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潤州多景樓

鎖定
《題潤州多景樓》是南宋詩人劉過創作的七言古詩。此詩氣勢雄壯,把身世之嘆,結合在登臨懷古之中,由中原不見,恢復無望,引出家國之怨;由古人引出自己落落不偶。詩通篇充滿牢騷,卻又含融不露;通篇充滿哀傷,卻又慷爽高昂、豪宕激越,充分表達了詩人不甘落寞、勇於進取的雄心壯志。
作品名稱
題潤州多景樓
作    者
劉過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題潤州多景樓作品原文

題潤州1多景樓2
金山焦山3相對起,挹4盡東流大江水。
一樓坐斷5水中央,收拾6淮南數千裏。
西風把酒閒來遊,木葉7漸脱人間秋。
煙塵茫茫路渺渺,神京8不見雙淚流。
君不見王勃9才名今蓋世,當時未遇庸人爾。
琴書落魄豫章城,騰王閣中悲帝子10
又不見李白才思真天然,時人未省11為謫仙。
一朝放浪12金陵去,鳳凰台13上望長安。
我今四海行將遍,東歷蘇杭14西漢沔15
第一江山16最上頭,天下無人獨登覽。
樓高思遠愁緒多,樓乎樓乎奈汝何。
安得李白與王勃,名與此樓長突兀17 [1] 

題潤州多景樓註釋譯文

題潤州多景樓詞句註釋

1 潤州:今江蘇鎮江。
2 多景樓:在鎮江市東北北固山上,知州陳天麟建。
3 金山焦山:在鎮江西北及東北,均在江中,東西對峙。
4 挹(yì):汲取。
5坐斷:佔據;把住。
6 收拾:領略。
7木葉:樹葉。
8 神京:神州京師。此指北宋京城汴京。
9 王勃:唐詩人,初唐四傑之一。
10 “琴書”二句:《唐摭言》載,王勃十四五歲到南方去看望父親,經過豫章(今江西南昌)。當時太守新修滕王閣,設宴閣上,請客人作序文,實際上已讓自己的女婿寫好了。王勃也參加了宴會,他見座客紛紛謙讓,輪到自己,毫不推辭,揮筆便成,文采驚人,在座的人無不欽佩。帝子,指滕王李元嬰,唐高祖之子。王勃《滕王閣》詩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句。
11 未省:未曾,沒有。
12 放浪:放情、浪遊。
13 鳳凰台:在今南京市。李白作有《登金陵鳳凰台》詩,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句。
14 蘇杭:蘇州、杭州,指今江浙一帶。
15 漢沔(miǎn):漢陽、沔陽,指今湖北一帶。
16 第一江山:梁武帝曾稱北固山為“天下第一江山”。
17 突兀:高聳的樣子。 [1] 

題潤州多景樓白話譯文

金山與焦山兀立江中,相對而起,面向着滔滔不絕東流的長江水。
多景樓巍然矗立在水中央,眼前可望盡淮南數千裏大好河山。
在蕭瑟的西風中我帶酒乘閒到此一遊,樹葉漸漸黃落,時令已是初秋。
煙霧塵沙彌漫了天空,北望是渺渺一片,我見不到昔日的京城,滿懷憂愁。
你沒見到王勃的才名今天被認作蓋世無雙,他當時不為人知,被當成凡夫俗子,帶着琴書流落到豫章;
登上了滕王閣,寫詩作賦,感慨悲傷。
你又不見李白的才思真是人間第一,人們不知道他是神仙下凡,
一旦浪遊到金陵,在鳳凰台作詩高吟望長安。
如今我也把四海都將走遍,西邊到過漢沔,東邊到過蘇杭。
如今站在北固山的最高處,眼前沒一人,獨自在這裏騁目遊覽。
樓高我的思緒深遠、愁苦也多,樓啊我又能對你如何?
怎能夠像李白與王勃一樣,名聲與這樓永遠高聳巍峨!

題潤州多景樓創作背景

據宋岳珂桯史》卷二《劉改之詩詞》條載,開禧元年(1205年),劉過遊鎮江,當時岳珂在軍中管糧,劉過與岳珂、章升之、黃機等人四處遊覽,凡名勝之處,都作有詩。這首題多景樓的詩當時最為同伴所欣賞,章升之“為之大書,詞翰俱卓犖可喜”,屬岳珂刻在多景樓上,因事未果。岳珂《桯史》錄詩全首,字句與劉過集中所載多異文。 [2] 

題潤州多景樓作品鑑賞

劉過是著名的豪放派詞人,這首詩也寫得很豪放。因為詩人處在國家多事之秋,對前途充滿擔憂,對中原淪喪充滿傷感,所以豪放中又帶有悲壯。
詩前四句為一段,寫多景樓的形勢,起得很壯闊。詩以多景樓為中心,寫它左右有金山、焦山峙立,地勢險要,山下是滔滔不絕的江水,控制了淮南數千裏。這樣一寫,為下文在多景樓上眺望抒懷作了鋪墊。
“西風把酒閒來遊”起四句為一段,轉入登樓遠眺。詩寫自己在秋天登上多景樓,極目遠望,但是望不見已經淪陷的中原,悲從中來,淚流滿面。這四句風格與前迥異,充滿悲傷悽愁。劉過在多景樓寫過好幾首詩,每首都有這樣的情懷,如《登多景樓》雲:“北顧懷人頻對酒,中原在望莫登樓。”也是寫登樓遠望緬懷中原怨愁。
國家如此,眼前的局勢又很緊張,詩人無由開懷,以下一大段便一瀉而下,抒發自己胸中的抑鬱之氣。劉過是個愛國者,一直以抗敵復國為己任,光宗末年曾上書請求恢復中原被勒令還鄉。他的詩中常常充滿豪宕激越之氣,渴望報國,如《夜思中原》雲:“獨有孤臣揮血淚,更無奇傑叫天閶。”又如《從軍樂》雲:“但期處死得其所,一死政自輕鴻毛。”在這裏,詩人緊密切合“樓”的典故,舉出王勃賦滕王閣、李白遊鳳凰台的故事,抒發感慨。詩儘管由樓而及滕王閣、鳳凰台,因上接北望中原,總顯得有所脱節,前人評劉過詩有粗疏之處,就是指這種情況。劉過這首詩在這裏作了一個大的跳躍,詩表面上寫閣台,實際注目在王勃、李白二人身上。王勃少年以詩文名,後落落不偶,劉過也是如此,四次參加科舉不中;李白學書學劍,朝廷不加重用,劉過也出入戎馬,終被摒棄。劉過正是為王勃、李白抱不平,同時結合自己身世,為自己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忿忿不平。由古代文人的不偶,他想到自己也漂泊四海、浪遊天下,如今登上多景樓,心中滿腔愁緒,無從發泄。最後,詩仍以王勃、李白為喻,説自己今天在此吟詩,怎能如前人一樣名傳千古呢?詩感嘆了自己目前的遭際,覺得實現抱負很難,所以寄希望於身後,希望也能像王勃、李白一樣;可是這希望又很渺茫,他的哀怨便更進一步流露了出來。“樓高思遠愁緒多”是全詩主題,也就是詩人在另一首《登多景樓》詩中所説的“景於多處最多愁”,他的愁僅僅這首詩又豈能包含一盡呢?
全詩氣勢雄壯,把身世之嘆,結合在登臨懷古之中,由中原不見,恢復無望,引出家國之怨;由古人引出自己落落不偶,都很自然。通篇充滿牢騷,卻又含融不露;通篇充滿哀傷,卻又慷爽高昂、豪宕激越,充分表達了詩人不甘落寞、勇於進取的雄心壯志。正是這不可扼滅的志向,驅使他終身為恢復中原而奮鬥。 [2] 

題潤州多景樓作者簡介

劉過(1154~1206)南宋文學家,字改之,號龍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縣)人,長於廬陵(今江西吉安),去世於江蘇崑山,今其墓尚在。四次應舉不中,流落江湖間,布衣終身。曾為陸游、辛棄疾所賞,亦與陳亮岳珂友善。詞風與辛棄疾相近,抒發抗金抱負狂逸俊致,與劉克莊劉辰翁享有“辛派三劉”之譽,又與劉仙倫合稱為“廬陵二布衣”。有《龍洲集》、《龍洲詞》。 [3] 
參考資料
  • 1.    題潤州多景樓(宋·劉過)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4-09-21]
  • 2.    李夢生 .宋詩三百首全解.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 3.    繆鉞等 .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4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