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

鎖定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上)》是根據美國環境保護局在其網站上發佈的《AirQualityCriteriaforParticulateMatter》譯成。 上卷(第1~5章)系統地描述了顆粒物的屬性、監測方法、污染來源、室外環境濃度以及顆粒物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適合從事環境管理、環境監測、環境工程等事業的工作人員和科研人員閲讀,也可作為大專院校相關專業師生的教學參考書。 [1] 
書    名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
作    者
李昕 美國環境保護局
出版社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5月1日
頁    數
510 頁
定    價
118.00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802094628
語    種
簡體中文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內容簡介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上)》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

顆粒物環境空氣質量USEPA基準圖書目錄

1 緒論
1.1 背景
1.1.1 立法要求
1.1.2 基準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審查過程
1.1.3 前一版顆粒物基準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審查的歷史
1.1.4 顆粒物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1997年修訂版)
1.1.5 顆粒物研究合作計劃
1.2 現行顆粒物基準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審查
1.2.1 文件準備的重要里程碑和程序
1.2.2 評估方法
1.3 基準文件的組織結構
參考文獻
2 顆粒物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其監測
2.1 顆粒物的物理化學性質
2.1.1 基本概念
2.1.2 顆粒物的物理性質和形成過程
2.1.3 大氣顆粒物的化學成分
2.1.4 粗細顆粒物的比較
2.2 顆粒物的監測
2.2.1 顆粒物監測的重要性
2.2.2 顆粒物監測中的問題
2.2.3 半揮發性顆粒物的監測
2.2.4 美國環境保護局監測方法
2.2.5 化學物種監測
2.2.6 無機元素分析
2.2.7 顆粒物中的EC、OC
2.2.8 離子種類
2.2.9 連續監測
2.2.10 單粒子測量
2.2.11 多日低流量顆粒物濾膜樣品
2.3 小結和關鍵點
2.3.1 大氣顆粒物理化學
2.3.2 大氣顆粒物的監測
2.3.3 關鍵點
參考文獻
附錄2A 半揮發性有機物的測定技術
2A.1 用溶蝕器系統測定半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2A.2 收集介質的作用
2A.3 減少溶蝕器的尺寸
2A.4 在溶蝕器中的停留時間
2A.5 擴散溶蝕器在石英膜上的影響
2A.6 採樣過程中樣品化學組成的改變
2A.7 温度和相對濕度的影響
2A.8 撞擊器塗層的影響
附錄2B 分析技術
2B.1.1 能量散射X射線熒光法(EDXRF)
2B.1.2 同步加速器誘導X射線熒光法(S-XRF)
2B.1.3 質子誘導的X射線發射光譜法(PIXE)
2B.1.4 質子彈性散射分析法(PESA)
2B.1.5 全反射X射線熒光法(TRXRF)
2B.1.8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原子發射光譜法(ICP-AES)
2B.1.9 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法(ICP-MS)
2B.1.10 掃描電子顯微鏡法(SEM)
2B.2 有機碳和無機碳
2B.3 連續測量方法
2B.3.1 質量濃度連續測量方法
2B.3.2 有機碳和/或元素碳的連續測定法
2B.3.3 硝酸鹽與硫酸鹽的連續測定法
2B.4 其他連續測量方法
3 大氣顆粒物的質量濃度、來源和排放
3.1 前言
3.2 大氣顆粒物質量濃度的變化形態和發展趨勢
3.2.1 顆粒物質量濃度的季節性變化
3.2.2 顆粒物質量濃度的逐時變化
3.2.3 不同粒徑顆粒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3.2.4 顆粒物各化學組分質量濃度與顆粒物質量濃度的關係
3.2.5 顆粒物及其組分的空間變化
3.3 一次和二次粒子的來源
3.3.1 生成二次粒子的化學反應
3.3.2 用受體模型確定環境顆粒物的來源貢獻
3.3.3 美國的大氣顆粒物背景質量濃度
3.3.4 美國一次顆粒物和二次顆粒物前體物(SO2、NOx、VOCs、NH3)排放量估算
3.3.5 排放清單的不確定性
3.4 小結和重要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3A 全國空氣污染信息檢索系統PM2.5和PM10~2.5數據集的空間和時間可變性
參考文獻
附錄 3B 由特定任務網絡得到的大氣氣溶膠組成數據
參考文獻
附錄 3C 顆粒物的有機組成
參考文獻
附錄 3D 排放源顆粒物的組分
參考文獻
附錄 3E IMPROVE網站觀測到的PM2.5、PM10和PM10~2.5的質量濃度特徵
4 空氣中顆粒物的環境影響
4.1 前言
4.2 空氣中顆粒物對植物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
4.2.1 生態特徵
4.2.2 顆粒物沉積對自然生態的影響
4.2.3 大氣顆粒物沉積的環境影響評估
4.3 大氣顆粒物對能見度的影響
4.3.1 前言
4.3.2 影響大氣能見度的因素
4.3.3 顆粒物和能見度的關係
4.3.4 用照相法模擬能見度的下降
4.3.5 能見度監測方法和監測網
4.3.6 能見度下降的趨勢和現狀
4.3.7 顆粒物型能見度損害的社會影響
4.4 顆粒物對材料的影響
4.4.1 顆粒物和二氧化硫人造材料表面的腐蝕作用
4.4.2 人造物表面的污垢和褪色
4.5 大氣顆粒物對氣候變化和太陽紫外輻射UV—B傳播的影響
4.5.1 大氣顆粒物與太陽和陸地輻射的交互作用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4.5.2 大氣顆粒物對太陽紫外輻射傳播的影響及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衝擊
4.6 小結和主要結論
4.6.1 顆粒物對植物和生態系統的影響
4.6.2 顆粒物對能見度的影響
4.6.3 顆粒物對材料的影響
4.6.4 大氣顆粒物對全球變暖過程和紫外輻射傳播的影響
參考文獻
5 顆粒物及其組分對人的影響
5.1 前言
5.1.1 研究目標
5.1.2 顆粒物及其組分
5.1.3 本文件和舊版文件的聯繫
5.1.4 本章的結構
5.2 暴露的基本概念
5.2.1 暴露水平的概念
5.2.2 暴露的要素
5.2.3 暴露的量化方法
5.2.4 個體暴露水平的計量方法
5.3 顆粒物暴露的主要資料彙總
5.3.1 顆粒物暴露水平計量研究的類型
5.3.2 現有的資料
5.3.3 影響顆粒物暴露水平的因素和關鍵性結論
5.4 顆粒物組分資料彙總
5.4.1 前言
5.4.2 顆粒物組分監測研究
5.4.3 關鍵性發現
5.4.4 影響大氣環境顆粒物組分質量濃度和個人微環境暴露水平關係的因素
5.4.5 現有資料的侷限性
5.5 大氣環境顆粒物質量濃度在顆粒物健康影響的毒理學和流行病學研究中的應用
5.5.1 在毒理學研究申的應用
5.5.2 流行病學研究中應用大氣環境顆粒物質量濃度可能導致的誤差
5.5.3 顆粒物流行病學的暴露水平計量誤差分析
5.5.4 流行病學研究的顆粒物暴露水平計量誤差分析的有關結論
5.6 觀測資料小結及其侷限性
5.6.1 暴露水平的定義及其構成
5.6.2 影響顆粒物質量濃度和暴露水平的因素
5.6.3 個體暴露水平、室內外和大氣環境質量濃度監測值之間的關係
5.6.4 流行病學分析中採用大氣環境顆粒物質量濃度後可能引入的誤差
5.6.5 主要結論
參考文獻
縮略詞 [1]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