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項(拼音:xià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常用字)漢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簡牘文字 [2]  ,另有學者認為此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 [3]  。本義指頸的後部,泛指脖子。項又指種類,引申為量詞,用於分類的事物。項也是姓氏用字。
中文名
拼    音
xiàng
繁    體
部    首
工、頁
五    筆
AMDY [4] 
倉    頡
MMBO [4] 
鄭    碼
BIGO [4] 
筆    順
橫、豎、提、橫、撇、豎、橫折、撇、點
字    級
一級(1370) [1] 
平水韻
上聲三講 [5] 
總筆畫
3+6、6+3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造字法
形聲字
統一碼
CJK統一漢字 U+9879
四角號碼
1118₂ [4] 
注音字母
ㄒㄧㄤˋ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説文解字》説:“項,頭後也。從頁,工聲。”許慎認為“項”是一個形聲字。它的形旁是“頁”(xié),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在這裏讀xié,不念yè。“頁”的本義就是“頭”,所以凡是和頭有關的字,它們的形旁都是“頁”。聲旁“工”字,在上古時期它是“東”韻字,也就是説它的韻母是“ong”。所有的以“工”字為聲旁的字韻母都是“ong”。可是們的現代讀音卻明顯地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讀ang,一部分讀ong。戰國文字作圖1,構型與現代相反,左為“頁”,右為“工”;戰國晚期秦文字定形為左工右頁,篆文構形相同。 [6] 
也有人認為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甲骨文作新附①,從人,在其頭部後面附加弧筆,標示脖頸後面的部位,與《説文》“頭後”的正相吻合。在六書中屬於合體指事。戰國以後變成了從頁工聲的形聲字。 [2]  [18] 
從字的本義來看,“項”是指脖子的後部,脖子的前部叫“頸”,整個脖子叫“領”。但是,從引申義來説,“頸”和“項”的引申義也都可以當整個脖子講。
在古代,剛直不阿、不向權貴屈服的人被稱為“強項”,意為這種人後脖頸強硬,不肯低頭。《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有一次漢靈帝問楊震的曾孫楊奇:“你看我與桓帝相比怎麼樣?”楊奇回答説:“陛下與桓帝相比,就如舜與堯相比。”舜比不上堯,楊奇的意思是靈帝不如桓帝。靈帝聽了很不高興,只好説:“卿強項,真楊震子孫。”另外,在某些方面特長也叫“強項”,如“女排是中國體育的強項”。
“項”字表示後脖頸,在現代漢語裏已經不用了,“項”只是作為語素構成雙音詞,如“項鍊”“項圈”。 [6]  [1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àng
名詞
頸的後部,也泛指脖子。
nuque;neck
《左傳·成公十六年》:“王召養由基,與之兩矢,使射呂錡,中項,伏弢。”
柳子戲《孫安動本》第七場:“賢婿不聽良言勸,到頭恐落項上紅。”
項鍊;頸項;望其項背
〈文言〉冠的後部。

《儀禮·士冠禮》:“賓右手執項,左手執前進容。”

事物的種類或條目。

王明清《揮麈三錄》卷三:“此項虜寇,人數不多,又是歸師,在今日無甚利害。”
項目;事項;強項;分條逐項
經費,款子。
funds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這等一辦,又增加了進項,又恢復了舊產。”
款項;進項;欠項
數學上指不用加、減號連接的單式,如3a2b,ax3


(Xiàng)春秋時國名。故地在今河南省沈丘。

《春秋·僖公十七年》:“夏,滅項。”

(Xiàng)姓氏用字,參看“項姓”。



量詞
用於分項目的事物。

《京本通俗小説·碾玉觀音》:“﹝陽和王﹞教提轄官差人送一項錢與劉兩府。”
形容詞
〈文言〉大;肥大。

《詩經·小雅·節南山》:“駕彼四牡,四牡項領。”


參考資料: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九】【頁部】胡講切(xiàng)
頭(頸)後也。從頁工聲。
【註釋】①頭:桂馥《説文解字義證》:“頭當為頸。《玉篇》:‘項,頸後也。’” [10] 

説文解字注

頭後也。
段注:頭後者,在頭之後。後項雙聲。故項槖亦曰:後槖也。肉部曰:脰,項也。《公羊傳》:搏閔公這脰。何雲:脰,頸也。齊人語,此當曰項而曰頸者,渾言則不別。《小雅》:四牡項領。傳曰:項,大也。此謂項與𨾊同。
從頁,工聲。
段注:胡講切。九部。 [11] 

廣韻

胡講切,上講匣 ‖工聲東部(xiàng)
項,頸項。《説文》曰:“頭後也。”《釋名》曰:“項,確也,堅確受枕之處。”又姓,本姬姓國。《公羊》曰:“為齊桓公所滅,子孫以國為氏。”項燕為楚將,生梁,梁兄子籍,號霸王。胡講切。二。
【校釋】①確:原作“硧”,據鉅宋本、元泰定本、四庫全書原本及《釋名》改。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下】【頁部】 項;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3
《唐韻》胡講切《集韻》《韻會》《正韻》户講切,並學上聲。《説文》:頭後也。《釋名》:項,確也。堅確受枕之處。《儀禮·士冠禮》:緇布冠缺項。注:缺讀如有頍者弁之頍,緇布冠無筓者,著頍圍髮際,結項中,隅為四綴,以固冠也。
又冠後為項。《儀禮·士冠禮》:賓右手執項。注:項,結纓也。
又國名。《春秋·僖十七年》夏滅項。注:項國,今汝隂項縣。《前漢·地理志》汝南郡縣,項。故國。
又《唐書·西域傳》党項,漢西羌別種。
又姓。《韻會》:本姬姓國,齊滅之,子孫以國為氏。《史記·項羽本紀》: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又大也。《詩·小雅》:四牡項領。傳:項,大也。箋:但養大其領,不肯為用。
又《唐韻正》古胡孔切,鴻上聲。張衡《西京賦》:鮪鯢鱨鯋,修頟短項。大口折鼻,詭類殊種。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近義辨析

項、領、頸
“領”指脖子,引申指衣領。“領袖”原指衣領和衣袖,比喻為人表率的人,引申指領導人物。“項”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後部。 “頸”也指脖子,特指脖子的前部。“刎頸”指割脖子,自殺。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工”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❶“工”窄“頁”寬,頂部“工”低,底部“頁”低。❷“工”,提筆收於橫中線。❸“頁”起筆於豎中線左側;ㄇ的左豎寫在豎中線,㇕(橫折)的寬度不超過上橫;豎撇起筆於橫中線上側,撇尖伸向“工”下。 [14]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ɡʰ
ŭŋ
王力系統
ɣ
eɔŋ
董同龢系統
ɣ
周法高系統
ɡ
rewŋ
李方桂系統
g
rungx
西漢



東漢





rung


rung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ɣ
ɔŋ
擬音/王力系統

ɣ
ɔ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ɣ
ɔ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ɣ
擬音/李方桂系統

ɣ
ång

參考資料: [15]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講

開口呼
全濁
胡講切
ɣɔŋ
集韻
上聲
三講

開口呼
全濁
户講切
ɣɪɔŋ
禮部韻略


上聲





户講切

增韻


上聲





户講切

中原音韻

去聲
江陽

齊齒呼

全清

xiaŋ
中州音韻


去聲
江陽





奚降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七養


全濁
户講切
ɣiaŋ

參考資料: [15]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ɕiaŋ
51
去聲

北方官話
濟南
ɕiaŋ
21
去聲

中原官話
西安
xaŋ
55
去聲

西南官話
武漢
xaŋ
35
去聲

西南官話
成都
ɕiaŋ
13
去聲
文讀
西南官話
成都
xaŋ
13
去聲
白讀
江淮官話
合肥
ɕiɑ̃
53
去聲

江淮官話
揚州
ɕiaŋ
55
去聲
文讀
江淮官話
揚州
xaŋ
55
去聲
白讀
晉語
太原
ɕi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ɦɒŋ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ɦuɔ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xan
45
陰去
文讀
湘語
長沙
xan
21
陽去
白讀
湘語
雙峯
ɣɒŋ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hɔŋ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hɔŋ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hɔŋ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hɔŋ
54
陽去

閩語
廈門
haŋ
33
陽去

閩語
潮州
haŋ
35
陽上

閩語
福州
xauŋ
242
陽去

閩語
建甌
xɔŋ
44
陽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5]  、《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778
  • 3.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52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5-17]
  • 5.    平水韻 三講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3]
  • 6.    時學祥,趙伯平主編;中國中央電視台海外中心專題部編.語林趣話 精選本[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7.01:43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2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22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25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643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202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13]
  • 12.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4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92
  • 14.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79-380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3]
  • 1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420-421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4
  • 18.    韓江蘇. 甲骨文“項”等身體部位名考[J].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020, (6):104-1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