套自動循環以及閉環管理長效機制,從認識觀以及方法論來講,都是全面推行我國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必然選擇。
煤礦風險預控管理體系的運行過程:
基於風險預控理論的煤礦安全生產管理是一種過程式管理,其安全管理的過程可以根據不同煤礦的具體特點進行相應的變動,但其過程大致包括五個階段:
1.危險源辨識。危險源是煤礦系統可能威脅煤礦職工生命財產安全或者帶來煤礦生產不穩定等危害的根源或者狀態。危險源是煤礦企業生產和管理過程中發生事故的起因,同日寸,危險源存在於煤礦企業建設、生產和改造的各個環節之中,對於煤礦危險源的辨識是煤礦風險預控管理的首要內容。煤礦危險源的辨識要求針對不同煤礦的特點,做好煤礦危險源的分類,根據不同類別危險源的特點,綜合運用企業人力、機械設備和環境支持等方法,對煤礦危險源進行檢測。同時要求在煤礦生產全過程進行各個環節的危險源檢測,及時地記錄與彙總分析。
2.風險評估。危險源辨識完成後,進行風險評估,根據風險評估矩陣,通過確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可能造成的損失確定風險等級,針對管理對象和風險等級編制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完成單位風險管理表的初稿。各單位將本單位制定的初稿上報風險管理小組下設的各個專業科室,由專業科室組織相關科室、基層單位主要管理人員、現場操作人員對初稿進行補充和完善,通過雙向反饋、修改及審核,通過至少3輪修改後,下發到原上報區隊。隨着生產實際條件的變化,危險源辨識、風險評估、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的制定都是需要不斷測評和改進的,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體現PDCA管理模式。
3.制定管理標準及管理措施。通過危險源辨識提煉出管理對象,針對管理對象制定出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從而控制以及消除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危險源,防止事故的發生。制定的管理標準必須達到國家、行業以及企業標準,並且做到只要達到這條標準就能消除相應的危險源;管理措施的制定要針對不同的管理對象,有針對性的制定,不能一概而論,措施要具體,符合現場實際,能更好的指導現場安全生產。
4.危險源監測。危險源監測包括對危險源的狀態監測和風險控制過程監測,危險源狀態監測關注其是否處於安全狀態。危險源監測是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監測不斷提高體系運行效率,促進煤礦安全生產長治久安。
5.風險預警。煤礦應對生產過程中的各類危險源的風險進行預期性評估,按照其嚴重度和特徵設定風險預警等級,並根據危險源動態檢測中暴露出的各種風險及時發出風險預警指示,使管理層級相關人員及時採取相應的措施以消除或降低風險,達到可接受水平,從而避免不期望的結果出現。通過危險源辨識能夠有效的掌握煤礦危險源的數量以及分佈情況,弄清楚安全管理的對象以及現狀:通過風險評估,掌握每個危險源發生實效的可能性以及造成的後果,找出不可承受風險的危險源以作為安全管理控制的重點。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標準的要求,對具有不可承受風險的危險源制定安全控制標準以及措施。通過檢測危險源,掌握危險源的風險變化狀況以及是否處於可控狀態。通過判定風險是否能夠承受,將檢查結果與評估標準進行對照,確定風險不可承受的隱患,報告和通知相關人員。通過風險預警及時發現危險源,按照警情(輕警、中警、高警、巨警)提示責任單位以及責任人及時採取措施消除風險。最後通過體系的績效考核,檢查體系的運行效果,評價礦井安全等級,強化體系的有效執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