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拼音:y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願和它的繁體本來是意義不同的字。簡體願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心原聲,指恭謹、善良。繁體願始見於《説文解字》小篆,也見於《詩經》等先秦著作。本義指大頭,常用義為希望、願望。還表示樂意、想要,作動詞用。又引申為心願。漢字簡化時,二字混同為一。
[2-3]
- 中文名
- 願
- 拼 音
- yuàn
- 繁 體
- 願
- 部 首
- 心、廠
- 五 筆
- DRIN [5]
- 倉 頡
- MFP [5]
- 鄭 碼
- GGKW [5]
- 筆 順
- 橫、撇、撇、豎、橫折、橫、橫、豎鈎、撇、點、點、斜鈎、點、點
- 字 級
- 一級(編號:3094) [1]
- 平水韻
- 去聲第十四·願 [6]
- 注音字母
- ㄩㄢˋ
- 總筆畫數
- 2+12;4+10(部首+部首外)
- 字形結構
- 合體字,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 造字法
- 形聲字
- 異體字
- 𢥧、𩕮
- 統一碼
- 基本區 U+613F
- 四角碼
- 7123₉
願文字源流
編輯“願”字和它的繁體字“”(乙組圖3)原是兩個不同意義的字,它們都是形聲字。前者以“心”為形旁,表示字義與心理活動相關;“原”作聲旁,指示讀音。字形為上“原”、下“心”,古代“廠”(ān,山崖形)與“廣”(yǎn,房屋形)字形相近,所以部分字形將“原”上的“廠”寫成“廣”(甲組圖3)。楷書由小篆演變而來,寫作“願”。“願”以“頁”為形旁,“頁”本義指頭,表義;“原”作聲旁,指示讀音。現代漢字簡化時,將“願”作為“願”的簡化字。
“願”與“願”雖然有相同的聲符,但其意義卻大相徑庭。許慎《説文解字》:“願,謹也。”指恭謹、老實,“願”在古漢語中只有恭謹一個意義。《説文》又云:“願,大頭也。”“願”指大頭。“願”字本義未見文獻使用,文獻中多用願為意願、願望之義,但多見於漢代以後的文獻。願字雖未見於先秦古文字,但見於《詩經》,此願字也許是後代傳抄時所改寫,原本當作“𩕾(yuàn)”。“𩕾”本義為顛頂,文獻中常假借為願(願)望等義。睡虎地秦墓竹簡、馬王堆漢墓帛書、銀雀山漢墓竹簡等秦漢出土文字資料以“𩕾”字為願望之義,而且為常見字。
[2-3]
[7]
“願”除了希望、願望兩個義項之外,還可以表示羨慕,由此又引申出了思念之義。在佛教傳入之後“願”又引申出了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這個新的意義。現代漢語常説的“願望”在古代漢語中應當寫作“願望”,在現代漢語中才寫作“願望”。
[7]
願詳細釋義
編輯詞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形容詞 | 質樸;恭謹。 | prudent; honest | 《尚書·皋陶謨》:“愿而恭。” 《荀子·富國》:“污者皆化而脩,悍者皆化而願。” | 愿樸;願民;誠願 |
動詞 | 希望。 | desire;wish | 戰國·屈原《九章·惜誦》:“固煩言不可結詒兮,願陳志而無路。” | |
助動詞。樂意;因符合自己的心思而同意。 | be ready to; be willing to | 《論語·公冶長》:“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戰國·屈原《九章·惜誦》:“設張闢以娛君兮,願側身而無所。” | 願意;甘願;情願 | |
羨慕,傾慕。 | admire | 《荀子·彊國》:“賢士願相國之朝,能士願相國之官。” 《韓非子·忠孝》:“為人臣常譽先王之德厚而願之,是誹謗其君者也。” | ||
思念。 | 《詩經·衞風·伯兮》:“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 |||
名詞 | 願望;希望將來能達到的目的 | desire | 《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晉·陶潛《歸去來兮辭》:“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 | 心願;夙願;如願以償 |
舊時祈禱神佛所許下的酬謝。 | 《晉書·藝術傳·佛圖澄》:“乃唱雲:‘眾僧祝願。’澄又自祝願。” 《水滸傳》第四五回:“和尚道:‘小僧記得。只説要還願,也還了好。’” | 還願 |
願古籍訓釋
編輯願説文解字
【卷十】【心部】魚怨切(yuàn)
【卷九】【頁部】魚怨切(yuàn)
願説文解字注
【卷十】【心部】願
“謹也”注:《咎繇謨》曰:“愿而恭。”
【卷九】【頁部】願(願)
“大頭也”注:本義如此,故從頁,今則本義廢矣。《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傳曰:願,每也。此每如《春秋外傳》:“懷私為每懷”、賈誼賦“品庶每生”之每。按《毛詩》願字首見於《終風》“願言則疐”而無傳,則毛意謂與今人語同耳,釋詁曰:“願,思也”,方言曰“願,欲思也”,《邶風》鄭箋曰。願,念也,皆與今語合。丂部曰:“寧,願詞也”。用部曰:“甯,所願也”,心部曰:“憖,肎也”,凡言願者,蓋寧、甯、憖三字語聲之轉,自詩所用已如是,而《二子乘舟》語意尤深,故傳別言之,實非異也。
願廣韻
魚怨切,去願疑 ‖原聲元1部(yuàn)
願(願),欲也。念也。思也。《説文》雲:“大頭也。”魚怨切。四。
魚怨切,去願疑 ‖原聲元1部(yuàn)
願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願(願);部外筆畫:10
古文:𩕾
(yuàn)《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虞怨切。竝音願。《説文》:大頭也。
又《爾雅·釋詁》:思也。疏:欲思也。《廣雅》:欲也。《書·大禹謨》:敬修其可願。
又《正韻》:顗望也。《禮·少儀》:不願於大家。疏:謂見彼富大不可願效之也。
又羨慕也。《禮·祭義》:國人稱願肰曰:幸哉,有子如此,所謂孝也已。
又每也。《詩·邶風》:願言思子,中心養養。傳:願,每也。疏:每有所言,思此二子,中心養養然不知所定。
(ruǎn)又《集韻》五遠切。音阮。面短貌。
又葉上聲。《詩·鄭風》:有美一人,淸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卯集上】【心部】 願;部外筆畫:10
(yuàn)《唐韻》魚怨切《集韻》《韻會》《正韻》虞怨切。竝音願。《説文》:謹也。
又愨也,善也。《書·臯陶謨》:愿而恭。
又與原通。《論語》:鄉原,德之賊也。朱傳:原,與願同。
願字形書法
編輯願字形對比
願書寫提示
“小”的第二筆楷體是點。“心”的第二筆楷體是㇃(卧鈎)。“原”長“心”扁,“原”從上、左包圍“心”。“原”,“廠”的首筆橫居上居中,第二筆長撇從左上格撇至左下格;“白”在橫中線上方;“小”的亅(豎鈎)在豎中線右側。“心”,居下半格;首點起筆於“廠”下側,㇃(卧鈎)起筆於豎中線左側,第二點在㇃(卧鈎)上方的豎中線右側。
[4]
願書法欣賞
願音韻集成
編輯願中上古音
時代 | 字頭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願、願 | 高本漢系統 | ŋ | i̯wăn | |
願、願 | 王力系統 | 元 | ŋ | ǐwan | |
願、願 | 董同龢系統 | 元 | ŋ | juăn | |
願、願 | 周法高系統 | 元 | ŋ | jwan | |
願、願 | 李方桂系統 | 元 | ngw | janh | |
西漢 | 願 | 元 | |||
東漢 | 願 | 元 | |||
魏 | 願 | 元 | jan | ||
晉 | 願 | 元 | jan | ||
南北朝 | 願、願 | 宋北魏前期 | 元魂痕 | jwən | |
願、願 | 北魏後期北齊 | 元魂痕 | jwən | ||
願、願 | 齊梁陳北周隋 | 元魂痕 | jwən | ||
隋唐 | 願、願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ŋ | i̯wɐn | |
願、願 | 擬音/王力系統 | ŋ | ǐwɐn | ||
願、願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ŋ | juɐn | ||
願、願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ŋ | iuɑn | ||
願、願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ng | jwɐn | ||
願、願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ŋ | ǐuɐn |
願韻書集成
字形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願、願 | 願 | 山 | 去聲 | 二十五願 | 疑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濁 | 魚怨切 | ŋjuɐn | |
集韻 | 願 | 阮 | 山 | 上聲 | 二十阮 | 疑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濁 | 五遠切 | ŋiuɐn | |
願、願 | 願 | 山 | 去聲 | 二十五願 | 疑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濁 | 虞怨切 | ŋiuɐn | ||
願 | 玩 | 山 | 去聲 | 二十九換 | 疑 | 合口呼 | 一等 | 次濁 | 五換切 | ŋuɑn | ||
願 | 元 | 山 | 平聲 | 上平二十二元 | 疑 | 合口呼 | 三等 | 次濁 | 愚袁切 | ŋiuɐn | ||
韻略 | 願、願 | 去聲 | 願 | 虞怨切 | ||||||||
增韻 | 願、願 | 去聲 | 願 | 虞怨切 | ||||||||
中原音韻 | 願、願 | 院 | 去聲 | 先天 | 影 | 撮口呼 | 全清 | iuɛn | ||||
中州音韻 | 願、願 | 去聲 | 先天 | 餘眷切 | ||||||||
洪武正韻 | 願、願 | 願 | 去聲 | 十一霰 | 喻 | 以 | 次濁 | 虞怨切 | oyen | |||
分韻撮要 | 願、願 | 願 | 陽去 | 第十三鴛婉怨乙 | 日 |
願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備註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yan | 51 | 去聲 |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yæ̃ | 21 | 去聲 |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yæ̃ | 5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yɛn | 35 | 去聲 |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yɛn | 1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yĩ | 53 | 去聲 |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yẽ | 55 | 去聲 | |
晉語 | 太原 | ye | 45 | 去聲 | |
吳語 | 蘇州 | ȵiø | 31 | 陽去 | |
吳語 | 温州 | ȵy | 22 | 陽去 | |
湘語 | 長沙 | yẽ | 45 | 陰去 | 文讀 |
yẽ | 21 | 陽去 | 白讀 | ||
湘語 | 雙峯 | uĩ | 33 | 陽去 | |
贛語 | 南昌 | ȵyɔn | 21 | 陽去 | |
客家話 | 梅縣 | ȵian | 52 | 去聲 | |
粵語 | 廣州 | jyn | 22 | 陽去 | |
粵語 | 陽江 | jin | 54 | 陽去 |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guan | 33 | 陽去 |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ŋueŋ | 35 | 陽上 |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ŋuɔŋ | 242 | 陽去 |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ŋyɪŋ | 44 | 陽去 |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2013-06-05[引用日期2014-07-0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9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929.
- 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1.11:433
- 5. 願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6]
- 6. 平水韻 十四願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9]
- 7.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13-214
- 8.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352.
- 9.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7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671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05.
- 11.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44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04.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403
- 1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3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1164.
- 15.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97
- 1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401.
- 17.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342.
- 18. “願”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19. “願”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9]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