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潯陽樓

鎖定
《題潯陽樓》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作於元和十一年(816)江州司馬任上。這是一首懷古之作,開篇四句,詩人疑惑陶淵明韋應物的詩句為何能高妙清閒;中間八句,寫出是因為江州的山水美景賦予了陶韋二人創作高妙清閒詩句的能力;最後四句表達了詩人因才情有限,無法將所見景物完美地表達,而愧對江州河山美景的自謙之情。這首詩詩人借對古人文采的思索,及對自己能力不夠的自謙,來讚歎江州河山的美好。
作品名稱
題潯陽樓
作    者
白居易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體詩

題潯陽樓作品原文

題潯陽樓
自此後詩,江州司馬時作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
又怪韋江州,詩情亦清閒。
今朝登此樓,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見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爐峯煙
清輝與靈氣,日夕供文篇。
我無二人才,孰為來其間?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 

題潯陽樓註釋譯文

題潯陽樓詞語註釋

⑴陶彭澤: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日棄官歸去,曰:“我豈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後世傳為佳話。
⑵怪:奇怪。
⑶韋江州:韋應物。中唐著名詩人,曾任江州刺史。韋詩善寫山水田園生與陶詩一脈相承,風格清雅淡遠,成就很高。
⑷有以:得以。有以知其然,即終於知道了原因。
⑸匡山:在江西。與廬山並稱匡廬。從下文“爐峯”看,此處應是單指。
⑹湓(pén)浦:即湓江,源出江西。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
⑺平旦:天明。
⑻爐峯煙:香爐峯上升起的煙氣。
⑼日夕:日夜。
⑽孰為:為什麼。 [1] 
⑾偶成句:偶然間寫下了些詩句。

題潯陽樓白話譯文

我常常仰慕陶淵明,想知道他的文思為什麼高妙而有才情。
我也常常疑惑韋應物,為什麼他的詩情清閒。
今天登上潯陽樓,我才知道他們為什麼如此出色,心中疑惑也消釋了。
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見底;廬山樹木繁茂,山峯高聳像一把劍插在天空。
深夜裏看一輪明月掛在湓江上,清晨看霧氣籠罩香爐峯。
於是不免感慨,是月光與江山的靈氣,給了他們創造文章的靈感。
我沒有他們兩人那麼出色的才能,又為什麼來到這裏呢。
只是因為登上了高樓偶然間寫下了些詩句,實在有愧如此優美的江山景色。 [2] 

題潯陽樓創作背景

貞元(785-805)年間進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書省校書郎,再官至左拾遺,可謂春風得意。誰知幾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諫不諱,冒犯了權貴,受朝廷排斥,被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被貶謫後,於元和十一年左右登上潯陽城樓,觸景生情,不禁撫今追昔,留下了這一抒情詩作。 [3] 

題潯陽樓作品鑑賞

題潯陽樓整體賞析

作者在首二句開篇談到東晉詩人陶淵明,表明自己很喜歡陶淵明的作品,作者覺得陶淵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二、三句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詩人韋應物,稱讚其詩歌具有清新閒遠的情調。陶氏和韋氏與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縣)都有着較深的聯繫。陶淵明是九江當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澤(隸屬九江)縣令。而韋應物曾擔任過江州刺史,亦曾於詩中提及潯陽樓,曰:“始罷永陽守,復卧潯陽樓。”(《登郡寄京師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樓而追憶曾居於江州的前人,對他們的才情抒發強烈的讚揚和佩服。
在前四句中,作者以一“愛”字來説明陶氏的作品對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來表達自己對韋氏的詩才感到很好奇。
至第五、六句,作者的想法漸漸明朗開來,他在登樓之後,知道了為何二人之詩風令他“愛”與“怪”。此二句語言平實,內容簡單,但卻是承上啓下之筆,既讓人明白他提及陶韋二人,説“愛”與“怪”的目的,又引人慾觀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潯陽樓後。究竟是看到什麼或感受到什麼,讓他“有以知其然”。
在第七至第十句時話題一轉,以優美的對偶句向眾人展現出了江州遼遠大氣的美景。
七、八兩句中,“大江”對“匡山”,體現江州山水俱備;“寒”對“青”,清冷的觸感與沉鬱的色彩,體現出山水的氣勢;“見底”與“倚天”相對,下深及江底,上高聳入雲天,體現江州山水的壯闊。在這兩句的描寫中,影像鮮明雄闊,色彩較重,更偏向於可感的視覺和觸覺。而第九、十句則轉向一種迷濛之中。“深夜”對“平旦”,江州無論晨昏日夜,皆有其獨特的美景;“湓浦月”對“爐峯煙”,夜裏月光灑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爐峯雲煙聚散,給人一種似實而幻,幽靜淡雅的迷離感。此二句鋪展出江州的柔美風光,與第前兩句形成較為明顯的對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筆鋒一剛一柔。
如此景觀所包藴的“清輝”與“靈氣”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詩人,給予他們高玄的文思,清閒的詩情。詩至第十一、十二句,作者胸中已瞭然,正是這樣的山水,賦予陶韋二人創作出令其“愛”和“怪”的作品。
抒懷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顯然意猶未盡。第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許在説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時,亦覺官才不如之,雖然對於他人來説,他的為官經歷和詩作文筆皆可以證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絲毫不遜於陶韋,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華前表達出了自謙。最後,他對自己寫下此詩作了一番解釋:“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這首詩是登高興至而偶發之作。才情有限,無法將所見景物完美地表達,愧對江山美景。被貶謫為江州司馬的白居易,其內心有着不得志的苦悶。在“俯仰”一句中,或許亦有可能些微傳達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頓鬱,志不能抒,雖仍為官卻愧對自己想要在其間施展抱負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來,登高望遠往往能給文人騷客許多的感觸或是情致。對於白居易來説亦然。詩題雖為《題潯陽樓》,實乃作者站在潯陽樓上飽覽勝景。讚歎江州河山,並懷古抒情之作。登樓面對壯秀河山的白氏,在詩歌中一路筆鋒飛揚,語句或直白或工巧,寫景揮灑,抒情暢懷。使得全詩富有極強的情緒感染力。 [4] 

題潯陽樓名家點評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袁湘生:詩雖簡短,對前賢的景仰之情,卻寫得真摯可感。詩中寫事寫景,都是點到即止,風格簡古,氣韻清朗,隱隱有陶、韋之風。 [1]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張明非: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帖。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是白居易詩歌固有的風格。 [4] 

題潯陽樓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詩人。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下邽(今陝西渭南東北)。貞元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及左贊善大夫。後因上表請求嚴緝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兇手,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長慶初年任杭州刺史,寶曆初年任蘇州刺史,後官至刑部尚書。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含為事而作”,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其詩語言通俗。和元稹並稱“元白”,和劉禹錫並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 [5] 
參考資料
  • 1.    袁湘生.白居易詩詞新釋:經濟日報出版社,2014年7月:第130頁
  • 2.    馬瑋主編.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白居易: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4年1月:第217頁
  • 3.    施蓉、蘇建科選注.白居易詩精選精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第64頁
  • 4.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白居易詩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08月:第54頁
  • 5.    蕭滌非.唐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