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類概念

鎖定
類概念形成是一種基本、最廣泛的認知活動之一。類概念形成的過程就是以某種方式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東西作為相同的東西,以便獲取知識並且進行預測。也就是説,抽象出不同物體的共同特徵,根據相似性原則,把彼此相似的物體歸於相同的類概念。 [1-2] 
中文名
類概念
外文名
class concept
形成實質
一種學習的遷移
涵    義
情境遷移到陌生情境的認知能力
運用理論
類比推理能力
隸屬學科
認知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類概念實質

類概念的形成實質上是一種學習的遷移,即將原始訓練的情境遷移到陌生情境的認知能力。類概念這個遷移的過程無疑會運用到類比推理的能力,類比推理是人類認知的核心 [3]  ,而且已經逐漸成為當代認知研究的一個活躍領域。 [4] 
但是有關學前兒童的類概念形成以及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類比推理是如何影響學前兒童形成陌生事物類概念的研究更加稀缺。類比推理對兒童的認知活動非常重要的,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越來越多的學者不斷對類比推理思維加工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類概念涉及理論研究

20世紀7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家提出各種類比推理的理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理論的是Gen-tner.D的結構映射理論。
結構映射理論———類比推理的理論支柱
Gentner. D的結構映射理論 (Structure - map-ping Theory) 是當前類比推理中最具有影響力的理論,繼她之後的關於類比推理的大多數理論都一定程度上反應、借鑑了她的基本思想。該理論認為類比推理包括了結構的提取與映射過程。所謂映射(mapping) ,就是發現源信息與目標信息之間較一致的某些部分,並從記憶中提取源信息應用到目標信息中,最後產生推理的過程。命題表徵是Gentner的結構映射理論的基礎,要解決類比推理的問題,先要形成基於問題的關係結構表徵,再將表徵應用到問題的解決中。結構映射理論認為,在源信息的選擇及目標信息的映射過程中,只要已知源信息的範圍和一個目標信息的範圍就可以在兩者之間建構一個比較; 比較就是將源信息的物體節點映射到目標信息,或者是將源信息範圍的低級關係映射到目標信息範圍。 [5] 
要理解該理論需要注意的是在類比推理過程中被比較的物體屬性未發生映射,映射的是物體共同的內在關係; 高級關係限制低級關係的映射,Gentner稱這種現象為“系統性原則”(sys-tematic principle)。Gentner認為“關係轉換”是兒童從依賴表層特徵到依賴關係特徵,但是兒童的系統性能力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年齡小的兒童和新手往往只注意兩者表面內容的相似性,如大小、形狀等,成人與專家卻關注問題深層結構關係的相似性。 [5] 
結構映射強調類比的映射,是一種操作性能力的反映,關鍵是什麼事物使得類比加工易化以及系統性是否有利於類比映射。結構映射理論把解決類比推理的問題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排列源信息與目標信息之間的特徵、屬性、關係;第二階段,發現源信息與目標信息對應的關係結構;第三階段,用獲取的“工具”來解決問題。根據結構映射理論,一旦獲得了源信息與目標信息,映射過程就得以實現事物之間的類比;這個類比的難易程度根據源信息與目標信息的對應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決定,相似性越高,構建映射越容易,反之越難。 [5] 
層次網絡模型———類概念形成的理論模型
Collins&Qullian提出了層次網絡模型,該模型認為類概念被分層次地組織成有邏輯性的種屬關係,上位類概念處於最高層次,其次為基礎類概念,下位類概念最低,例如動物—狗—沙皮狗。與某一層級類概念相關的特徵總是儲存在該類概念的層次上。例如“汪汪叫”只儲存在“狗”這一層次,不會儲存在“沙皮狗”等下位類概念,儘管“沙皮狗”也能“汪汪叫”。
層次網絡模型觀點體現了經濟儲存原則:許多項目的真命題基本上只需説明一次,這些命題還能對該網絡結構中的某一類概念的新成員進行即時概括,同時也能將新學習的類概念的一般特徵及時應用到更為具體的下位類概念當中。例如要判斷“沙皮狗能汪汪叫”這一命題是否正確,就要先找到“狗”這個節點,並在這個層次上尋找“汪汪叫”這一特徵; 如果找不到,則向上搜索“狗”這一節點,並在這裏尋找“汪汪叫”這一特徵; 完成搜索後做出判斷,既然“狗能汪汪叫”,那麼它的下位類概念“沙皮狗”也能“汪汪叫”。 [6] 
Rosch等人進行的一項研究是為了探究兒童對哪個級別的類概念更敏感的。他們先後給3歲兒童分別呈現玩具,每一次呈現3個,讓兒童指出其中哪兩個更相像; 每次呈現的玩具都不同,有時3個玩具中有兩個屬於同一基礎類概念( 如兩架不同的飛機) ,有時3箇中有兩個來自同一上級類概念( 如一架飛機、一輛小車) ; 每次呈現中總有一個屬於完全不同的類概念( 如一隻玩具小狗)。結果發現,當兩個玩具屬於同一個基礎類概念時,有99%的3歲兒童將這兩個物體認定為同一類概念; 而當兩個玩具同屬一個上級類概念時,只有55%的3歲兒童將它們認定為同一類概念。這表明了年幼兒童對基礎類概念最敏感。 [7] 
我國心理學研究者所的相關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在兒童概念發展的時間先後路線上,基礎類概念處於較前面的位置。 [8-9] 
Markman&Horton使用人工畫線圖形進行測試,結果顯示基礎水平的成績最好; 在有提示語的情況下上位水平的成績明顯提高,而基礎水平的成績沒有變化,説明基礎水平類概念是由事物之間的知覺相似性獲得的,而上位水平類概念的獲得是由語言提示獲得的。 [10] 
參考資料
  • 1.    王亞同,趙國祥,唐耿新 . 5 - 7 歲兒童類比系統性效 應的實驗研究[ J ] . 心理科學, 2005 ( 28 ) : 1086 - 1088.
  • 2.    王亞同,唐耿新,趙國祥 . 類比研究[ M ] . 西寧: 青海人民 出版社, 2005.
  • 3.    GENTNER D , HOLYOAK K J , KOKINOV B N. The ana- logical mind : 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science [ M ] . The MIT Press , 2001.
  • 4.    唐慧琳,劉昌 . 類比推理的影響因素及腦生理基礎研究 [ J ] . 心理科學進展, 2004 , 12 ( 2 ) : 193 - 200.
  • 5.    彭淑娜. 類比推理對學前兒童類概念形成的影響——類概念研究回顧及進展[J]. 嘉應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 2013,31(9):94--100.
  • 6.    COLLINS A M , QUILLIAN M R. Retrieval time from se- mantic memory [ J ] .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 1969 ( 8 ) : 240 - 247.
  • 7.    ROSCH E. Principles of categorization [ M ] / / ROSCH E H. Cognition and categorization. Hillsdale , NJ : LEA , 1978 :27-48
  • 8.    方富熹,方格,希陣慧媛 . 學前兒童分類能力再探[ J ] . 心理科學, 1991 ( 1 ) : 16 - 22.
  • 9.    樊艾梅,李文馥 . 3 - 6 歲兒童層級類概念發展的實驗研 究[ J ] . 心理學報, 1995 ( 27 ) : 28 - 36.
  • 10.    MARKMAN E M , HORTON M S , MCLANAHAN A G. Classes and collections : Principle of organization in the learning of hierarchical relations [ J ] . Cognition , 1980 , 8 ( 3 ) : 227 -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