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題情盡橋

鎖定
《題情盡橋》是雍陶在出任簡州刺史時所寫的七言絕句,是送別友人時有感而發的詩篇。全詩用真切樸實的語言突出了一個“情”字,讓讀者心為情動,產生共鳴。
作品名稱
題情盡橋
作    者
雍陶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萬首唐人絕句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創作地點
四川簡陽

題情盡橋作品原文

從來(1)只有情難盡(2),何(3)事名為情盡橋。
自此改名為折柳(4),任他離恨(5)一條條。 [1] 

題情盡橋註釋譯文

題情盡橋詞句註釋

(1)從來:向來。
(2)盡:完。
(3)何:什麼。
(4)折柳:折柳送別,是古代習俗,取“柳”諧音“留”,表示挽留之意。
(5)離恨:離愁別恨。 [2] 

題情盡橋白話譯文

世間最難了斷的就是感情,如何能有情盡橋呢?
就改名為折柳橋吧,該是離恨就像柳葉一條條地擺盪在心頭啊!” [1] 

題情盡橋創作背景

公元854年,雍陶出任簡州刺史。簡州城外,有一座情盡橋,是人們送迎客人的地方。在一個春天,雍陶送客來到情盡橋不解其名,詢問左右,左右回答説:“送迎之地止此,故橋名情盡。他結合自己送別的感受和歷來折柳送別的風俗,建議改為折柳橋。並寫了這首詩送給朋友,抒發了對朋友離別的留戀不捨之情。 [3] 

題情盡橋作品賞析

題情盡橋文學賞析

這詩即興而作,直抒胸臆,筆酣墨暢,一氣流注。第一句“從來只有情難盡”,即從感情的高峯上瀉落。詩人以一種無可置疑的斷然口氣立論,道出了萬事有盡情難盡的真諦。“從來”二字似不經意寫出,含藴卻極為豐富,古往今來由友情、愛情織成的種種悲歡離合的故事,無不囊括其中。第二句“何事名為情盡橋”,順着首句的勢頭推出。難盡之情猶如洪流淹過橋頭,順勢將“情盡橋”三字沖刷而去,詩人的這個疑問也代表了他看待“情”的觀點,真切地表達了前一句“情難盡”所藴含的感情,首尾相呼應,結構緊密,更顯嚴謹,情思綿綿,更顯深長。
前兩句是“破”,後兩句是“立”。前兩句過後,詩勢略一頓挫,好像見到站在橋頭的詩人沉吟片刻,很快唱出“自此改名為折柳”的詩句來。折柳贈別,是古代習俗。詩人認為改名為折柳橋,最切合人們在此橋送別時的情景了。接着,詩又從“折柳”二字上盪開,生出全詩中最為痛快淋漓、也最富於藝術光彩的末句——“任他離恨一條條”。“離恨”本不可見,詩人卻化虛為實,以有形之柳條寫無形之情愫,將無形之情愫量化成為一條條,使人想見一個又一個河梁送別的纏綿悱惻的場面,心中的離別情殤油然而發,感情真摯動人。
詩的發脈處在“情難盡”三字。由於“情難盡”,所以要改掉“情盡橋”的名稱,改為深情的“折柳橋”也是由於“情難盡”,所以寧願他別情傷懷、離恨條條,也勝於以“情盡”名橋之使人不快。“情難盡”這一感情線索貫穿全篇,故給全文一氣呵成的和諧的美感。 [4] 

題情盡橋名家點評

全詩無景物鋪墊,詩人直抒胸臆,情感飽滿奔放,一氣呵成。“從來只有情難盡”,可謂千古真諦,無論是兒女情,還是友情、親情,抑或是愛國、愛民情,都不是説盡就可以盡的。若人的感情真的可以由自己控制,到了一定的地方、程度,便可隨意而止,那世間就不會有那麼多的悲歡離合,人生百年也就少了許多意味。
人這一生,情是最不可少,也是最難捉摸的。這樣看來,還叫什麼“情盡橋”呢?不如叫“折柳”,有多少離愁別恨都宣泄出來,坦然面對,縱使難過,也勝過自欺欺人。(武漢大學教授李敬一 評) [5] 

題情盡橋作者簡介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唐代詩人,生卒年不詳,工於詞賦。少年時家境貧寒,遭遇蜀中動亂後,四處漂泊,曾作詩:“貧當多病日,閒過少年時。”公元834年中進士,公元852年授國子毛詩博士。他的詩作被當時的很多名家稱讚,但由於恃才傲物,他也受到不少人的疏遠。
雍陶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互娛樂,居住在長安城中。後出任簡州刺史,寫下名作《題情盡橋》,一時廣為流傳。晚年閒居廬山養病,過着隔絕塵世的隱居生活。有《唐志集》五卷傳世。 [2] 
參考資料
  • 1.    謝怡慧.唐詩,我的靈魂伴侶 120首陪伴心靈空虛的唐詩名句:嶽麓書社,2004年:第138頁
  • 2.    周道貴.唐詩三百首詳註.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11頁
  • 3.    張學文.離夢別魂 歷代送別詩詞大觀.北京:長征出版社,2007年:第180頁
  • 4.    代漢林.律詩絕句精品鑑賞.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第225頁
  • 5.    李敬一.唐詩宋詞名篇精選精講: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第18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