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項久雨

鎖定
項久雨,法學博士、政治學博士後,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64]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62-63]  、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69]  。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教育部學位評審專家、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 [69]  。曾任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 [2]  、喀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名譽院長 [69]  [71]  。在《中國社會科學》等國內外CSSCI、SSCI&SCI報刊雜誌發表論文多篇 [65]  。其中,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系列學術論文,分別榮獲中宣部第四屆 [3]  、第六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168]  、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 [4]  ,系列論文被《新華文摘》轉載 [72-73]  [165]  ;榮獲2021年光明日報理論版百篇熱門文章 [5]  。科研成果獲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成果獎 [53-54]  、湖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 [55-56]  、湖北省第九屆高等學校教學成果獎 [68]  、武漢市社科優秀成果獎 [57]  [61]  、武漢大學優秀教學研究論文獎 [58]  [157]  武漢大學優秀教學業績獎 [70]  等。項久雨是武漢大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代表之一 [6] 
中文名
項久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武漢
畢業院校
華中師範大學
武漢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研究生
職    業
教師
學術代表作
《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 [84]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 [85] 
《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 [86]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路的哲學沉思》 [88] 
《<共產黨宣言>的中國意義》 [89]  展開
學術代表作
《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 [84]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 [85] 
《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 [86]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路的哲學沉思》 [88] 
《<共產黨宣言>的中國意義》 [89]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律》 [90] 
《論美好生活的馬克思主義邏輯》 [91] 
《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 [92] 
《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 [93]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創造》 [148]  收起
主要成就
提出了“美好社會”的戰略命題 [20]  [86]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 [93]  [148]  “人類文明新形態” [159]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 [128]  [134]  等研究領域產出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職    稱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62-63]  、武漢大學二級教授 [64] 

項久雨基本情況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項目負責人、教育部學位評審專家、中央高校基本經費全英文教學改革項目主持人 [69]  。國家級人才計劃特聘教授 [69]  、重慶市“巴渝學者”講座教授 [18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學者”特聘教授 [64]  、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69]  。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東亞人文學會副會長、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學者 [69]  。曾經參加“馬工程”重點教材、國家“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建設教材”“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建設工作 [69]  。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教育研究》《光明日報》《人民日報》《求是》等國內外CSSCI、SSCI報刊雜誌發表論文多篇 [65]  ,分別榮獲中宣部第四屆 [3]  、第六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 [168]  、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 [4]  ,系列論文被《新華文摘》轉載 [73]  [165]  ;榮獲2021年光明日報理論版百篇熱門文章 [5]  。論文“對當前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7]  。項久雨在教育教學 [10-11]  、立德樹人 [8-9]  、學術創新 [18]  、服務國家戰略 [59]  等方面表現出色,是武漢大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代表之一 [12]  ,連續多年被武漢大學考核優秀 [66-67] 
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走訪慰問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特聘教 時任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走訪慰問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特聘教
項久雨較早關注和研究西方市場社會主義價值問題,發表過系列學術論文 [144]  [147]  ;較早關注和研究價值觀跨文化傳播理論命題 [113]  [145]  ,是“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 [143]  [149]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空間傳播” [119]  [146]  領域的開拓性學者。近5年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 [93]  “中國道路” [88]  [142]  “人類文明新形態” [159]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 [104]  [117]  “黨的初心使命” [100]  [102]  等重大問題產出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提出了“美好理念” [84]  “美好生活” [85]  [87]  “美好社會” [86]  “美好中國” [115]  等戰略命題、理論觀點,形成了三大代表性的研究方向。
項久雨參加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頒獎典禮 項久雨參加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頒獎典禮
項久雨在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頒獎典禮上發言 項久雨在首屆《中國社會科學》年度好文章頒獎典禮上發言
一是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學理研究。文章《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 [86]  、《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路的哲學沉思》(《哲學研究》2018年第12期) [88]  、《創造美好生活的中國道路》(《理論與改革》2022年第4期) [141]  、《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5期) [93]  、《“走自己的路”的理論深藴》(《江蘇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142]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創造》(《光明日報》2022年8月24日) [148]  等。著作《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之路》(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 [77] 
二是聚焦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學理研究。文章《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 [84]  、《創造美好生活的人類文明新形態》(《教學與研究》2022年第10期) [166]  等。著作“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叢書”之《守正創新的精神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版) [79]  入選中宣部2022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 [51]  ,認為“守正和創新是人類精神文明演進的必由之路” [52] 
三是聚焦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創新貢獻研究。文章《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 [85]  、《論美好生活的馬克思主義邏輯》(《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7期) [91]  、《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10期) [92]  等。著作《中國新貢獻》(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77]  ,系統闡釋了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對世界所作的貢獻 [50] 
項久雨成果發表和轉載的代表性期刊 項久雨成果發表和轉載的代表性期刊
除以上標誌性研究成果外,項久雨近年來在《中國社會科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哲學研究》《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重要報刊雜誌發表學術論文多篇 [65]  ,系列論文被《新華文摘》轉載 [72]  [75]  ;出版學術專著《中國新貢獻》 [77]  《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之路》 [78]  《守正創新的精神文明》 [79]  《中華禮文化精講》 [80]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 [81]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論》 [8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 [83]  等多部;並在SSCI雜誌發表學術論文 [28] 

項久雨個人著作

在《光明日報》(理論週刊)、《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研究》等重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40多篇。主持、參加中外科研項目六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4項。 [1] 

項久雨教育教學

從教30多年來,項久雨熱愛教育事業,關心關愛學生 [13]  [60]  。項久雨主講本科生課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導論”、“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Management Ethnics”(全英文課程)、“形勢與政策”、“本科生專業英語”、“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含案例分析)” [14]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研究生課程“思想政治教育前沿問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專業英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專題研究”;先後參加“馬工程“重點教材、國家“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建設教材”、“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的編寫、修訂工作 [167]  ;主持編寫武漢大學規劃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 [83]  ;主持開發中央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全英文課程“Management Ethnics”(全校共7項,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學院全英文課程零的突破) [15]  ;主持開發武漢大學重點課程建設工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含案例分析)開放性教學與研究課程” [160] 

項久雨科研項目

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創新貢獻研究”(項目編號:22&ZD013),首席專家。 [184] 
2.研究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制度研究”(項目編號:20ZDA020),首席專家。 [183] 
3.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國際傳播策略研究”(項目編號:15ZDA040),首席專家。 [185] 
4.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關係研究”(項目編號:13AKS011),主持人,優秀等級結項。 [186] 
5.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項目“中國夢的世界價值及實現途徑研究”,負責人 [167] 
6.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全球化背景下的德育價值及其實現規律”,主持人。 [187] 
7.武漢大學“海外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動態追蹤計劃”立項課題“建構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海外跟蹤研究”,主持人。 [188] 

項久雨著作

--------------------------------------------------------------------------------
1. 道德修養《新三言》叢書(三卷本)第二卷本《諫世諄言》(36萬字,第二主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2. “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建設教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
3. “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參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出版。
4. 《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新編》(參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項久雨論文及學術

1. 項久雨:《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載《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第6期,首篇刊發 [84]  ,被《新華文摘》 [73]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154]  等全文轉載。
主要觀點:《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一文認為,硬實力與軟實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格局生成的決定性條件,是主體國家認同與內生自信的基本尺度。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在底藴,既作用於中國硬實力的發展,又為全人類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彰顯中國發展的生命力與中國文化的創造力。從"塔式結構"來看,文化自信的對象性基礎包括髮揮基礎作用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揮中堅作用的革命文化、發揮固本作用與引領作用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主體文化自信的程度取決於主體對這些對象性基礎的認知與認同程度。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構成深層次互動的關係,前者旨在挖掘新時代中國硬實力的潛能、創造中國硬實力發展動力,後者旨在增強文化軟實力、全面增進國民的認同與自信。基於此,一方面,新發展理念是推動中華文化發展的指導性綱領,併為文化自信的生成提供所需要的硬實力基礎。另一方面,文化自信為新發展理念提供內生價值認同的資源,以軟實力的形態反作用於新發展理念指導下的當代中國硬實力提升。由此可見,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的內在互動與深層共鳴,構成了中國整體實力生成的核心線索。 [84] 
學術貢獻:文章發表以來,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被《新華文摘》2018年第19期封面首篇推介、首篇轉載 [73]  ,同時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0期 [154]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8年第10期 [109]  全文轉載。“書寫中國學術新篇章 《中國社會科學》2018年發文機構榜單公佈”一文指出,成果“對當前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意義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理論探討,為黨和政府的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 [158]  武漢大學新聞評論稱:“此次項久雨在《中國社會科學》發表學術論文,對於提升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全國的學術影響力將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17]  同時,文章還入選《人民論壇》“2018年100個觀點”(文化篇) [16] 
2. 項久雨:《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載《中國社會科學》2019年第11期,首篇刊發 [85]  ,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165] 
主要觀點:《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一文認為,新時代美好生活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獨特命題,是馬克思筆下揚棄“物的依賴性”向“自由個性”轉化過程中所必經的生活樣式。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從認識論、方法論等多重視角為我們理解新時代中國社會生活的歷史性變遷提供了學理支撐。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在源頭上建立起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之間的內在聯結,即發展理念變遷與生活樣式變遷的內在勾連。新發展理念作為發展理念深刻變遷的產物,在實踐基礎上生成後,對新時代美好生活實踐的推進、社會主要矛盾的化解起到了關鍵的引領作用,深度融入生活樣式的變遷進程中。因此,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全面理解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革命性意義,就必須內在地把握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譜系,它主要包括了主體樣態、發生樣態、實現樣態與外部樣態,它們分別以“人民主體,政黨引領”“矛盾轉變,供需融合”“勞動為本,共創共享”“理想同構,世界延伸”為理論支柱,共同組成了獨特的中國樣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只有揚棄“物的依賴性”並秉持“自由個性”的實踐意旨,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方能完成向“人本身”的“復歸”,實現對於中國道路的價值引領。 [85] 
學術貢獻:文章被《新華文摘》2020年第6期全文轉載 [165] 
3. 項久雨:《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載《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第6期,首篇刊發。 [86] 
主要觀點:《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一文指出,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內嵌着實現不同社會圖景的內在線索。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標誌着絕對貧困的徹底消除、精神境界的歷史性躍升、制度文明的全新締造,以及社會有機體的有序運轉。在小康社會之後,為實現美好生活奠基的美好社會成為延續現代中國歷史的社會圖景選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質”的躍升、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轉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分別為美好社會的生成奠定了物質根基、矛盾根基、價值根基與制度根基。在此基礎上,美好社會的理想圖景,是一幅反思、揚棄與超越“現代性”的社會圖景,是一幅深度切中“人民的現實幸福”的社會圖景,是一幅在現有條件下追求“自由個性”的社會圖景,三幅圖景將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內在和諧。在道路自信與民族復興雙重變奏的基礎上,美好社會被賦予了深刻的時代內涵與深厚的歷史意藴,其致力於開啓文明的嶄新類型,為“個體”意義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共同體”意義上的共同富裕奠定全新的社會基礎。 [86] 
4. 項久雨:《論中國崛起的文明特質與世界意義》,載《新華文摘》2017年第17期 [75]  。2020年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論文類)二等獎 [53] 
主要觀點:文章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上為喜迎黨的十九大、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而作出的重大選題,具有前沿性和原創性。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從中國崛起切入,起於大國崛起的西方困境,重在中國崛起的文明特質,延至中國崛起的世界價值,最後歸於中國道路。用西方大國崛起的固化模式來硬套中國,是悖逆事實真相的做法。中國通過發展經濟和運作市場的方式進入國際體系,以內源性、和平式的崛起實現了對西方大國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而崛起的真正超越。“兼善天下”的中國崛起不僅致力於中國自身發展、造福中國人民,也強調對世界的責任、造福世界人民。憑藉令世人欽羨的宏偉韜略為國際社會提供碩果累累的原創性貢獻,中國正在改變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國崛起,走出了一條中國道路。這條道路,“兼善天下”,其正向溢出效應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因此,中國崛起有利於世界的文明進步,其世界意義日益彰顯。 [164] 
5. 項久雨:《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路的哲學沉思》,載《哲學研究》2018年第12期,封面首篇文章 [88] 
主要觀點:《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道路的哲學沉思》一文認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道路開闢了人類文明史上嶄新的現代化發展範式,在道路自主建構、發展趨向、演進路徑上開現代性之新源流,給予西方資本主義現代性以根本性超越。世界上本沒有中國道路,是中國人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創造成就了中國道路。回溯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國道路全面呈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以及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演進過程中逐步形成了特有的道路標識,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增添了無限活力,為人類文明走向現代化注入了中國動力。 [88] 
6. 項久雨:《<共產黨宣言>的中國意義》,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8年第5期 [89]  ,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轉載 [111]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 [21]  轉載。
主要觀點:《共產黨宣言》的中國意義貫穿着歷史,理論與實踐的三條邏輯主線,從歷史邏輯看,《共產黨宣言》在世界歷史的深層呼喚中出場,其傳入中國時正處於中國人民走向覺醒與中華民族渴望崛起的歷史時刻。從理論邏輯看,《共產黨宣言》與中國道路,中國製度,中國理論,中國文化的歷史生成與發展演化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繫。從實踐邏輯看,中國實踐的定位和立場與《共產黨宣言》是一致的、連貫的,新時代中國的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與偉大夢想的實現都需要《共產黨宣言》的在場。在《共產黨宣言》的指引下,中國實踐方能不忘初心,繼續創造中國奇蹟。 [89] 
學術貢獻:文章被“人大複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8年第9期全文轉載 [111] 
7. 項久雨:《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律》,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年第4期 [90]  ,封面首篇推薦、特稿刊發,被《新華文摘》等全文轉載 [72] 
主要觀點:《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律》一文指出五四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由分散傳播走向聚合傳播、由局部傳播轉向整體傳播、由小眾學説轉向主導理論的關鍵時間節點。縱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交織互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理論的生成邏輯相承接、馬克思主義與救亡圖存的實踐主題相銜接、馬克思主義與人民羣眾的期盼嚮往相契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發展邏輯相貼合、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道路的歷史演化相對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過程中生成了思想內生規律、實踐指向規律、人民主體規律、文化發展規律與道路演化規律等。五大規律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共同成就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有效傳播。正是這種有效傳播推動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蜕變與更新,為最終實現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創造了前提條件。 [90] 
學術貢獻:文章被《新華文摘》2019年第14期全文轉載 [72]  ,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1] 
8. 項久雨:《論美好生活的馬克思主義邏輯》,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年第7期,封面首篇推薦、特稿刊發 [91] 
主要觀點:《論美好生活的馬克思主義邏輯》一文認為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視閾中理解美好生活,需要抓住理論邏輯、歷史邏輯與實踐邏輯三條內在線索,進而全面把握這一命題的劃時代內涵與變革性意義。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事實性轉變,在認識論、價值論等多重意義上,美好生活從人的“自發”需要轉變為人的理論“自覺”。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維度中,美好生活深度推進了中國社會生活的變遷歷程,並與“世界歷史”的走向高度契合,證明了社會主義對人民生活的真實改善,展現了中國方案對世界的貢獻。通過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通過中國共產黨對於實現美好生活的整體佈局,美好生活將得到全面實現,成就中華文明史與人類文明史上的全新生活樣式,彰顯中華文明覆興的價值意藴。 [91] 
9. 項久雨:《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21年第10期,封面推薦 [92] 
主要觀點:《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一文認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提出了新的歷史要求。立足於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通過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成為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行動指南。新發展理念與美好生活是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重大理論創新,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深刻展現出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對於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價值追求,彰顯着中國走出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新發展理念對於美好生活的實踐引領,主要體現在創新發展驅動美好生活、協調發展推進美好生活、綠色發展厚植美好生活、開放發展拓寬美好生活、共享發展保障美好生活這五個方面,實現推動高質量發展與創造高品質生活的有機統一,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人民福祉增進的良性互動局面。 [92] 
10.項久雨:《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年第5期,封面首篇推薦、特稿刊發 [93]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2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94] 
主要觀點:《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一文認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物質生產現代化、開展社會建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主要任務,這三個方面的實踐凝結並展現着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就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領和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實踐。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與基本經濟制度的推動下,中國式現代化能夠更好地順應社會化大生產的結構性需要,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以推動生產目的與生產效率的統一,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現代化道路,厚植物質生產現代化的顯著優勢。中國式現代化將人的現代化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社會建設現代化中不斷推進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推動社會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依靠人民的力量應對現代化的風險挑戰,厚植社會建設現代化的顯著優勢。這三個主要方面的顯著優勢,歸根到底是堅持走自己的路、不斷髮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產物。 [93] 
學術貢獻: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2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94] 

項久雨主要著作

1.《中國新貢獻》,人民出版社,2018年,獨著。 [77] 
2.《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2010年,獨著。 [81] 
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導論》,武漢大學出版社,2021年,獨著。 [83] 
4.《守正創新的精神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獨著。 [79] 
5.《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論》,人民出版社,2022年,獨著。 [82] 
6.《百年征程:中國共產黨堅守初心之路》(72萬字),人民出版社,2022年,合著。 [78] 
7.《中華禮文化精講》,湖北美術出版社,2021年,獨著。 [80] 
8.《文化軟實力:戰略、結構與路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合著。 [169] 
9. 《中華聖賢經典解讀——禮》,長江文藝出版社2011年版,合著。 [170] 
10.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 [171] 
11.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合著。 [172] 
12. 《思想政治教育元問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合編。 [173]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國際視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合編。 [174] 
1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歷史進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合編。 [175] 
15. “馬工程”重點教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合編 [49]  [177] 
16. “馬工程”重點教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合編。 [176] 
17.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核心課系列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副主編。 [178] 
18.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合編。 [179] 
19. “全國高校輔導員培訓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副主編。 [180] 
20. “面向二十一世紀課程教材”、“普通高等學校教育‘九五’國家教委重點建設教材”《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合編。 [181] 

項久雨主要獲獎

1. 《論中國崛起的文明特質與世界意義》(獨著),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著作論文類)。 [53] 
2.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合著),獲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著作類)。 [54] 
3.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獨著),獲由中宣部出版局主辦、中國期刊協會承辦的第四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全國入選45篇)。 [3] 
4. 《中國共產黨偉大的思想歷程》(獨著),獲由中宣部出版局主辦、中國期刊協會承辦的第六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全國入選91篇)。 [168] 
5. 《美好社會:現代中國社會的歷史展開與演化圖景》(獨著),獲《中國社會科學》2020年度(首屆)好文章。 [4] 
6. 《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工作史論》(合著),獲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 [189] 
7.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獨著),獲湖北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190] 
8.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產力價值研究(系列論文)”(獨著),獲湖北省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191] 
9.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及其國際傳播策略研究》(獨著),獲湖北省第十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192] 
10. 《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獨著),獲湖北省第十二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二等獎。 [55] 
11. “美好生活與美好社會(系列論文)”(獨著),獲第湖北省十三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共5項)。 [56] 
12. “‘三三鏈動,廣域實踐’:打造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金品牌”(第一作者),獲第九屆湖北省高等學校教學成果三等獎。 [68] 
13. 《中國夢的世界意義》(獨著),獲武漢市第十五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193] 
14. 《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研究》(獨著),獲武漢市第十六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一等獎 [57] 
15.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國際傳播策略》,獲武漢大學2016年度優秀教學研究論文特等獎全校3項,人文社科唯一)。 [58] 

項久雨轉載情況

項久雨文章轉載情況
序號
文章名稱
轉載情況
1
《新發展理念與文化自信》
1. 被《新華文摘》2018年第19期封面首篇推介、首篇全文轉載 [73] 
2.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54] 
3.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8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09] 
2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樣態變革及價值引領》
1. 被《新華文摘》2020年第6期全文轉載 [165] 
2.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20年第2期全文轉載 [110] 
3.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等媒體全文轉載 [19] 
3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規律》
1. 被《新華文摘》2019年第14期全文轉載 [72] 
2. 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9年第4期全文轉載 [161] 
3. 被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網全文轉載 [162] 
4
《論中國崛起的文明特質與世界意義》
《新華文摘》2017年第17期全文轉載 [75] 
5
《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國際傳播的策略》
1. 被《新華文摘》2016年第15期全文轉載 [76] 
2. 被人民網、宣講家網等全文轉載 [45-46] 
6
《文化視域下中國形象對外傳播的基本向度》
1. 被《新華文摘》2017年第24期論點摘編 [74] 
2.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2期全文轉載 [153] 
7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國際傳播的問題與策略》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9期全文轉載 [155] 
8
《中國式現代化的顯著優勢》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22年第10期全文轉載 [94] 
9
《以人為本: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馬克思主義人學之維》
1.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6年第6期論點摘要 [156] 
2.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6年第6期全文轉載 [120] 
10
《中國夢的世界意義》
被《求是》2014年第3期轉載 [150] 
11
《<共產黨宣言>的中國意義》
1. 被“人大複印資料”《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2018年第9期全文轉載 [111] 
2.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 [21]  全文轉載
12
《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思想歷程》
1.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22年第4期全文轉載 [95] 
2.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 [22]  、“思政工作”微信公眾號等全文轉載
13
《利益·情感·精神:個體第一需要與德育認同的三重邏輯》
被“人大複印資料”《教育學》2021年第11期全文轉載 [96] 
14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的百年回顧與新時代推進理路》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22年第1期全文轉載 [97] 
15
《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國家治理論綱》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21年第6期全文轉載 [98] 
16
《制度化的“身份”:初心與使命對中國共產黨人身份的內在規定》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20年第12期全文轉載 [99] 
17
《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服務國家戰略的功能向度》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20年第6期全文轉載 [101] 
18
《習近平關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要論述的重大意義》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共產黨》2020年第1期全文轉載 [103] 
19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內在根據》
1.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2019年11期全文轉載 [105] 
2.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全文轉載 [23] 
20
《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引路人作用》
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19年第5期全文轉載 [106] 
21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協同效應生成的三個維度》
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18年第4期全文轉載 [107] 
22
《當代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中的自我與他者》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第9期 [108] 
23
《走向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微互動世界的生成邏輯》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8年第1期全文轉載 [112] 
24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的馬克思主義邏輯》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第9期全文轉載 [114] 
25
《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點》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7年第1期全文轉載 [116] 
26
《莫把共同價值與“普世價值”混為一談》
1. 被《馬克思主義文摘》2016年第5期全文轉載 [151] 
2. 被《理論導報》2016年第4期全文轉載 [152] 
3. 新華網 [47]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48]  等全文轉載
27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繫》
被“人大複印資料”《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2016年第4期全文轉載 [118] 
28
《論主體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維度》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5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21] 
29
《論多重視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係》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22] 
30
《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目的性》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4年9期全文轉載 [123] 
31
《思想政治教育批判性的馬克思主義求證》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第8期全文轉載 [124] 
32
《當代美國品格教育的內容與啓示》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第7期全文轉載 [125] 
33
《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價值觀的馬克思主義求證》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10年第3期全文轉載 [126] 
34
《思想政治教育當前價值的三個維度》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9年第1期全文轉載 [127] 
35
《利益邏輯與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的生成》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129] 
36
《論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的借鑑價值》
被“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8年第3期全文轉載 [130] 
37
《西方市場社會主義代表模式的價值取向》
被“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131] 
38
《論全球化背景下德育價值的主體性特徵》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4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32] 
39
《論西方市場社會主義的價值維度》
被“人大複印資料”《社會主義論叢》2004年第9期全文轉載 [133] 
40
《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人的價值》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年第3期全文轉載 [135] 
41
《論鄧小平的馬克思主義觀》
被“人大複印資料”《鄧小平理論》2002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36] 
42
《論思想道德教育價值評價標準的邏輯結構》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2年第11期全文轉載 [137] 
43
《新時期反傾向鬥爭的基本經驗研究》
被“人大複印資料”《中國近代史》2001年第4期全文轉載 [138] 
45
《整體構建大學德育途徑的新體系》
被“人大複印資料”《高等教育》2000年第5期全文轉載 [139] 
46
《論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
被“人大複印資料”《思想政治教育》1999年第12期全文轉載 [140] 
47
《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的新視野、新論域、新方法》
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2年第9期全文轉載 [163] 
48
《從三個“深刻改變”看百年黨史》
被馬克思主義研究網 [24]  、中國社會科學網 [25]  、求是網 [26]  、中國新聞網 [27]  等全文轉載
49
《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創造》
被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 [32]  、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網 [33]  、求是網 [29]  、中國網 [3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30]  等全文轉載
50
《偉大建黨精神的價值意藴》
被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94]  、湖北社會科學網 [34]  等全文轉載
51
《全面夯實依法防控的制度根基》
被中國社會科學網 [35]  、求是網 [36]  、宣講家網 [37]  等多家媒體全文轉載
52
《五四運動與中國人的精神成長》
被中國新聞網 [38]  、中國網 [39]  、中國經濟網 [40]  等多家媒體全文轉載
53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道”與“術”》
被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42]  、求是網 [41]  、人民論壇網 [43]  、中國社會科學網 [44]  等全文轉載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