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采堂

鎖定
“風采堂”是北宋名臣餘靖的後裔的家族堂號。
中文名
風采堂
表達式
北宋名臣餘靖的後裔的家族堂號
適用領域
名人
應用學科
歷史

目錄

風采堂來歷

餘靖(1000年-1064年,韶州(今廣東韶關)人,原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諡襄)是宋朝的著名的大臣,天聖二年進士,天聖八年書判撥萃頭名。景祐四年因越職言事,諫救范仲淹被貶而著名,與范仲淹歐陽修尹洙並稱“四賢”。後復職遷任右正言,與歐陽修蔡襄王素並稱“慶曆四諫”,為“慶曆新政”的重要成員。曾經三使契丹,成功説服契丹與宋廷和解。皇佑四年與狄青孫沔一起平定廣南路儂智高叛亂,平亂後獨留廣西做搜擒亂黨和戰後復建復產等善後工作,先後任潭州、青州知州。嘉佑五年交趾(今越南)犯邊擾民,朝廷認為餘靖“恩信著於嶺外而令交趾畏”,命為廣西體量安撫使率兵平亂,餘靖以一紙檄文,不費一兵一卒就令交趾遣使求和,繼而留為廣州知州兼廣東經略使、安撫使、市舶使等職,對南方的和平穩定作出巨大的貢獻。餘靖為官四十多年,兩次被貶,三次復出。歷任虔州贛縣尉、宣州司理參軍、知洪州新建縣、秘書丞、集賢校理、右正言、知制誥,還分別在桂州、潭州、青州、廣州等多個地方任行政軍事長官,官至工部尚書、柱國、始興郡開國公,卒後贈刑部尚書,諡“襄”,後人尊稱他為“忠襄公”,歐陽修作《贈刑部尚書餘靖襄公神道碑銘》記其功績。
餘靖生前好友及同僚、書法名家蔡襄曾作詩“總有謀猷裨帝佑,更教風采動朝端”贊之,宋仁宗也曾御筆親題“風采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餘靖的後人就以風采堂為家族堂號,以紀念祖先的豐功偉績。

風采堂基本介紹

一、韶關餘靖紀念館:又名餘忠襄公祠、風采堂,省級保護文物,位於韶關市區建國路餘相巷,原是餘靖祖孫幾代的祖居,後人將祖居改建為祠堂,供奉祭祀餘靖,是為餘忠襄公祠,到80年代,該祠因歷史原因已改為民居,香港餘氏宗親會花巨資將原址購回,重建為餘靖紀念館。餘靖紀念館建設風格是具有嶺南古民居特色的重樓複式建築,總建築面積273平方米,為一堂五室,二進三門,重樓高閣。主樓高19.8米,拾級而上,層層遞進,建於祠堂最高層“風采堂”,莊重風雅,別具特色。風采堂西側立有精刻的大理石碑 餘靖紀念館記:左側是刻有宋、歐陽修贈《餘靖神碑銘記》;右側是刻有《餘忠襄公傅略》。風采堂內有富麗堂皇的“風采流芳閣”,閣內端坐着栩栩如生的餘靖木雕塑像。據説,此雕像的設計的依據餘氏族譜珍藏的名賢忠襄公真像而塑,原像的真品用宮廷黃絹精繡,曾藏於韶關市風采樓上,六十年代由省文物工作隊收藏。這座新建餘忠襄公祠,恢復了餘氏宗祠的古老牌坊、牌坊建築古樸、氣勢雅典。韶關現存的還有餘靖墓風采樓等用來紀念餘靖的省級保護文物。
二、荻海風采堂:又名名賢餘忠襄公祠,省級保護文物,位於廣東省開平市風采中學內,始建於清光緒32年(1906年),民國3年(1914年)竣工,是開平、台山兩地余姓族人紀念他們的祖先餘靖而修建的,由風采堂和風采樓兩個主體建築物組成,擁有三進六院十五廳堂,總面積5364平方米。它的結構形式既繼承了中國古代建築的民族風格,又吸取了西洋建築的藝術特色,結構嚴謹,瑰麗宏偉,在僑鄉建築裏獨具一格。風采堂從建祠之初就是祠庠合一,中間為祠堂,東西兩翼為學校,現為開平風采中學。
三、新會風采堂:位於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新會一中內,現為新會一中圖書館。原是餘氏族人將建於明末、祭祀餘靖的“餘忠襄公祠”舊祠堂拆了重建而成,由台山荻海(現屬開平)人餘清江設計,民國23年(1934年)奠基,民國26年竣工。用磚、石、混凝土仿古構造,歇山頂,重檐。平面結構為12柱,進深3間。置於1.4米高石台上,天花板施民族形式圖案裝飾,總面積為352平方米。堂前空地上立有石制旗杆。
四、其他地方的風采堂:廣東及餘靖後人足跡所到之處,大多數都有名為風采或武溪的祠堂、會館、學校、社團組織用來紀念餘靖、敦親睦族,如羊城武溪書院(已沒)、香港風采中學、開平風采中學、開平風采華僑中學、台山武溪中學、廣州八賢堂(已沒)、海豐風采堂等等。由於資料所限,恕不一一列舉。
五、海外的餘風採堂組織:早年移居香港、澳門、台灣以及東南亞、美國、加拿大等海外地區的餘靖後裔也紛紛在居住地建立餘風採堂、餘氏宗親會等組織,並且互相間聯繫緊密,為國內外的餘氏家族文化建設和國內的慈善教育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香港的餘風採五堂會、餘氏宗親會,在重修餘靖墓、韶關餘靖紀念館、荻海風采堂和國內救災捐款、教育醫療捐助等各種慈善公益事業上不遺餘力,捐出大量的人力物力。
六、風采月刊:由台山、開平餘氏族人在上世紀20年代創辦,由余氏組織、宗親、朋友捐助的餘氏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