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額妝

鎖定
額妝指古代女子華貴豔美面妝。是古代女子妝飾中非常重要一部份,每個時代的額妝都有其相應的時代特點,並且妝飾的改變,與整個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悉悉相關。
中文名
額妝
別    名
梅花妝、額黃之妝、佛妝
來    源
古秦
類    別
古代女子面妝
定    義
古代女子面妝,是古代女子妝飾中非常重要一部份

額妝歷史傳説

傳説及發展
語本《太平御覽》卷九七〇引《宋書》:“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於含章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之華,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後有梅花妝,後人多效之。”
又名“梅妝”。宋陸游《湖山柳姑廟》:“汀月生眉黛,溪梅試額妝。”
南朝梁簡文帝在詩裏説的:“同安鬟裏撥,異作額間黃。”
除此之外,另一樣耳熟能詳的裝飾物“花黃”亦源自於此,花黃是佛妝的延伸,女子們開始用黃色硬紙或金箔剪製成花樣,使用時粘於額上,形狀有星、月、花、鳥等,故名“花黃”。
北朝的花木蘭代父從軍,載譽而歸後,也不忘“當窗理雲鬂,對鏡貼花黃”。

額妝相關記載

額妝記載

孟暉所著的《潘金蓮的髮型》中,對花鈿有着極為詳盡的描寫: “一般多是指用彩絹、彩紙等剪、刻成的小飾物,如立春日的“春勝”、人日的“人勝”等等,這類花飾通稱為“綵勝”。
注:綵勝因為是用絹羅、彩紙剪、刻成的,所以呈薄片狀、平面化,很接近後世的“剪紙花”。因此,這裏所説的“花勝”,作為一種“耀首之飾”,應該是指唐代女性貼在臉上或鬢上的小花片,而不是指絨花、絹花這一類簪戴髮髻上的立體的、仿真的人造花朵。這些小飾物一般都是非紅即綠,在詩文中,紅的花鈿被叫作“朱鈿”,綠的叫“翠鈿”,此外還有金色的就叫“金鈿”,黃色的則稱為“花黃”,安貼花鈿,是利用一種特殊的“呵膠”,“呵膠出遼中,可以羽箭,又宜婦人貼花鈿呵噓隨融,故謂之‘呵膠’”(宋葉廷珪《海錄碎事·百工醫技》)。這種呵膠,只要對着它呵噓一會熱氣,就能變得軟粘,所以“宜婦人貼花鈿”。顯然花鈿就像今天的郵票一樣,在背面塗有呵膠,平時是乾的,當女性需要的時候,也像今天使用郵票一樣,用舌頭去舔潤一會,讓呵膠遇熱變軟,然後就可以貼用了。”

額妝人物圖鑑

陳洪綬的《斜倚熏籠圖》
額妝 額妝
西漢初的長信宮燈
額妝 額妝
《北齊校書圖》中的侍女。
額妝 額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