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願(拼音:y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願和它的繁體本來是意義不同的字。簡體願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心原聲,指恭謹、善良。繁體字“願”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也見於《詩經》等先秦著作。本義指大頭,常用義為希望、願望。還表示樂意、想要,作動詞用。又引申為心願。漢字簡化時,二字混同為一。 [2-3]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4]  、漢典網 [5] 
中文名
拼    音
yuàn
繁    體
部    首
心、廠
五    筆
DRIN [5] 
倉    頡
MFP [5] 
鄭    碼
GGKW [5] 
筆    順
橫、撇、撇、豎、橫折、橫、橫、豎鈎、撇、點、點、斜鈎、點、點
字    級
一級(編號:3094) [1] 
平水韻
去聲第十四·願 [6] 
注音字母
ㄩㄢˋ
總筆畫數
2+12;4+10(部首+部首外)
字形結構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異體字
𢥧、𩕮
統一碼
基本區 U+613F
四角碼
7123₉

文字源流

【甲組】“願”演變流程圖 【甲組】“願”演變流程圖
“願”字和它的繁體字“願”(乙組圖3)原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字,它們都是形聲字。前者以“”為形旁,表示字義與心理活動相關;“”作聲旁,指示讀音。字形為上“原”、下“心”,古代“廠”(ān,山崖形)與“廣”(yǎn,房屋形)字形相近,所以部分字形將“原”上的“廠”寫成“廣”(甲組圖3)。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願”。“願”以“頁”為形旁,“”本義指頭,表義;“原”作聲旁,指示讀音。
“願”與“願”雖然有相同的聲符,但其意義卻大相徑庭。許慎《説文解字》:“願,謹也。”指恭謹、老實,“願”在古漢語中只有恭謹一個意義。《説文》又云:“願,大頭也。”“願”指大頭。“願”字本義未見文獻使用,文獻中多用願為意願、願望之義,但多見於漢代以後的文獻。願字雖未見於先秦古文字,但見於《詩經》,此願字也許是後代傳抄時所改寫,原本當作“𩕾(yuàn)”。“𩕾”本義為顛頂,文獻中常假借為願(願)望等義。睡虎地秦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等秦漢出土文字資料以“𩕾”字為願望之義,而且為常見字。 [2-3]  [7] 
【乙組】“願(願)”演變流程圖 【乙組】“願(願)”演變流程圖
“願”除了希望、願望兩個義項之外,還可以表示羨慕,由此又引申出了思念之義。在佛教傳入之後“願”又引申出了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這個新的意義。現代漢語常説的“願望”在古代漢語中應當寫作“願望”,在現代漢語中才寫作“願望”。 [7]  願和願後世混用,如咒愿(咒願) [21]  、許願(許願) [20]  。現代漢字簡化時,將“願”作為“願”的簡化字。 [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形容詞
質樸;恭謹。
prudent;
honest
《尚書·皋陶謨》:“愿而恭。”
荀子·富國》:“污者皆化而脩,悍者皆化而願。”
愿樸;願民;誠願
動詞
希望。
desire;wish
戰國·屈原《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詒兮,願陳志而無路。”

助動詞。樂意;因符合自己的心思而同意。
be ready to;
be willing to
《論語·公冶長》:“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戰國·屈原《九章·惜誦》:“設張闢以娛君兮,願側身而無所。”
願意;甘願;情願
羨慕,傾慕。
admire
《荀子·彊國》:“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
《韓非子·忠孝》:“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是誹謗其君者也。”

思念。

《詩經·衞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名詞
願望;希望將來能達到的目的
desire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心願;夙願;如願以償
舊時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

《晉書·藝術傳·佛圖澄》:“乃唱雲:‘眾僧祝願。’澄又自祝願。”
《水滸傳》第四五回:“和尚道:‘小僧記得。只説要還願,也還了好。’”
還願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8-9]  《現代漢語詞典》 [10]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魚怨切(yuàn)
願,謹也。從心原聲。 [11] 
【卷九】【頁部】魚怨切(yuàn)
願(願),大頭也。從頁原聲。 [12] 

説文解字注

【卷十】【心部】願
“謹也”注:《咎繇謨》曰:“愿而恭。”
“從心,原聲”注:魚怨切,十四部。 [13] 
【卷九】【頁部】願(願)
“大頭也”注:本義如此,故從頁,今則本義廢矣。《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傳曰:願,每也。此每如《春秋外傳》:“懷私為每懷”、賈誼賦“品庶每生”之每。按《毛詩》願字首見於《終風》“願言則疐”而無傳,則毛意謂與今人語同耳,釋詁曰:“願,思也”,方言曰“願,欲思也”,《邶風》鄭箋曰。願,念也,皆與今語合。丂部曰:“寧,願詞也”。用部曰:“甯,所願也”,心部曰:“憖,肎也”,凡言願者,蓋寧、甯、憖三字語聲之轉,自詩所用已如是,而《二子乘舟》語意尤深,故傳別言之,實非異也。
“從𩑋,原聲”注:魚怨切,十四部。 [14] 

廣韻

魚怨切,去願疑 ‖原聲元1部(yuàn)
願(願),欲也。念也。思也。《説文》雲:“大頭也。”魚怨切。四。
魚怨切,去願疑 ‖原聲元1部(yuàn)
願,敬也。善也。謹也。 [15]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願(願);部外筆畫:10
古文:𩕾
(yuàn)《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虞怨切。並音願。《説文》:大頭也。
又《爾雅·釋詁》:思也。疏:欲思也。《廣雅》:欲也。《書·大禹謨》:敬修其可願。
又《正韻》:顗望也。《禮·少儀》:不願於大家。疏:謂見彼富大不可願效之也。
又羨慕也。《禮·祭義》:國人稱願肰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又每也。《詩·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傳:願,每也。疏:每有所言,思此二子,中心養養然不知所定。
(ruǎn)又《集韻》五遠切。音阮。面短貌。
又葉上聲。《詩·鄭風》:有美一人,淸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又劉向《九嘆》:河水淫淫,情所願兮。顧瞻郢路,終不返矣。◎按願字去聲,亦葉上聲。至訓面短,則止有阮字一音。 [16] 
【卯集上】【心部】 願;部外筆畫:10
(yuàn)《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並音願。《説文》:謹也。
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
又與原通。《論語》:鄉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願同。
(yuán)又《集韻》愚袁切,音元。《周禮·秋官·大司寇》:上願糾暴。劉昌宗讀。 [17]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願”書寫筆順 “願”書寫筆順
“小”的第二筆楷體是點。“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原”長“心”扁,“原”從上、左包圍“心”。“原”,“廠”的首筆橫居上居中,第二筆長撇從左上格撇至左下格;“白”在橫中線上方;“小”的亅(豎鈎)在豎中線右側。“心”,居下半格;首點起筆於“廠”下側,㇃(卧鈎)起筆於豎中線左側,第二點在㇃(卧鈎)上方的豎中線右側。 [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願、願
高本漢系統

ŋ
i̯wăn
願、願
王力系統
ŋ
ǐwan
願、願
董同龢系統
ŋ
juăn
願、願
周法高系統
ŋ
jwan
願、願
李方桂系統
ngw
janh
西漢



東漢





jan


jan
南北朝
願、願
宋北魏前期
元魂痕

jwən
願、願
北魏後期北齊
元魂痕

jwən
願、願
齊梁陳北周隋
元魂痕

jwən
隋唐
願、願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wɐn
願、願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wɐn
願、願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uɐn
願、願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uɑn
願、願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wɐn
願、願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uɐn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8-19]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願、願
去聲
二十五願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魚怨切
ŋjuɐn
集韻
上聲
二十阮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五遠切
ŋiuɐn
願、願
去聲
二十五願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虞怨切
ŋiuɐn
去聲
二十九換

合口呼
一等
次濁
五換切
ŋuɑn
平聲
上平二十二元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愚袁切
ŋiuɐn
禮部韻略
願、願


去聲





虞怨切

增韻
願、願


去聲





虞怨切

中原音韻
願、願

去聲
先天

撮口呼

全清

iuɛn
中州音韻
願、願


去聲
先天





餘眷切

洪武正韻
願、願

去聲
十一霰


次濁
虞怨切
oyen
分韻撮要
願、願

陽去
第十三鴛婉怨乙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8-19]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an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æ̃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æ̃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ɛn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ɛn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ĩ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ẽ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ye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ȵiø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ȵy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yẽ
45
陰去
文讀
yẽ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uĩ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yɔn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ȵian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yn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n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uan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ŋue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uɔŋ
242
陽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yɪŋ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2]  、漢典 [19]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3-06-05[引用日期2014-07-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9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9.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1:433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6]
  • 6.    平水韻 十四願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9]
  • 7.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13-214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52.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71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05.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4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04.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403
  • 1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164.
  • 15.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97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01.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42.
  • 18.    “願”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19.    “願”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20.    許願  .萌典[引用日期2024-02-14]
  • 21.    咒愿  .萌典[引用日期2024-02-14]
  • 22.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7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