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風暴一號

鎖定
風暴一號(代號:FB-1)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一型兩級液體運載火箭,主要用於地球低軌道衞星發射。
風暴一號火箭是在長征二號火箭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作為推進劑。風暴一號於1970年啓動研製,1972年8月10日首次發射獲得基本成功,1973至1974年兩次發射失利後,1975年7月26日,風暴一號成功發射長空一號衞星 [1]  。1982年該火箭停止使用 [2] 
風暴一號是中國首次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發射的的運載火箭,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表明中國掌握了導彈多彈頭技術 [3] 
中文名
風暴一號
外文名
Feng Bao 1 [6] 
所屬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火箭代號
FB-1
前型/級
長征二號
次型/級
長征四號
國    家
中國
研製單位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
火箭全長
32.57米
起飛質量
192.7噸
運載能力
地球近地軌道2噸
火箭現狀
已退役

風暴一號發展沿革

風暴一號歷史背景

風暴一號總裝 風暴一號總裝
中國上海作為老工業基地,已經有了探空火箭和防空導彈的抓總研製經驗,以及上海本身工業基礎條件比較好,人才優勢比較突出。鑑於此,1969年8月1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指示:上海不僅可以搞導彈,也可以搞火箭和衞星,還可以搞洲際導彈。根據周總理的這一指示精神,同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上海下達了“701工程”任務,任務中主要包括由上海抓總研製火箭和衞星。火箭命名為風暴一號,衞星命名為長空一號。
風暴一號的原型是中國第七機械工業部(簡稱:七機部,為航天部前身)一分院正在研製的遠程地地導彈,改型後為二級火箭。上級要求一定要在1970年完成初樣。任務明確後,上海立即抽調一批骨幹去七機部學習,調集圖紙資料,隨後七機部還支援了上海一些技術人員 [1]  [4] 

風暴一號研製進程

196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上海下達了“701工程”任務,任務中包括研製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研製大推力運載火箭需要進行多次冷熱試車,為此要建設一個液體火箭發動機試車台。經過多方勘察,工程指揮部最後選定湖州郊外的金雞山麓,並將該建設工程命名為“七〇一三工程”。
1970年2月,“七〇一三工程”建設項目啓動,歷經兩年時間,該試驗規模可達400噸推力的大型運載火箭液體發動機試車台,連同土建工程、專用設備製造和設備安裝調試都全部完工 [12] 
風暴一號火箭和長空一號衞星
風暴一號火箭和長空一號衞星(2張)
1972年8月10日,風暴一號火箭進行了首次發射,並獲得了基本成功,驗證了火箭總體設計方案的基本正確,各系統工作協調,為正式發射衞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73年9月,風暴一號第二次飛行試驗未成功。
1974年7月,風暴一號第三次飛行試驗未成功。
1975年7月26日,風暴一號成功發射長空一號衞星,衞星質量1107千克,為當時中國發射成功的最重有效載荷 [1]  [5] 
風暴一號準備發射 風暴一號準備發射
1975年12月16日,風暴一號成功發射長空二號衞星 [6] 
1976年11月10日,風暴一號因故障再次發射失敗 [6] 
1977年9月14日和1978年4月16日,風暴一號進行過兩次地地低彈道飛行試驗,由酒泉基地飛向新疆的沙漠地區 [6] 
1978年,風暴一號又因新的故障發生,造成試驗失敗 [6] 
1979年7月28日,風暴一號火箭攜帶3顆空間物理探測衞星從酒泉衞星發射基地起飛。火箭一級、二級主機工作正常,但在滑行段飛行中游動發動機推力下降,直至起飛後297秒自行關機。火箭終因飛行姿態失穩在空中自毀 [1] 
1981年1月25日,風暴一號主機200.1秒正常關機後遊動發動機繼續工作直至3600秒正常關機,試驗取得成功。
1981年9月20日,風暴一號火箭點火起飛,經過7分20秒,3顆衞星按照設定的程序逐一與火箭分離,進入各自預定的軌道。一箭三星發射終於獲得了成功 [1]  ,也是風暴一號火箭的最後一次發射。隨後,中國對火箭的研製發射任務作了調整,上海不再繼續研製風暴一號,其成熟的技術融入和延續到了上海後來研製的長征系列火箭中 [7] 
在風暴一號的11次發射中,共成功了7次,失敗了4次 [1] 

風暴一號技術特點

風暴一號總體佈局

風暴一號總體佈局 風暴一號總體佈局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全長為32.57米,箭體直徑為3.35米,起飛質量192.7噸,火箭由一、二子級組成,除箭體結構外,箭上裝有控制系統、遙測系統、跟蹤測量系統、安全自毀系統、推進系統和電源配電系統等設備。
一、二子級的佈局與長征二號乙基本相同,主要不同處在火箭頭部,為使衞星免受大氣層氣流沖刷,風暴一號在衞星外部裝設了球錐形整流罩。儀器艙位於二子級前部,前端與衞星及整流罩相連,儀器艙殼體作為其支承件,內部裝有控制系統、跟蹤系統、安全自毀系統的大部分儀器。其他儀器安裝在箱間段、級間段及尾段艙體內部。
風暴一號設計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噸,起飛推力為280噸。經過20多個月的試驗、改進、修改、優化、再試驗、再改進,終於基本設計試製完成 [3]  [8] 

風暴一號箭體結構

風暴一號
風暴一號(1張)
風暴一號的箭體結構由整流罩、儀器艙、推進劑貯箱、級間段、箱間段、尾段等部分組成。箭體結構的主要材料是鋁合金。
一子級結構
一子級箭體結構由級間段、氧化劑貯箱、箱間段、燃料貯箱、後過渡段和尾段組成,級間段由級間殼段和級間杆系兩部分不同的結構構成 [3] 
二子級結構
二子級箭體結構由儀器艙、氧化劑貯箱、箱間段和燃料貯箱等部分組成。
燃料貯箱和氧化劑貯箱均為承力式結構,都由橢球形前、後底和較短的筒段構成。貯箱內都安裝有防晃板、消漩器、增壓兼安全溢出管、液位傳感器、温度傳感器等 [3] 
衞星整流罩
風暴一號的衞星整流罩由端頭帽、前錐段、圓柱段組成。端頭帽由玻璃鋼纖維材料製成,具有良好的無線電透波性。前錐段和圓柱段是由金屬蜂窩材料製成,倒錐段由化銑合金材料製成。如果需要,無線電透波窗口和操作窗口可以在柱段和前錐段上開口 [3] 
星箭對接
風暴一號改進型火箭可以提供標準的937B和1194機械接口,衞星的下端框與火箭的有效載荷支架的上端框對接,通過包帶來鎖緊。也可以提供爆炸螺栓型接口 [3] 

風暴一號推進系統

風暴一號火箭發動機 風暴一號火箭發動機
風暴一號採用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泵壓式推進劑輸送系統和自生增壓系統組成的推進系統,使用自燃推進劑,氧化劑為四氧化二氮,燃料為偏二甲肼
一子級系統
一子級推進系統由組合發動機、推進劑輸送系統、增壓系統、火工品及電纜、機架等構成。火箭發動機由4台獨立的單機通過機架並聯而成的組合發動機 [3] 
二子級系統
二子級推進系統由推力室、渦輪泵、渦輪工質供應系統、推進劑供應系統、增壓系統、火工品及電纜和機架等組成 [3] 

風暴一號一箭三星

風暴一號 風暴一號
風暴一號為了保證用1枚火箭發射成功3顆衞星,首先通過重新組織全箭振動試驗,準確掌握了多星狀態下的結構動力學特性;合理設計衞星結構和安排三顆衞星的位置,改進穩定系統使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和寬裕度,解決了多星的火箭結構動力學問題。第二是通過精心安排衞星的分離程序,增加反推火箭的數量、調整反推火箭的位置,合理安排衞星的位置和分離方向,確保衞星分離時不發生碰撞,不被燃氣污染,可靠地進入各自的軌道。第三是通過嚴格控制慣性器件引起的誤差和改進制導方法,提高了入軌精度。此外,通過挖潛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衞星的軌道高度,以延長使用壽命 [1]  [10] 

風暴一號飛行程序

風暴一號典型飛行程序
時間(秒)
事件
時間(秒)
事件
T-3.00
一子級發動機點火
T+137.156
衞星整流罩分離
T+0.00
火箭起飛
T+233.622
二子級主發動機關機
T+7.00
程序轉彎開始
T+416.822
二子級遊動發動機關機
T+123.156
一子級發動機關機指令(預令)
T+421.822
星箭分離、二子級反推
T+125.856
二子級主發動機點火
T+422.322
二子級反推、轉動
T+126.856
一子級分離、二子級遊動發動機點火
T+423.702
控制系統斷電、飛行結束 [3] 
風暴一號發射 風暴一號發射

風暴一號發射記錄

風暴一號發射記錄
序號
發射時間
發射場
載荷
軌道
備註
1
1972.8.10
酒泉
試驗配重
近地
成功
2
1973.9.18
酒泉
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失敗 [9] 
3
1974.7.12
酒泉
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失敗 [9] 
4
1975.7.26
酒泉
長空一號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成功
5
1975.12.16
酒泉
長空二號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成功
6
1976.8.30
酒泉
長空二號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成功
7
1976.11.10
酒泉
科學實驗衞星
近地
失敗
8
1977.9.14
酒泉
試驗配重
近地
成功
9
1978.4.15
酒泉
試驗配重
近地
成功
10
1979.7.28
酒泉
實踐二號甲/乙
近地
失敗
11
1981.9.20
酒泉
實踐二號甲/乙
近地
成功 [3]  [6] 

風暴一號所獲榮譽

1985年,風暴一號以“液體地地戰略武器及運載火箭”名義榮獲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1]  [11] 

風暴一號總體評價

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果為中國航天國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風暴一號火箭成功發射“一箭三星”是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一箭多星”技術的國家,也因此意味着,中國由此自己掌握了導彈多彈頭技術,中國的戰略威懾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由於中國國家對火箭的研製發射任務作了調整,上海不再研製風暴一號,其成熟的技術融入和延續到了上海後來研製的長征四號長征二號丁等系列火箭中 [11]  。(《新民週刊》 評
風暴一號火箭成功進行了由上海研製的端頭再入大氣層的耐高温燒蝕考核試驗,為以後中國洲際導彈成功飛向太平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  。(《太空探索》 評
風暴一號火箭 風暴一號火箭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